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关于家乡春节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二、调查地点:奶奶家
三、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四、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五、调查原因: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可是近年来春节的年味渐渐褪去,通过调查分析年味缺失的原因,留住我们的传统节日。

家乡春节风俗文化调查问卷
第1题你家乡的地理位置[单选题]
6.25%
68.75%
25% 第2题在下列选项中的哪里过年[单选题]
25%
50%
25% 第3题您一般跟谁一起过年[多选题]
93.75%
12.5%
25%
6.25%
0% 第4题年夜饭是什么时候吃[单选题]
6.25%
18.75%
25%
50% 第5题年夜饭在哪里吃[单选题]
100%
0% 第6题春节期间,您的主要娱乐方式[单选题]
6.25%
0%
18.75%
18.75%
第7题您所在地春节时都有哪些风俗[多选题]
56.25%
56.25%
81.25%
87.5%
81.25%
93.75%
12.5%
87.5%
100%
0%
31.25%
12.5%
6.25%
第8题春节拜年的主要方式[单选题]
6.25%
75%
0%
18.75%
0% 第9题你认为现在春节的气氛如何[单选题]
0%
12.5%
87.5%
0% 第10题你觉得春节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单选题]
18.75%
50%
25%
0%
6.25%
第11题您现在对于贴春联、包饺子、守岁等春节习俗的参与程度如何[单选题]
6.25%
43.75%
37.5%
12.5%
第12题假如您自主过新年,您对新年习俗的态度是[单选题]
31.25%
62.5%
0%
6.25%
第13题过年时有什么不能做的事情[多选题]
50%
68.75%
0%
31.25%
43.75%
68.75%
0% 在调查后,我发现家乡并没有太多繁琐的习俗,主要的习俗有:贴春联、除夕夜守岁、放鞭炮、子时之前吃饺子和农历正月初一拜年。

虽然这些习俗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祈求来年无病无灾、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譬如除夕守岁,在除夕之夜,人们彻夜不眠。

一家人吃着各种各样有良好寓意的食品,叙旧话新;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祝愿对方来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过程。

贴春联也是一样,不过祝愿来年更美好的愿望更加鲜明一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把一些工整、简洁、精巧的吉利话写成对偶形式,
贴在门边。

根据它的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这次调查,让我更加了解了家乡的风俗,对家乡又有了新的认识。

(图为老爸亲手写春联)
在有些地方,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
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爆竹声声辞旧岁,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燃放烟花爆竹与贴春联、守岁、拜年一样,是春节的传统项目。

特别是在如今年味越来越淡的情况下,人们把燃放烟花爆竹当作了找回年味、留住传统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雾霾多发的当下,更多的人开始在意“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参与者,也愿意接纳环保春节的理念,让更绿色、更低碳的过年方式成为一种新风尚。

新年的初二,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春节拜年时,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这些习俗是中华名族五千年文化的沉淀,文化的精髓。

但当你享受闲暇放松的假日时光时,你的耳边一定少不了“快快,群里发红包了!”的催促声,手握手机,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这样的场景,今年春节你肯定不陌生。

不少年幼老少也都玩起了微信,纷纷加入到抢红包的行列。

春节抢红包,作为偶尔的假期消遣,会增添欢乐。

但如果沉迷其中不分昼夜,则有违红包的初衷。

争分夺秒的抢红包的同时,大家似乎忽略了身边亲人的感受,尤其是父母,他们一年就盼望着与子女团聚几天,结果这样宝贵的时间却都被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等抢占了。

无论抢到多么厚实的“红包”,也没有亲人温馨的笑脸可贵。

当生活中有什么不愉快和烦心的事情,都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唠唠嗑,让大家帮你出出主意,或者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也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分享下,把群当成一个联络彼此感情的工具,发挥好他的作用。

(图为春节期间亲友群聊天记录)
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因为春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选择。

春节是一个时间更迭的门槛,春节是终点,更是起点。

大红喜庆的灯笼,飘着墨香的春联,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些传统的春节符号,是伴随中国人一代代成长的记忆。

不管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年味都不应该变淡,这里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春节兼作一个犒劳自己的节日,可是现代人“天天都在过年”,显然,维系春节的不再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而是人们的情感。

这份情感里有父母的叮咛,有爱人的牵挂,有孩子的一声“爸妈”,无法替代。

近年来,春节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身在异国的华人,以欢度春节的方
.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

逐渐地,传统的老习俗也成了一种“中国时尚”。

六、结语
春节就是这样,装满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复一年,老百姓为生活而忙碌,他们披星戴月,跨过千山万水,不顾人群的拥挤,不顾长途的跋涉,赶到家人身边,一起过个团圆年。

相信这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还会流传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