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少卫生名词解释和大题

儿少卫生名词解释和大题

生长突增指儿童少年的生长速度突然加速的现象。

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

青春期的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

一般女性比男性早2年左性早熟是指性发育年龄明显早于正常阈值(如男孩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女孩6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8岁前来初潮)而导致的性器官、第二性征等一序列发育提前现象。

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

它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融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身高的突增高峰,是身高年增长的最大值或称身高生长高峰,它是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过程中的重要标志,PHV所处的时间年龄男性约为13~15岁,女生约为11~13岁,并常常作为一种标志来研究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意外伤害:无目的性、无意识性的伤害如车祸、溺水跌落、烧伤、烫伤、中毒、切割伤。

暴力:值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

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力被剥夺的一类行为
自杀:指个体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自愿(而非被迫)以杀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双生子研究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注意缺陷障碍多动症是指注意障碍、冲动行为、容易分心以及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一组儿童行为特征的综合症。

习惯性抽动(Tic disorder):儿童习惯性抽动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等行为。

疲劳:是因脑力工作强度或/和时间超负荷,导致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现象。

过劳:是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引起的慢性疲劳,属病理状况,经短时间休息不能恢复,故不能作为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光照度:被照平面上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光通量数值。

它表示被照平面上的光通量密度。

照度的单位是勒克斯(lx,原称米烛光)。

室深系数:单侧采光教室的室深系数是指窗上缘距地面高与室进深之比,它不应小于1:2 玻地面积比:窗透光面积与地面积之比。

中小学校教室要求不低于1:6。

采光系数:指室内某一工作面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教室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1.5%。

照度均匀度:即均匀系数,指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它不低于0.7。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减轻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健康促进: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学要求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达到?
①课桌面和黑板上有足够的照度;②照度分布比较均匀;③单侧采光的光线应自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设在左侧;④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创造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

⑤玻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6。

⑥单侧采光时,教室的室深系数不应小于1:2,或投射角不小于20°~22°。

⑦最小开角不小于4~5°。

对面遮挡物距教室的距离最好不小于建筑物高的2倍。

⑧为降低遮光率,要保持窗玻璃清洁状态。

房间表面应采用浅色装修,并定期清扫和粉刷。

⑨教室朝向以南向(或南向偏东或偏西)为宜。

⑩教室课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1.5%。

试述判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

答: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愉快、反应适度3.心理发展和年龄符合年龄4.人际关系的心理适
应5.个性的稳定和健全:
请辨析疲劳和疲倦的发生机制以及在儿童少年的教育过程中有何卫生学意义?
答题采分点:①疲劳与疲倦的概念;②疲劳是客观的生理现象。

过劳是是病理状况。

疲倦是人的主观感觉;③疲劳与疲倦两者的生理机制都与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有关,故疲劳时常感觉到疲倦,可直接测定。

疲倦也常伴有疲劳指征;④早期疲劳是学习生理负荷达到临界限度的指标。

过劳不能作为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试述我国龋齿的流行特点及其预防措施。

⑪龋病是世界范围的流行疾病。

⑫我国龋齿流行病学特点是:
①幼儿园儿童高于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②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③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④按照WHO的标准衡量,我国的龋病发生属较低水平,但儿童少年龋患率处于上升趋势。

⑬龋齿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①加强口腔保健宣传,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②定期口腔检查;③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④药物防龋;⑤窝沟封闭;⑥其它防龋方法。

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性卫生意义:
①优势法则: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少量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大脑皮层的其它部位处于抑制状态。

意义:利用优势法则提高学习效率;儿童兴奋灶易消失,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学应注意这特征。

②始动调节:工作开始时,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

意义:教育过程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工作难度、强度。

③动力定型:身体内、外环境的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在大脑皮层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即相对固定下来,形成动力定型。

意义:一切技能、习惯的训练都是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要从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④镶嵌式活动:学习中大脑皮层表现为一种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相互镶嵌的活动。

意义:不同性质的课程轮换,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替。

⑤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其功能限度时,反馈性地进入抑制状态
意义:注意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组织休息促进大脑皮层功能活性的恢复。

终末激发:大脑皮层对即将到来的休息性活动引起前驱性兴奋,脑力工作能力回升。

意义:教学中适当应用此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试述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表现。

答:⑪学习问题⑫情绪问题⑬品行问题⑭儿童身心疾病⑮不良习惯(6)广泛性发育障碍(7)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8)创伤后不良情绪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