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意志指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竞争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为取得胜利而展开的竞赛活动。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目的而联合,为了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
P88※题目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目的是指行为主体自觉意识到的行为目标以及行为活动的指向性。
人生目的,既可理解为是人的生命历程的总目标和总的指向性,即人为也可以理解为是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些具体实践活动,什么活着的问题.的目标和指向性。
目的既是人行为活动的起点,也是全部过程的终点。
由于人的任何一种活动自始自终受着一定目的的驱使和支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下列原因,思考人生目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
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或是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游戏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
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坎坷。
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以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尽义务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
可见,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
※题目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实际上就,当一个人对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么样的人生态度.在主要的方面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
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
一个人如果抱着“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其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
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
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2)如何端正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
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当务实。
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
要把远大的理想寓于具体的行动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遵循客观规律,透过复杂现象把握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目标。
,物的本质.人生应乐观。
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体现了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
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能因为没满足自己的期望或者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消极悲观、畏难退缩。
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形成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生要进取。
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题目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
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
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即他的社会价值。
,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当代大学生只有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好正确的职业,才能让自身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无疑是让当代大学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题目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良好,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表明21世纪人类的健康将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应努力做到:(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能够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人一旦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就要敢于正视它们,切不可采取逃避应付的态度,这就需要学会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才能分清轻重缓急、先后主次,当面对众多困难和挫折时,法。
这样.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各个击破,而不至于焦虑彷徨、手足无措,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
其次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实践证明,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保健。
(3)合理地调控情绪。
兴奋、愉悦等情绪有助于提高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而不满、抱怨、悲伤等情绪易使人消沉,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还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降低人的免疫力,容易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同学们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集体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友情。
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
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同学们获得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当遇到个人一时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时,就可以及时向他人求助。
此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题目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前提。
与人交往应做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切忌嫌贫爱富,到一视同仁.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
同时,要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诚信原则。
诚信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
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
诚信历来被视为是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
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
宽容原则。
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
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
互助原则。
互助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2)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
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并具有可能。
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