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食同源的植物

药食同源的植物

药食同源: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偿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当食,也可做药药食同功: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

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人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每种食物或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

食物的性、味、功效与分类中医学认为:食物与中药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性能。

“四气”指食物的寒、热、温、凉;“五味”指食物中含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味道•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为宜•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莲藕、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季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易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食宜配合乳制品、蛋类、梨子、苹果、香蕉、百合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

五谷以及常见蔬菜,瓜果,动物性食物的属性和药用价值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调料增欲养生疗疾一、五谷粟米(小米):性凉,味甘咸。

能益气健脾胃,滋阴清虚热,利二便。

治反胃、泻痢、消渴等。

不宜与杏同食。

秫米(黄米):性微寒,味甘,质黏。

“肺之谷”能和胃安眠,止寒热,利大肠。

治肺疟、阳盛阴虚不眠、筋骨挛急、疮疥、犬咬等。

小儿不宜多食。

糯米(江米):性温,味甘,质柔黏。

“脾之谷”能补脾肺,缓中止泻。

治消渴尿多、体虚自汗、便溏等。

《罗氏会约医镜》载:“但性黏滞,病人及小儿忌之。

多食昏五脏,令人贪睡。

”粳米(大米):性平,味甘。

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养精,除烦止渴止泻等。

治脾胃不和、中气不足、烦渴、泄泻等。

籼米(机米、南米):性温,味甘。

能养胃和脾,温中止泻,是人体能量来源常用的主要食物之一。

薏米(薏苡仁、苡仁):性微寒,味甘淡。

能健脾,和胃,补肺,清热泻水。

治水肿湿痹、泄痢热淋、疝气、脚气、风热筋骨病等。

妊妇慎服。

玉米(苞米、玉蜀黍):性平,味甘。

能调中开胃,渗湿利尿,利胆降脂。

治尿路炎症及胆囊炎、肝炎、黄疸、高血压、糖尿病等。

高梁(蜀黍):性温,味甘涩。

能温中止泻。

治吐泻、小便不利等。

阴虚内热者不宜大量食用。

小麦(淮小麦):性平微寒,味甘。

分淮小麦、浮小麦两种。

能养心健脾,厚肠胃,除热止渴,是人体能量来源常用的粮食之一。

浮小麦:性偏凉,味甘。

淘洗时因瘪瘦轻而浮在水面的麦粒为浮小麦,多和药用。

能益气,除烦,敛汗。

治骨蒸虚热、劳热盗汗等。

大麦(稞麦、饭麦):性微寒,味甘咸。

能益气调中化食,除烦利水。

治腹胀、烦渴、小便不利等。

荞麦(三角麦、花麦、乌麦):性平,味甘。

能下气利肠,清热泪盈眶解毒。

治食积,尿浊、带下等。

忌与猪肉、白矾同食。

《食鉴本草》载:“同猪肉同食,落眉发,同白矾食杀人。

”脾胃虚寒者忌用。

莜麦(油麦、青稞麦):性微凉,味甘微咸。

能益气,利湿,止泻。

治腹泻、水肿、尿少等,脾胃虚弱者忌食。

多食不易消化。

燕麦(野麦、雀麦):性平,味甘。

能补脾胃,滑肠,催产。

治食欲不振,大便不调。

番薯(甘薯、红薯、白薯、甜薯、地瓜):性平,味甘。

有红皮、白皮两种,长寿食品之一。

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益气生津,利便,通乳,防癌,抗衰老。

治湿热黄疸、乳疮、便秘、夜盲。

忌食黑斑白薯,以免中毒。

有番薯不能与鸡蛋同食的说法,但没有根据。

黑豆(乌豆):性平,味甘。

豆有五色,各入五脏,黑豆“肾之谷也”。

能补肾,镇心,明目,祛风活血,解毒消肿。

治口渴、水肿、疮疡,眼炎、二便不调等。

《本草备要》载:畏五参、龙胆、猪肉,忌厚朴和蓖麻子。

服四环素、土霉素时,不宜食用。

小黑豆(马料豆):性温,味甘。

能补肝肾,壮筋骨,明目益精,乌须发,解药毒。

治风痹,带下、水痘、疮疡等。

《本草备要》载:畏五参、龙胆、猪肉,忌厚朴和蓖麻子。

服四环素、土霉素时,不宜食用。

黄豆(黄大豆):性平,味甘。

有“豆中之王”和“植物肉”等美称。

能健脾益胃,清热利气,散五脏结积,解诸毒。

治肾病、水肿、肿毒等。

多食生痰咳嗽。

过量服食,导致疲倦昏睡。

服四环素、土霉素忌用。

红小豆(赤小豆、赤豆、红豆、红饭豆):性平偏凉,味甘酸。

“心之谷”能利水健脾消肿,消热解毒排脓。

治水肿、痈疽、疮毒、脚气等。

蛇咬伤忌食。

多尿者忌用。

久食令人枯燥体瘦。

绿豆(青小豆):性寒,味甘。

李时珍称其为“食中要物”、“菜中佳品”,是谷、豆中的佼佼者。

能清热解毒,消暑除烦。

治金石药毒、疮疡肿毒、暑热烦渴。

服药期间不宜多食。

脾胃虚寒滑泻者慎用。

不要与狗肉同食。

扁豆:性平微温,味甘。

“脾之谷”能健脾和中止泻,解毒消暑化湿。

治脾湿泻痢、恶心呕吐、寒湿带下。

患寒热病者忌食。

忌生吃,炒食应熟透。

蚕豆(胡豆、南豆、佛豆):性平偏凉,味甘。

能健脾利湿,清热涩精。

治体虚食少、水肿、遗精、带下、脚气等。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忌多食。

豇豆(饭豆、豆角):性平,味甘。

豆中之上品,用处最多。

能健脾胃和五脏,补肾益精。

治肠炎、粮尿病、遗尿、遗精、带下白浊等。

气滞便结者忌用。

豌豆(回回豆、青豆):性平,味甘。

能理气和中,生津止渴,通乳消胀,利湿解毒等。

治粮尿病、缺乳、脚气。

刀豆(夹剑豆):性平微温,味甘。

能温中补肾,利肠止逆。

治虚寒呃逆、腹胀、腰痛、气管炎、百日咳。

忌生食。

白芝麻(白脂麻、胡麻仁):性平,味甘。

能滋养肝肾,润燥滑肠,补肺气,明耳目,耐饥渴。

治虚劳便秘、小儿头疮。

脾弱便溏者不宜多食。

黑芝麻(黑脂麻):性平,味甘。

能养血补肝肾,润五脏,填精髓,坚筋骨,利大小肠。

治虚损体弱、眩晕、瘫痪、须发早白、脱发、产后奶少、便秘。

二.常见蔬菜的属性和药用价值黑木耳(桑耳、五木耳):性平,味甘。

生于桑、槐、榆、楮、柳等朽树上,形象人耳,故称黑木耳,是天然的滋补强壮食品。

能润肺益气,补脑安神健身强志,活血去瘀养荣,防止动脉硬化、冠心病。

治崩漏带下、痔疮便血、创伤出血、高血压、血管硬化、贫血、便秘。

忌食鲜木耳。

孕妇不宜多食。

不宜与野鸭肉同食。

白木耳(银耳):性平,味甘淡。

生于栗树上,色白,即称白木耳,已采用人工栽培,是珍贵的滋养品。

能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和血,补脑强心,清热利肠。

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衄血、有肠燥热泪盈眶、便秘下血、经血不调。

黄花菜(金针菜):性平凉,味甘。

能养血平肝,清热泪盈眶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肿,通乳,解酒。

治头晕耳鸣、咽喉热燥、大便带血、小便不利、产后缺奶、吐血、衄血、便秘。

忌食腐烂变质和鲜黄花菜,以免中毒。

皮肤瘙痒症患者忌食。

蘑菇(肉蕈):性凉微寒,味甘。

色白柔软,味像鸡肉,又称“鸡腿蘑菇”。

能开胃止泻,理气化痰,透发麻疹,降血糖,解毒抗癌。

治胃纳不佳、呕吐泄泻、传染性肝炎、麻疹透发不快、各种癌症。

注意识别有毒蘑菇。

误食可生吃免脑救治。

香菇(香蕈):性平,味甘。

色紫、味香,为营养丰富的菜蔬佳品。

能开胃,托痘疹,预防佝偻病,抗癌,延缓衰老。

治食欲不振、贫血、溲浊不禁。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说:“痧豆后、产后、病后忌之,性能动风故也。

”草菇(兰花菇):性寒,味甘。

蕈的一种,灰色,多生长在稻草类草堆上。

能清热清暑,降压抗癌。

治心血管系统疾患。

平菇(侧耳):性平微温,味甘。

菇类的一种,生于榆属枯木或树干上,是大型真菌植物,为公认的保健菜蔬。

能滋补强壮,舒筋络,抑制肿瘤,抗癌。

治虚弱萎痹、腰腿痛、手足麻、筋络不舒。

紫菜(索菜):性平偏寒,味甘咸。

有圆紫菜、长紫菜、甘紫菜等多种,性味和功效大致相同。

能化痰软坚,清热利水,补肾养心,滋润咽喉,降血浆胆固醇含量。

治瘿瘤、支气管炎、高血压水肿、麻疹、脚气等。

海带(纶布、江白菜、海马兰):性寒,味咸。

在诸多食品中含碘量最多。

能软坚散结,清热利水,消痰平喘,祛脂降压。

治瘿瘤、痰热壅膈、咳喘、疝气下坠、肝脾肿大、宿食不消、小便不利、水肿、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病。

葱:性温,味辛。

为“菜中要物”,有大葱、小葱之分。

其外实中空,辛温通窍,“肺之菜”也。

能发散表邪,舒肝理血,通上下阳气,安中利五脏,通二便,消肿,活血,解花毒。

《本草备要》曰:为“菜伯”及“和事草”。

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疮痈肿痛、呕吐、便血、肾虚目眩、鼻衄。

《本草备要》载:“同蜜食杀人,同枣食令人病。

”有生葱忌与杨梅同食说法,但未见科学依据。

表虚多汗者不宜多食。

葱头(玉葱、圆葱、洋葱、皮牙子):性平温,味甘辛、辣。

葱头在欧美被称为“菜中皇后”,说:“没有葱头,就不会烹调艺术。

”法国葱头汤和炸法国葱头环驰誉世界。

我国医界认为,葱头不但能强身健体,使锐气旺盛,而且是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患者的佳蔬良药。

能除湿祛痰,健脾和胃,下气利尿,消炎杀菌,活血防癌,抗衰老。

治伤风痰多、冠心病、糖尿病、小便不利、白喉、创伤、肠炎。

蒜(葫、葫蒜、蒜头、大蒜、独蒜):性温,味辛。

大蒜多用于调味,生吃或熟食都行。

它的药用在国内外早有记载。

如:1.古希腊运动员曾以大蒜作为保健食品。

2.古罗马的普利尼用大蒜治伤风、哮喘、麻疹、惊劂等病。

3.印度医生说:常吃大蒜能提高智力,使嗓音宏亮。

4.我国肿瘤普查资料表明,大蒜有但含有防胃癌的物质,而且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所以说“蒜乃食经之上品”。

能健脾开胃,行滞气,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暑气,解毒,消肿,除虫,消谷肉积。

治肉食积滞、脘腹冷痛、痢疾肿毒、斑秃癣疮、虫积水肿、感冒等。

《本草备要》载:忌蜜。

不宜与滋补药同食。

孕妇忌用大蒜灌肠疗法。

大蒜泥外敷忌过量过外。

薤白(野蒜、小野蒜、小独蒜、薤白头)性滑温,味辛苦。

属“百合科”,系韭类。

叶似韭而中空,根如蒜,生则气辛,熟则甘症状,有“菜中灵芝”的美誉。

能理气宽中,通阳利窍,散结生肌,泄大肠气滞,补虚解毒。

治胸痹刺痛、噎嗝反胃、泄痢下重、疮疖等。

《本草备要》载:忌牛肉。

韭菜(起阳草、壮阳草、长生韭、扁菜):性温,味辛。

“肝之菜”也,入血分而行气,归心益胃,助肾补阳,散瘀。

能温中壮阳,理气解毒。

治胃热噎嗝、吐衄、一切血病、痰喘、消渴、药毒、食毒、创伤瘀肿、蛇虫咬伤。

《本草备要》载:忌蜜。

酒后不宜食。

生姜(鲜姜):性温,味辛。

多用于调味,有“呕家圣药”称誉。

能祛寒解表,行阳散气,调中止呕,宣肺解郁,化痰开胃,解毒。

治头痛鼻塞、痰膈咳逆、呕吐、风湿痹痛、狐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