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核版)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年级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审核版)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年级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

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

《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

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

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

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

上文提到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经学研究本身则更能说明问题。

在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在西方学术中有着严格分野的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沌的模糊,但是,恰恰是这种浑沌给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西学东渐,明晰和严格的学科分类,带给我们的是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它使研究的方法趋于简洁和便于运用,因而很快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中国特色的整体研究被遗弃,甚至被当作落后的思想方法而受到批评。

更严重的是,由于西学学科分类的思维方式借重西方文明的学术霸权对中国学术的压迫,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学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又从学理上加速了经学的衰亡。

其实,思维方式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

我们并不否认西学学科分类的科学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也是有弊病的。

而它的弊病恰恰可以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加以弥补。

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把自己的长处丢掉。

(摘编自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是受经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并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经学因此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

B.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的整体的思维方式。

C.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但两者思维方式又可相互补充。

D.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与《周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周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其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B.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病才能标本兼治。

C.“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是说文学和史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要求我们从学科融合与贯通的角度去研究它们,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D.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给人模糊的感觉。

恰恰是这种模糊才使我们进入事物的本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围棋中的大局观可以说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无论棋局多么复杂,只要你全局在胸,牢牢地把握住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就能获得胜利。

B.“诗画图章本一律”即书法、绘画、篆刻和诗词在表现手段、形式美规律和民族风格上有共同性,体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C.经学思维模式是科学的,我们应该丢弃民族自卑情绪与民族虚无主义,正确认识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传承并发展以经学为核心的传统学术思维方式。

D.霍布斯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把人看作是“钟表结构”,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

这种研究方式体现了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因而结论也是科学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史天泽,字润甫,秉直季子也。

身长八尺,音如洪钟,善骑射,勇力绝人。

中统元年,世祖【注】即位,首召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即具疏以对,大略谓:“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督诸路,沛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奉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上下丕应,内外休息。

”帝嘉纳之。

天泽既秉政,凡前所言治国安民之术,无不次第举行。

三年春,李璮以益都叛,遂据济南,诏亲王哈必赤总兵讨之,凶势甚盛。

继命天泽往,至则进说于哈必赤日:“璮多谲而兵精,不宜力角,当以岁月毙之。

”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初,天泽将行,帝临轩授诏,责以专征,俾诸将皆听节度。

天泽未尝以诏示人,及还,帝慰劳之,悉归功于诸将,其慎密谦退如此。

天泽在宪宗时尝奏:“臣始摄先兄天倪军民之职,天倪有二子,一子管民政,一子掌兵权,臣复入叨寄遇,一门之内,处三要职,分所当辞,臣可退休矣。

”帝日:“卿奕世忠勤,有劳于国,一门三职,何愧何嫌!”竞不许。

十一年,诏天泽与丞相伯颜总大军,自襄阳水陆并进。

天泽至郢州遇疾,还至真定,帝遣其子杠与尚医驰视,赐以药饵。

天泽因附奏日:“臣大限有终,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

”语不及它。

以十二年二月七日薨,年七十四。

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及临大节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

年四十,始折节读书,尤熟于《资治通鉴》,立论多出人意表。

拜相之日,门庭悄然。

或劝以权自张,天泽日:“愿相公无权。

爵禄刑赏,天子之柄,何以权为!”因以谢之,言者惭服。

(节选自《元史•史天泽传》)【注】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下文“宪宗”指元宪宗蒙哥,忽必烈之兄。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B.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C.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D.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多为中国古代帝王即位后用来纪年的名称,中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

B.先兄,指已去世的兄长,“先”是对故去的人的尊称,多用于长辈。

C.在我国古代,诸侯之死称为“薨”,后来,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也称作“薨”。

D.《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天泽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他是忽必烈继承帝位后第一个召见的大臣;史天泽向皇上提出了很好的治国安民之策,皇上赞许并采纳了这些建议。

B.史天泽为人谨慎谦逊,受命平定李璮叛乱时,皇上要所有将领都听史天泽指挥,但史天泽一直没有将这道诏令公开,事后,他将功劳都归于各位将领。

C.史天泽主持军事和民政事务,他的两个侄儿也位高权重,他觉得不妥,向元宪宗提出辞职退休的请求,但皇上没有批准。

D.史天泽在青年时期忙于军务,无暇读书,由于感觉知识不够用,他被迫在四十岁以后发奋读书,从此所发的议论常常出人意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天泽既秉政,凡前所言治国安民之术,无不次第举行。

(5分)(2)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及临大节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凤栖梧贺铸为问宛溪桥畔柳。

拂水倡条 ,几赠行人手。

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

今日离亭还对酒。

唱断青青②,好去休回首。

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

【注】 倡条:柳枝。

‚青青:借指“杨柳曲”。

8.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相比,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柳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提出的择师标准是“,。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穿着旧棉袄、破衣服处于穿戴华丽的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其原因是“,。

”(3)杜甫《登高》中“,”两句,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不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叶瓶刘心武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

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

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

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

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

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

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

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

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

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