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什么?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5. 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6.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8.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思考题1.什么是世界观?为什么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什么?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各是什么?5.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什么是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7.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联系的概念、特征是什么?发展的实质是什么?联系和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8.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的原理?9.什么是矛盾?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0.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1.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坚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坚持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4.如何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二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4.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5.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的第二个飞跃意义更伟大、更重要?6.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7.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8.怎样理解真理及其客观性?9.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学习这一原理对于对于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1.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及其特征?12.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13.怎样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于深入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三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学习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3.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及其相对独立性的特点?4.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5.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6.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辩证关系的原理?7.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8.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9.如何理解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坚持这一原理与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发挥人们的历史选择的能动性有什么重要意义?10.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1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第四章思考题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形成的?2.如何理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4.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5.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为什么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7.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什么?8.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10.考察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对于进一步揭示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有什么重要意义?11.怎样理解这本主义工资的本质?12.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是怎样分配的?13.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14.怎样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5.怎样理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及其本质?第五章思考题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2.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3.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6. 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7.怎样理解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特征的论述及其当代意义?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本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实质及其原因是什么?材料题:(一)材料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拉美特里:“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王阳明:“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问题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二)材料题:阅读下面的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哲学老子的一些材料:材料(1):老子提出阴阳,有无、大小、前后、强弱、静躁、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难易等一系列的矛盾概念。
他还说:“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材料(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A、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原理,分析材料(1)材料(2)各自的哲学含义。
B、根据材料(1)材料(2)各自内容评介中国哲学家扑素辩证法思想的内涵及指导意义。
(三)材料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皇室人员前来游览一番。
一位皇室人员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这里真美,真是全日本最漂亮的庭园。
”他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
”建筑师听完,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
他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建筑师恭敬地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
”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
(摘自2004年《报刊文摘》美文精选原载2月13日《现代女报》作者农先安)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建筑师“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四)材料题:阅读下面的材料:一家在不同城市拥有几十家连锁超市的大型销售企业,欲在N市某小区附近设立新店,于是决定公开招聘销售部主任。
招聘启事一公布,应者如云。
通过几轮选拔,候选人只剩下10人。
最后一轮考试,公司的考题是:在3天时间内调查清楚小区的购买力情况,时间段、信息准确者受聘。
求职者的调查方法五花八门,有的采取抽样调查法,有待采取电话调查法,有的采取直接询问进出小区住户的方法,而最早完成调查(仅用4小时)并最后被任命为销售部主任的应聘者,虽然用时短但结论与其他人基本一致。
这位应聘成功者在阐述自己的方法时说:我没有接触小区的任何一个人,只是对小区里的所有垃圾箱进行了查看,根据垃圾的数量、包装、品种,从而得出这个小区总体消费水平的大致数字。
(摘编自2007年3月12日《扬子晚报》)请根据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位成功应聘者调查方法的基本要点有哪些?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五)材料题:材料(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灭邦”。
——《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制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原理回答下面的问题:(1)材料1的合理性和局限性(2)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提示:材料1观点为民本史观,材料2观点为英雄史观,材料3观点为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六)材料题:阅读下面的材料:以下是作家丁玲曾经谈到自己对成仿吾的认识经过:在未谋面之前,丁玲对成仿吾做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当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
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
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七)材料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材料(1):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