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羽_茶经_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_李广德

陆羽_茶经_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_李广德

农业考古2013172李广德,男,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员。

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李广德摘要: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

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茶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

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关键词:陆羽;《茶经》;茶文化2008年5月,第十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湖州召开,我曾荣幸地第一个发言,简要地报告了我的论文《湖州———大唐茶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

2010年5月,陆羽《茶经》问世1230周年纪念活动在湖州市举行,我又得以第一个发言,报告了《湖州:〈茶经〉诞生地与〈茶经〉故里》。

本文想继续上述两篇论文的思路,对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进行一些论述,希望有助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

一、纪念陆羽《茶经》,弘扬陆羽精神,推动当代茶文化发展陆羽在浙江湖州撰写、修订完成的《茶经》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以三卷十章深入浅出地记写、论述了茶的起源、茶事史料、茶叶产地、制茶工具、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对后世影响甚钜。

中外学术界一致认为,陆羽《茶经》是唐代以前和唐代有关茶叶实践经验和理性知识的第一次系统的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种植、制作、鉴别、品饮等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潜心研究的学术结晶,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中国自有了《茶经》这一部著作以后,它就被奉为茶事经典,为历代学人所宝爱,盛赞此书对于茶科学、茶经济、茶文化、茶产业的开创之功。

“夫茶之著书,自羽始。

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宋陈师道《茶经》序)在中国茶产业、茶经济、茶科学、茶文化史上,陆羽所著的《茶经》及其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以后各朝代也出现过多部茶书,但是基本上都是对陆羽《茶经》的注释和补充、演绎。

陆羽作为《茶经》的著作人,与其他有成就的中国历代文人一样,竭尽平生精力,对中国儒家学说悉心钻研,精心造诣,但又不为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融于茶叶这种物质并提升到精神文化境界,从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茶文化,深刻地影响、广泛地泽惠世代茶人和社会各界民众。

当代茶人珍爱陆羽《茶经》,进一步研究陆羽《茶经》,努力弘扬陆羽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是陆羽《茶经》中的属于自然科学的茶叶品种、种植、制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制造和经贸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即陆羽《茶经》中属于人文科学研究的成果令人欣喜。

以浙江湖州为例,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自1990年成立21年来,坚持以研究陆羽和《茶经》、弘扬茶文化为宗旨,从1993年至2012年上半年,在湖州举行纪念陆羽和《茶经》问世的重大活动、编撰出版书刊就有以下9项:1.陆羽诞生1260周年纪念活动。

于1993年11月在湖州举行,有纪念大会、茶道茶艺表演、名人茶器具茶书画展览、经贸洽谈、参观顾渚山茶区等。

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及内地9个省市代表250余人参加。

2.《茶经》问世1220周年纪念活动。

于2000年4月8日至25日在湖州举行,有纪念大会、公祭陆羽、茶道茶艺交流及文艺表演,先后有三万人参加。

3.陆羽诞生1270周年纪念活动。

于2003年4月8日在湖州举行,内容包括纪念大会、陆羽名茶评比、青塘别业(重建)落成典礼、陆羽像揭幕仪式等。

法国、日本及国内7个省市200多人参加。

4.2005年陆羽故居青塘茶会。

2005年4月在湖州市体育馆,由湖州市政府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及有关部门组织和承办,浙江省、湖州市党政领导、各地专家等共500余人参加。

5.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组织编著《湖州茶文化丛书》一套5本,于2008年4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入了陆羽《茶经》和历代研究《茶经》的论文多篇。

6.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长兴)首届陆羽茶文化节。

于2008年5月28日至30日在湖州长兴举行,有1000多名中外来宾参加活动的开幕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纪念大会、顾渚山大唐贡茶院重建落成典礼、国际茶人到湖州妙西妙峰山陆羽墓祭拜茶圣陆羽和第十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等。

7.2010年5月22日,湖州市举行陆羽《茶经》问世123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和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嘉宾,全国各省市茶文化团体、茶产业协会的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出席了大会,7位专家、学者宣读了他们研究陆羽《茶经》的新论文。

8.2011年11月,“鸿渐茗韵”———湖州陆羽茶文化书画作品展在湖州书画研究院开展,这是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21年来举办的首次茶文化书画作品展,共展出以茶为主题的书画作品100多件。

此次书画展增强了茶文化组织的活力,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提升湖州“《茶经》故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对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9.2012年4月,《陆羽茶文化研究》第22期出版,标志着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坚持出版高品位的茶文化学术研究刊物,已有22年。

事实上,全国各地研究陆羽和《茶经》,弘扬茶文化的活动和成果都很多,集中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及“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正是这些有关陆羽和《茶经》的纪念活动与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代茶文化的发展。

二、精研陆羽《茶经》,继承创新,推动当代茶文化发展陆羽的《茶经》已经成了茶文化界的《圣经》。

要发展当代茶文化,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这部茶界的《圣经》呢?我认为,任何人、任何著作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不可能超越时代而预知未来,更不能真实无误地写作未来,而且对于以往发生的人和事也会常常有错误的记载、描写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173农业考古2013·2174和说明,至于从前人著作中引用、抄录、转述,乃至道听途说却无法考证之人与事,更不能确保一丝无误。

古今茶圣及其伟大著作《茶经》也是如此。

后人进行的科学研究就要勇于、善于质疑,敢于打破成见和陋习,反抗传统往往是革命的开始和主要内容。

否则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进行精心研究,不敢提出新的创见,不能标新立异,就无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不能取得新的科学成果,也就无法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丁以寿教授前些年就指出:“近30年来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有了重要的进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诚如余悦所论,在当前的茶文化研究中,‘一是学术的空白点仍很多,有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未能解惑,有些热点问题也没解决’,‘二是有学术创见,有学术突破的论文不多’,‘三是治学态度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这些问题,有待今后的逐步解决,从而使中国茶文化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今天,问题仍然存在,有些还很严重。

怎么办?唯有继续深入学习陆羽的品德、人格和其问茶、研茶的科学态度、作风,以其《茶经》著述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榜样,进一步精研陆羽《茶经》,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当代茶文化研究的发展。

以陆羽《茶经》研究来说,我们在热爱、珍视、弘扬陆羽《茶经》的同时,对《茶经》精心研究,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可以补充,可以纠谬,从而于继承中创新。

这里可以举丁以寿先生和伍萍、宋丽的《陆羽〈茶经〉中单道开茶事考》为例。

三位作者在阅读陆羽《茶经》“七之事”章时,发现陆羽记述的许多前代“茶人茶事错讹时见。

所称引的一些材料,由于原书已佚,现在真假难辨。

”陆羽列举晋代饮茶人物中有一个“敦煌单道开”,其依据是“《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荼苏而已。

’”陆羽以“饮荼苏”为饮茶,因而将单道开列为晋代饮茶代表人物,后人于是都沿袭陆羽的看法。

多数人将单道开列为佛教饮茶的代表,也有专家把单道开注为“晋道士”、“道人”。

有学者对单道开所饮“荼苏”是否为“茶”有怀疑,但仍视其为佛教徒。

那么,单道开究竟是佛教徒还是道教徒?他与饮茶有无关系?经过他们的研究、考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单道开误作佛教徒始于南朝王琰、慧皎,将单道开误作茶人的始于陆羽。

单道开是晋代的一位著名道教徒,他所饮‘荼苏’是酒非茶,单道开是酒徒而非茶人。

”综观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凡有创造性成果的茶人都是如此有胆识的人士,陆羽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而当代茶文化的发展,同样有赖于陆羽型的茶文化研究人才的出现,并且依赖于他们同心协力的创新、创造。

三、超越陆羽《茶经》,接轨世界,推动当代茶文化发展陆延灿《续茶经》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中国古茶书中篇幅最大的。

《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叶之家的消息、茶书资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但此书只是资料汇编,缺乏作者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研究成果,不是一家之言。

陈宗懋教授任主编的《中国茶经》则不同,它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

陆羽《茶经》7000多字,而《中国茶经》140余万字,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6篇,主要阐述了中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中国丰富多采的茶叶文化风貌。

此书于1992年出版,广受欢迎,对推动当代茶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由于时代、地域的局限,陆羽《茶经》、《续茶经》的内容都不可能涉及世界各国的茶与茶文化。

幸好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举行的多届研讨会上有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与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重要的信息,论文集中也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提出了不少值得人们重视思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发展很快,许多新的茶叶栽种、采制、加工、贸易、饮用情况和创造发明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