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从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的调整看二甲双胍的定位课件PPT课件
最新从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的调整看二甲双胍的定位课件PPT课件
INTESTINE
PANCREAS
DECREASED INSULIN
SECRETION
HYPERGLYCEMIA
Therapy: Insulin Sulfonylureas Metiglinides
DECREASED PERIPHERAL GLUCOSE UPTAKE
Therapy: Alpha-glucosidase
理性治疗:针对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中 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选择用药
早期联合治疗方案
如果诊断时 HbA1C≥ 9% 饮食锻炼的同时应 用联合治疗/胰岛素
如果诊断时
HbA1C< 9%
饮食锻炼的同时应 用单一药物治疗
如果3个月后
HbA1C > 6.5%* 饮食锻炼的同时应
用联合治疗/胰岛素
6个月内达到 HbA1C< 6.5%
OHA益处
•降低血糖,减少微血管病变
所有
•减少大血管病变
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 格列酮类(±);
•保护β-细胞功能,减慢疾病发展速度
格列酮类(+);
降糖药物改善总体血糖控制水平(HbA1c)的途径
-糖苷酶抑制剂 速效胰岛素 格列奈类
-糖苷酶抑制剂 速效胰岛素 格列奈类
-糖苷酶抑制剂 速效胰岛素 格列奈类
OHA
• 增加胰岛素分泌
磺脲类(+-+++); 格列奈类(+-++)
• 减少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 格列酮类(+++)
• 减少肝脏内源性葡萄糖输出
二甲双胍(+++); 格列酮类(++)
• 减少肠道外源性葡萄糖的吸收速度
α-糖苷酶抑制剂
降糖药的选择: 有效性
有效性
胰岛素促泌剂
二甲双胍
降糖药 α-糖苷酶抑制剂 TZDs*
0600
降糖药分类
• 胰岛素促分泌剂 磺酰脲类 格列奈类
•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
• -糖苷酶抑制剂 • 胰岛素
Sites of Action by Therapeutic Options
LIVER
Therapy: Biguanides Thiazolidinediones
INCREASED GLUCOSE PRODUCTION
发生率
每增加1% HbA1c
血糖控制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并发症和糖化血红蛋白
50
40
30 +21%
20
10
+14%
+12%
0
所有糖尿病相关性Fra bibliotek终点事件
心肌梗死
卒中
+37%
微血管并发症
正常人血糖的波动
300
血浆葡萄糖浓度 (mg/dl)
200
100
0 0600
1200
Riddle MC. Diabetes Care 1990;13:676–686
inhibitors
GLUCOSE ABSORPTION
MUSCLE
ADIPOSE TISSUE
Therapy: Thiazolidinediones
(Biguanides)
Sonnenberg, et al.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 1998;7(5):551-555.
的标准*
0
1
2
3
4
二甲双胍 磺脲类 噻唑烷二酮 胰岛素
二甲双胍 磺脲类 噻唑烷二酮 胰岛素
二甲双胍 磺脲类 噻唑烷二酮 胰岛素
二甲双胍 磺脲类 噻唑烷二酮 胰岛素
口服药物单药治疗的疗效比较
下降值
二甲双胍
空腹血糖 (mg/dL)*
59–78
糖化血红蛋白 1.5–2.0 (%)*
* 与对照组比较的下降值
磺脲类
60–70
1800
2400
时间 (小时)
餐时血糖峰值 空腹 0600
2 型糖尿病高血糖的构成
300
血浆葡萄糖浓度 (mg/dl)
200
100
0 0600
1200
Riddle MC. Diabetes Care 1990;13:676–686
1800
2400
时间 (小时)
餐时血糖峰值 空腹高血糖 (肝糖输出) 正常
瑞格列酮 纳格列酮
9–21
罗格列酮/ 阿卡波糖 吡格列酮
20–30
38–48
1.5–2.0
0.5–0.8
0.5–1.0
0.8–1.0
Chiasson J-L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4; 121: 928-935 Lee AJ.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327-351 Garber AJ et al. Am J Med 1997; 103: 491-497 Füchtenbusch M et al.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00; 108: 151-163
从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 的调整看二甲双胍的定
位课件
2型糖尿病概况
❖占DM患病人数的90%-95%左右。 ❖定义不明确。 ❖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异常是T2DM发病基本
环节,贯穿疾病始终,为病程进展主要促动因素。 ❖多有家族史,遗传因素复杂,尚待深入研究。 ❖多成年起病,起病缓慢。 ❖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 ❖无自发酮症倾向,诱因下可发生。
选用安全且耐受性好的降糖药
安全性和耐受性
胰岛素促泌剂
二甲双胍
降糖药 α-糖苷酶抑制剂 TZDs*
胰岛素
低血糖的危险性1,2 体重增加1,2 胃肠道副作用1 乳酸性酸中毒1
水肿3 = 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
= 单一治疗中不常见
*TZDs =噻唑烷二酮
1DeFronzo RA. Ann Intern Med 1999; 131:281–303. 2UKPDS. Lancet 1998; 352:837–853. 3Nesto RW, et al. Circulation 2003; 108:2941–2948.
胰岛素
FPG/HbA1C1 血浆胰岛素水平1,2 胰岛素抵抗3 胰岛素分泌4
– –
–
= 水平降低
= 水平升高
= 无明显作用
*TZDs =噻唑烷二酮
1DeFronzo RA. Ann Intern Med 1999; 131:281–303. 2Lebovitz HE.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01; 30:909–933. 3Matthaei S, et al. Endocrine Reviews 2000; 21:585–618. 4Raptis SA & Dimitriadis GD. J Exp Clin Endocrinol; 2001; 109 (Suppl. 2):S265–S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