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英语阅读方法论——陈本博

考研英语阅读方法论——陈本博

阅毒方法论作者:陈本博公众号:考研英语阅读技巧矩阵抖音号:ydcbb咨询答疑微信:19124084484对于很多四级水平或接近四级水平且和大部分单词都混了个脸熟的同学而言,阅读理解Part A没有拿到高分是一种遗憾。

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在于你付出的努力远远低于你对分数的预期。

无法比拟的优势。

阅读理解Part A有一个其他题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给了你猜的机会(虽然完型填空也可以猜,但技巧性很低),是唯一一种能够不反映真实英语水平的题型,即即使英语水平在四级附近,只要技巧得当,可以拿到高分;即即使在文章读得模糊的情况下也可能将题目做对,而其他题型则无法提供这种可能性。

很需要好的技巧。

先看一个现象,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Part A的平均分历年来就20分左右,这大约对应英语的四级水平。

针对这个现象有三个推论:推论一,这是先前像你一样努力学习的同学的奋斗结果;推论二,如果没有意外事件的发生,你的分数也不会出现意外。

这是概率论决定的,但可能不会让你满意。

推论三,近20年来的真题一直让大家的平均分异常稳定的控制在20分,说明出题老师也是点灯熬油很辛苦,考住大家而不是考死大家,命题是经过一定的流程的。

所以,要想分数上有突破,就很需要好的技巧了。

单词红利与边际效应。

如果你的基础比较差,背单词是有红利的:就是你把单词刷一遍,阅读的分数是会有提高的,这就是单词红利。

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线性提高,只要投入,就有产出。

从10分提高到20分是有效的,这符合我们的经验。

但当你刷单词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分数提高不大,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就是同样的投入得到的产出越来越小。

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少同学会出现感觉背了半天单词,分数没多大提高。

很多同学不知道这个边际效应,总以为是自己单词背的不好,结果继续背了大半年的单词,但阅读分数一直出奇的稳定,只是太稳定了。

二战三战的很多同学应该深有体会,因为很多同学多复习一年,会发现阅读分数并没多大提高,英语成绩也没多大提高,大失所望。

尽管如此,我还是提倡经常刷单词,因为读懂的越多,做对的把握性越大。

特别是翻译和完型,单词实力很重要。

技巧红利与边际效应。

和背单词相比较,这套方法的技巧是简单的,粗暴的。

因为它不需要背单词那么长时间,只需要在做真题时加以运用,经过三五套题的练习,就能初步掌握。

和其他书籍的技巧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套方法首创了技巧的标准化、系统化和直观化。

标准化:所有的技巧浓缩于三句话和15个技巧中,反复运用,反复好用。

有的书籍也是每题都写技巧,但每题技巧都不一样,实际是没有实战价值。

系统化:这套技巧能覆盖所有题,即针对了文章的特点、老师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做题的痛点。

直观化:每道题的技巧一目了然,便于学习,易于模仿。

当然技巧的提升也会遇到瓶颈,而且如果技巧提升得快的话,则很快就会遇到,这是技巧的边际效应。

所有的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单词量和长难句能力,技巧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单词方面本书安排了很多较难的单词反复出现,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记忆;阅读中的长难句方面安排了难句解析。

单词策略和技巧策略背后的哲学基础。

单词策略所依仗的是依靠掌握的特殊矛盾(背一个又一个的单词)来解决特殊矛盾(阅读中不认识的单词)。

这种策略奏效的前提是你掌握的特殊矛盾恰巧是考试所考的特殊矛盾。

但从现实角度出发,这种策略有时不那么奏效。

一是命题老师选择真题文章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文章的——曲折性,就是命题老师读起来也有些难度,这就决定了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非常丰富,不容易被你能掌握的特殊矛盾全覆盖。

二是历年考研英语一的阅读平均分也就二十分,而且也是异常的稳定,这是和你一样努力的学哥学姐所能得到的分数。

片面的强调单词策略实质是只承认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就是陷入到解决各色各样的特殊矛盾之中(背单词)。

如果我们把问题从微观角度上升到宏观角度看一看呢?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微观)上升到认识一般(宏观),(宏观总结出规律,应用规律解决个别问题),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具体就是微观上我们遇到一个个不认识的单词,上升到宏观就是两个字“不懂”,找到在看不懂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规律和办法,再去解决一个个微观的问题。

阅读技巧整合的就是规律和方法。

掌握规律运用方法的能力我们都有,但并没有被有效挖掘。

刷一遍单词一般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但初步掌握这套技巧只需训练上几套真题,能够提升的分数可能会符合你的预期。

虽然你很可能将分数的提升归因于单词的提升,但这套方法丰富了你的技巧武器库也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技巧策略具有快速响应能力,所以选择的机会成本非常低。

真题优先而不神话真题。

真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唯一一本如果你不做上考场就会心里慌得一比的书。

97年前的真题完全不用做,97年到02年的选做,02年后的重点做。

真题最多做上2遍,第三遍完全没有必要,答案都记住的情况下,就不要自欺欺人的觉得自己水平提高了。

现在还有一种不好的浪费时间的倾向就是神话真题,比如背诵阅读文章,抄写文章等。

有这样的空余时间不如多学数学和专业课,那才是拉分的大项,投入和产出一定要考虑。

如何看待模拟题?看看就好。

一个老师,一个命题思路,这是由他的思维习惯决定的。

模拟题命题老师的思路,毕竟不是考研命题组的思路,而且有些模拟题就是利用考生贪大求全的心理,选些特别难的文章,但拙于选项的设计,选项的迷惑性和设计思路与真题相差太远。

道理很简单,一套真题是若干命题老师经过一系列流程、花了很多时间编出来的,要考虑难度系数、难度分布、选项分布等各种因素,而模拟题很难兼顾这些。

况且,现在已有近百篇的真题文章,从量上来说是够的。

从技巧上来说,没有掌握正确的技巧情况下,多做模拟题也没多大效果。

及早的做真题会有鞭策的效果。

如何背单词?首先,亲自选一本你能背下去的书。

别人给你推荐的书再好,你背不下去也没用。

其次,列出背单词的时间表,按计划完成之。

当你按计划刷完一本单词书时,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再次,反复背。

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本书对有难度的单词会反复的重复。

如何选真题书?这是一个“精读”“超精读”“详解”“超详解”泛滥的时代,一年的真题解析可以丧心病狂的厚达六、七十页,一篇400余字的英文文章解析可厚达10页。

这样的解析解决不了你的问题,反而会增加你的问题,从没用的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并且一页之中你划线的有用信息没几个,复习时看划过线的重难点都很麻烦。

和选单词书一样,选一本你爱看的书,选一本能启发你的书,选一本直击要害的书,而不是宣传做的好的书。

如果书选的不好怎么办呢?果断换书,因为它降低了你的效率,浪费了你的时间。

选老师也一样,不要选一个折磨你的老师,即使他名气很大,有时水分也很大。

心理素质。

许多同学在刚开始复习时,总是定很高的目标,希望考试时踏平阅读,一马平川,没有单词我不认识,没有句子我看不懂。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迈进考场时,不是这回事。

因为有的英语考研阅读文章,对于专业人士仍有相当难度;有的文章或语段,即使看汉语翻译也很费劲。

由于我们受限于语言环境,熟词生义和逻辑复杂的长难句出现频繁,更何况人类大脑都具有的一项功能——遗忘,再加上不到紧急关头不出现的意志力,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们很难做到一马平川,更多是在模糊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遇见难题不心慌。

文章读不太懂,不等于题目做不对。

当然,喊喊口号并不能阻止心慌。

面对难懂的英语文章仍保持乐观心态有其现实基础:一是一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可以看懂或了解个大概,完全不懂的毕竟少,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地方入手;二是选项比原文简单,可从选项入手;三是掌握了各种困难下求生存的技巧,生存的几率就变大了。

下面具体谈一下实际操作问题。

题目和文章的关系:除主旨题和作者观点态度题外,其余的各种题型都是在段以内进行命题。

容易发现的现象是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可定位到某段,就连本题迷惑项的单词也在此处或附近。

从本书解析的排版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排上一到两段,接着就是一道对应的题目。

这个命题现象是以段为单位分段阅读,边读文章边做题的现实基础。

所以我们推荐这样一种解题步骤:先浏览完题目的题干,并划出关键词;然后分段阅读,边读文章边做题。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抓住重点,聚焦问题,精细阅读;有利于将原文与选项结合,排除不正确的干扰项。

特别是在文章读得不太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项对自己进行提示,有利于抓住文章中心,符合我们做题的一大原则,即从容易的地方入手,从容易看懂的地方入手。

缺点在于有时会在文章中心不明的情况下做题。

另一种方法是先浏览完题目的题干,并划出关键词,然后通读文章,通读完后选答案。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抓住文章中心,但对于较难懂,读完一遍仍所知甚少的文章,这种办法并不合适。

另外,用此种方法做题,还得定位进行精细阅读。

至于选哪种方法,因人而异。

同学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定。

但无论选哪一种,我们都要先看题干,并划出关键词,做到有目的地阅读原文。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选项,正确的选项都是在原文中有根据的而不是靠主观推理的。

下面谈这套方法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核心三句话:宏观看主旨,中观看段意,微观看要素。

没有一道阅读理解题能逃得出这三句话的覆盖。

不管什么文章,什么老师命题,最后的答案都落到了这三句话上。

我们运用宏观、中观、微观这三种角度来近距离观察阅读理解这种题型。

宏观上看,标准化考试答案的特点就是收敛,如果发散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从中观上看,在英语阅读理解考试中,答案收敛的特性决定了答案必将向文章的主旨靠近,向文章的段意靠近。

从微观上看,文章的段落数目和题目的数量相近,决定了段意天然是答案。

另外三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一是段落数目和题目的数量相近,段落顺序和题目顺序一致。

引发的阅读策略是:分段阅读,分段解题,以段为单位解决问题(上下文有指代的要注意,这种题目很少很少)。

二是选项读懂难度小于原文的读懂难度。

引发的阅读策略是:当原文比较难懂时,看选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是能够选出答案,有时会明白原文正在讲什么。

三是难度取决于题目而不是文章。

所以在心态上碰到较难读懂的文章时不要悲观,因为还有一只控制难度的手会帮你拿到基本盘;同理,文章简单也不要高兴太早,因为那只控制难度的手可能正等着修理你,当然这样的题目并不多。

所以当碰到原文易懂选项易懂而答案不好选的时候,要提高警惕。

第二层次:六种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划分题型的目的是为了每道题都有可用于实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以事后研究为目的的。

有一本真题解析书,细节题竟然还分“具体细节”和“事实细节”。

不知道编书的老师让他再编一次的时候,能否和第一次题型划分的一样。

如果题型的划分是只有在我们做过题并且做对的情况下才知道是什么题型,这样的题型划分没有多大实战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