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的意义1、由“钱学森之问”引出,提出对当前传统的科技教育培养方式的看法。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3月29日,已经94岁高龄的钱学森,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重点就是培养创新人才。
现在,回答“钱问”的切入点,是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钱学森在讲话中曾经说,现存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了制约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或关节点。
现代并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当前形势下我们希望突破传统,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指出:“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中华民族以坚定步伐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科技先行,要求涌现出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
”因此,进行初中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探究,在当前形势下有其必要性。
2、当前初中科技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在于没有做好科技创新教育与学习素养两者结合的现实瓶颈。
市科协副主席肖岸云表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学校的大力推动下,我市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逐年上新台阶,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得到全面的激发,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汤学忠在“2008年增城市‘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竞赛”中提到,我市每年都有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是要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在青少年学生中宣传“科学发展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
现阶段的青少年创新科技教育只能以活动带动,以点带面,没有以科技创新教育拓展、迁移到学业上去。
由于教育现状存在着许多制约学生创新发展的因素,尤其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上。
当前学科,反思传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各门课程都是以其相关领域知识体系发展的逻辑关系构建的学科课程。
这种课程体系的学习时空,阻碍了学生与广泛信息源的接触,使学生不能得到更多的促进全脑开发的信息进入大脑。
然而,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技教育,在振兴民族的进程中,每个教育者都肩负着这个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好着力点。
《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和挑战应运而生的。
3、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在科技教育上的设施已拥有生态走廊、车模列室、车模工作室,车模室、外竞技场等科技教育场所。
我校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科技教育示单位和市车辆模型特色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拥有国一流设备和车模竞技场馆的学校,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在高境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区少科站的指导下,为本区、全市广大青少年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竞技搭建了平台,多次承办大型市级冠名杯科普教育竞技活动,对推动车辆模型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境三中将继续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发展原则,让广大青少年在不断地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我校硬件条件上的改善势必要求我们去探索强化学校科技教育的道路。
从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来看,学校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必须得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来贯穿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切实地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4、核心概念:(1)“科技创新教育”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科学技术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是根据整体化的原理,围绕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校外一切资源,由多种途径和方法构成的科技创新教育系统。
(3)“学习素养”是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修习到的涵养因素,这种涵养因素是关于学习诸因素的函数,也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后天培养形成、有助于持续学习的在稳定的基本品质。
“学习素养”,可划分为四大要素,即:学习意识、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
二、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探索初中科技创新教育的体系。
2、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3、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适合初中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方案。
4、检验科技创新教育在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研究容:1、通过研究,探索初中科技创新教育的体系。
进行我校中学生学习现状和学习素养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构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容体系、活动形式体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实现科技教育容、形式与科技德育的和谐统一,让科技教育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实践体验机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不同形式科技活动为载体,探索出建设学校科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养成多角度研究和探索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通过学习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深刻起来,培养了学生学习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3、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适合初中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方案。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技教育,促进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的整合。
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以独立形态的课堂教学及单独开设科技类选修课、开放形态的课堂教学、渗透形态的课堂教学等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如:数学教学、理化生教学、拓展型课程以及探究型课程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4、检验科技创新教育在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典型个案的跟踪研究,发觉学生个体在学生素养方面的质的变化。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学生在接受科技创新前后之间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情况。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推进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1.运用个案研究追踪学生学习素养发展情况。
实施个案追踪的具体方法是:从各班选取的学生,建立学业档案,进行追踪研究。
2.运用案例研究分析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素养发展的作用。
3.运用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所得。
五、研究步骤:第一阶段:课题研究调研阶段 2009年12月——2010年4月1、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论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性实验计划。
2、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的理论著作进行研究,作好研究前的理论准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初步阶段 2010年5月——2011年3月完成方案的修订;完善学校对科技教育的评价体系,形成良好激励机制;深化科技特色教育容;多方寻求校外专家辅导,积极做好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工作;丰富科技教育活动的载体;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项科技比赛,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第三阶段:课题实践研究阶段 2011年4月——2012年4月重点在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校园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等。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 2012年5月——2012年12月在学校科技教育全面推开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继续开发和完善各类科技教育项目;对三年的科技教育进行及时的总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
1、进一步深入研究,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并对课题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2、召开课题结题会,进行课题鉴定。
六、研究价值: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围绕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建设,发挥其科技创新教育的辐射功能,拓宽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路,积极实践科技育人的理念,实现以科技健脑、益智、养德等育人目标,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
2、理论与实践价值:实践价值: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我校教师与学生的科技素养,探索学校科技教育的实践途径,改进学习研究的方法,增强我校科技教育的实效性。
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强化科技教育研究效果。
理论价值:探索适合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合理模式,丰富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理论。
为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研究提供更为具体、鲜活的素材。
七、预期研究成果1、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发展研究报告2、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设计3、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管理手册4、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方案集5、典型个案集1、王国强,傅承新.研究型大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2、鲁保富,春龙.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4、E·马克·汉森著大鸣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教育,2004﹒209附:文献综述国外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述评科技创新教育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和自愿性,能较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最适宜从事某种活动的发展能力。
教育者的责任天于促进学生在统一要求整体发展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更有才能,并提供条件让他们在这方面获得发展。
科技教育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科技教育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
学生在科技教育程中手脑可充分并用,得到充分地配合和利用,从变动中激发神经活动。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指出:“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中华民族以坚定步伐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科技先行,要求涌现出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
”这句话强调了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地向我们指出:发展科技以及科技创新是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迫切使命,促进经济的腾飞,祖国的繁荣,要靠科学技术,更要靠具有创新科学素养的人才予以实施。
由此看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只有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素养,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创新人才,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作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主要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养成推崇、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