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 3

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 3

[收稿日期] 2004-09-17[作者简介] 肖金成(1955—),男,河北邯郸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张景秋(1967—),女,甘肃兰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教学与科研。

3 本文是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产业布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肖金成、王小广、杨小兵、汪阳红、孙久文、张景秋、孟延春、郑国等。

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3肖金成1,张景秋2(1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36;2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01)[摘 要] 紧密结合新时期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从战略高度审视首都经济建设,特别是产业布局问题,力求从北京市城市定位的特殊要求出发,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就业和环境要求,提出产业布局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建议。

通过研究对首都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进行重新认识,为北京市城市规划修编提供参考性依据。

[关键词] 城市发展;首都经济;产业布局[中图分类号] F 2991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917(2005)022*******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性大都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这既是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条件,也使北京面临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压力。

在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深、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迅速提升北京城市在国际、国内和大区域范围内的持久的竞争力是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1 首都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北京城市发展以及首都经济建设伴随着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是由解放前以商业为主的消费性城市向解放后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转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形成北京市工业布局基本框架的重要时期,北京市目前的一些特大型企业如首钢和燕山石化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区不断集聚,工业布局开始进行空间上的调整;90年代随着各类开发区在空间上的拓展,工业布局逐步在郊区县展开,中心城区工业加大了搬迁改造的力度,第三产业则在中心城区加速发展,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并存的格局。

111 产业布局现状11111 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区快速发展和升级随着北京市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6114%,比1990年的3819%提高了2215个百分点。

与此相应,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布局也不断向中心城区集聚,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向外推进,目前正在向三环、四环线扩展。

与此同时,以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倾向更加明显。

11112 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区七园”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经历了“试验区”———“一区三园”———“一区五园”———“一区七园”的演变历程,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海淀园为主体,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和健翔科技园相呼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新格局,这些科技园区主要分布在四环周围和通往八达岭高速路的周边区域。

11113 制造业加快向东部、东南部聚集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北京市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3年北京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1713亿元,对全市G 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12%。

工业结构长期以来电子信息一枝独秀的局面得到较大的改变,已2005年6月第3卷第2期总8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Jun.2005V ol.3N o.2Sum N o.8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光机电、生物工程与医药、都市型工业、石化新材料为重点的六大支柱产业。

围绕这六大产业,北京市的工业布局在已有开发区的基础上,正在向东部、东南部加快聚集步伐,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相对专业化的产业集中区域。

11114 都市型农业珠嵌郊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演变,北京市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2003年北京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下降为2164%,比1990年的8176%又下降了6112个百分点。

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向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转变,即农业为居民提供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已经居于次要地位,而满足广大市民到郊区观光、休闲、娱乐和保护生态的功能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

如郊区旅游观光农业的比重占了农业总产值1113%。

112 存在的主要问题11211 中心城区功能叠加,核心产业发展不突出北京虽然是国家的首都,但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功能定位的摇摆不定,导致北京核心区内多种功能叠加,而核心产业却发展不突出。

目前北京中心城区不但集中了大量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还有众多的事业单位以及大型文化设施,还有教育、文化等相关产业;聚集了王府井、西单、前门等传统商业服务和众多的各类高层次的大医院及其研究院所。

另外中心城区中仍有6129%的工业用地,一些污染扰民、能耗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等不符合首都特点的工业企业仍留在中心城区,严重影响了城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如此众多的城市功能,导致中心城区内人口高度集中,2002年城四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5871人,“城市病”越来越严重。

11212 产业布局分散,开发区零乱北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布局分散的现象十分突出,不管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不管是已有产业还是新发展起来的产业,产业分布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现都很不足。

一方面,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园区盲目扩大规模,土地利用效益不高的倾向比较严重。

另一方面,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开发区更是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从近郊区向远郊区不断铺开,遍布各个区县和乡镇,这与全国性的乡镇企业布局遍地开花的格局几乎相同。

开发区布局的零乱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产业规模效益的发挥,并对北京市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对未来北京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1213 产业布局与卫星城建设未能有效衔接为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北京市在1993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从现在起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大力发展远郊城镇,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

”但时至今日,当时规划的卫星城的建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发展规模都不足20万人。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卫星城发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产业布局导向,产业集中发展的方向也不明确,造成力量分散难以起到吸纳人口不断聚集的作用,使城镇规模提高缓慢,城镇基础设施及其他城镇功能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依靠卫星城疏解城市人口的目标远没有达到。

11214 区县产业高度同构,分工不明显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北京市近郊区和远郊区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各区县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产业发展都有很强的动力。

由于缺乏对各区县在城市总体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和产业布局规划导向,重复建设和结构雷同的现象比较严重。

目前北京市各区县都争相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光机电一体化、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争相建设总部经济、会展中心、物流基地,投资房地产项目等。

11215 与周边地区尚未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一个区域的产业布局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条件,还必须考虑与周边地区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尽管北京市与天津市和河北省在经济发展中的互补性很强,但较长时间以来北京市的产业布局一直仅限于在仅有的11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考虑自己的事情,产业布局规划和调整始终走不出内部循环的路子,使得北京与天津和河北一直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产业链条断裂,水平分工更难以实现。

2 影响首都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影响首都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城市性质、职能定位、与周边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禀赋等诸多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北京市产业布局形成、发展和调整均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有些因素总体来看是有利的,如区域经济定位及与周边的关系、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人力资源状况、文化教育和信息资源以及资金资源状况。

有51第3卷第2期肖金成等: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些因素总体来看是不利的,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条件。

211 城市性质与功能定位对首都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自其成为新中国的首都起,就已同时肩负起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经济管理中心等多重功能。

这种城市性质、职能的多重性和首都功能定位,是调整北京产业布局不能回避的、首要的前提。

便捷的城市间和国际间交通系统,发达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集聚了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以及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中心、金融监管和金融决策中心对首都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与此同时,国家政治中心地位对北京产业布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北京作为首都的国家政治行政中心的功能,在布局上集中在城八区,与历史名城、世界性古都的城市文化、旅游功能,以及北方国际性大都市的金融商务功能重叠交叉,造成了人口过于集聚于城区,交通堵塞,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激烈冲突。

212 经济中心功能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缘,西北依靠太行山、燕山山脉,东南面向华北平原和滨海低地,东望浩瀚的渤海和黄海,这种联结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枢纽性区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保证了北京作为一个经济中心的地位在今天仍然得以延续。

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还是从区位条件来分析,未来20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重心有向北转移的趋势。

我国北部需要一个类似香港、上海这样的具有极强的金融等高端商务功能的世界级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带动整个北方区域的发展。

北京有足够的理由成为北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增长核心区。

213 城市资源条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21311 水资源状况严重短缺、利用效率低下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北京目前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缺水下限1000立方米的1/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世界平均水平的1Π30。

既要维持各行各业的需要,又要满足上千万市民及300多万外来人口的生活用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21312 土地资源有限、土地集约利用不够北京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有限,人地关系十分紧张。

随着人口继续增长,城市建设不断发展,非农建设用地将进一步增加,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