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石方施工组织计划

土石方施工组织计划

放线测量
1控制测量
正确测量放样是道路、管理施工的前提条件,亦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工作。

进场后,首先将建立整个施工范围的施工测量控制网,并将所建立起来的控制网成果上报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利用所建控制网进行施工放样测量工作。

在以后的施工中,逐步对控制网进行定期的校勘,以确保控制网坐标的准确性、稳定性。

2平面控制
(1)、控制网的建立
首先,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的两个或多个坐标点作为准点敷设基线,与此同时还需在施工现场选择通视条件好、有一定高度相对固定的建筑物,在建筑物上设置永久测点。

如果当地农田难于找到建筑物可打长桩且用砼保护坚实,在木桩上标注一测点。

测点与坐标点其中一点构成一个三角形闭合导线,从基线开始进行导线测量,计算平差后得出各控制点的坐标值,从而,完成整个标段首级平面控制。

平差后的各控制点长度、夹角要满足施工三角网布置的要求。

接着,在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二级控制网。

设置首级控制网后进行施工放样仍然很不方便,因为首级控制网点少距离远仪器经常搬动不便,还会存在控制盲区。

为此,在现场通视好易保护的地点布置一定密度的控制点,以首级导线网的任一边为基线进行导线测量,平差后整理出各坐标值,从而建立起二级平面控制网。

首级控制点一般作后视点,二级控制点一般作架仪点,利用首级、二级平面控制网可以较准确地把整个线路的平面位置确定下来。

(2)、高程控制
首先,复核设计单位提供的至少两个以上的水准点,再在整个路线范围内选择通视良好,便于置尺且受施工干扰少的地方均匀布置一定密度的水准点,使之与设计提供的水准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形成路线高程控制网。

在施工过程中,均应严格控制箱涵、道路等构造物的高程,使其与设计图纸的要求相一致。

3施工测量
(1)、中线的恢复和固定
从勘测设计到施工进场经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原地上设的标志可能有部分散失,有的发生了移动,因此,设计交桩往往仅几个控制桩或加坐标桩.所以,在施工前必须首先进行恢复中线测量,核对设计路线,补桩或加桩,使各中线桩完整无缺,以便据其进行施工放样。

(2)、水准点的复查与增设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及基本资料,复核水准点的高程。

同时,根据路线纵断面图,复核有疑问的地面高程。

当设计提供的水准点相距太远时,为便于施工期间引用,应加设一定密度的临时水准点,其位置宜设在不受施工影响、便于引用和便于保护且较为隐蔽的地点。

(3)、箱涵放样
箱涵开始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进行放样工作。

箱涵放样的目的是在原地面上标定箱涵的走向及开挖坡度,作为施工的依据,其工作内容有:1、在箱涵中线各桩点标定填挖高度。

2、确定横断面的方向,以方向架进行。

3、按设计图纸在地面上定出横段面上的各主要点的位置。

如基坑开挖边缘点。

土石方工程
1、土石方开挖
土方开挖前,先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测量放线,放出轮廓线后,采用人工或机械开挖。

基坑底部高程和边坡达到设计要求,表面平整均匀、边线顺直、曲线圆滑美观。

开挖前,应摸清地下管线等障碍物,并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上、地下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建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基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根据基础和土质以及现场出土等条件,要合理确定开挖顺序,然后再分段分层平均开挖。

开挖浅基础,如不放坡时,应先沿灰线直边切出槽边的轮廓线。

在开挖槽边弃土时,应保证边坡和直立帮的稳定。

当土质良好时,抛于槽边的土方(或材料)应距槽(沟)边缘0.8m以外,高度不宜超过l.5m。

在柱基周围、墙基或围墙一侧,不得堆土过高。

开挖基坑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一定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的土方应一次运至弃土处,避免二次搬运。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方土料含水率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回填土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回填前应对基础进行检查验收,并且要办好隐检手续。

一般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200~250mrn;人工打夯不大于200mm。

每层铺摊后,随之耙平。

回填上每层至少夯打三遍。

打夯应一夯压半夯,穷夯相接,行行相连,纵横交叉。

并且严禁采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所谓"水夯"法。

应先填夯深基础;填至浅基坑相同的标高时,再与浅基础一起填夯。

如必须分段填夯时,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梯形的高宽比一般为1∶2。

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 1.0m。

基础墙两侧标高不可相差太多,以免把墙挤歪;较长的管沟墙,应采用内部加支撑的措施,然后再在外侧回填土方。

回填土每层填土夯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土方回填时,进行分层回填,分层压实,
每层松散土厚度不超过20cm,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2、土石方填筑
(1)施工技术要求
土料质量应符合《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及设计的要求,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有机物及石块,不得含腐植土。

土料含水量要求控制在生产性试验确定的范围,经过碾压后,压实土料干密度要求达到设计要求。

(2)生产性试验
大规模施工前,先进行生产性试验。

碾压试验内容包括:铺料方式、铺料厚度、碾压机械类型及重量、碾压遍数、最优含水量等,以保证经碾压后,土料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并将试验成果整理成正式报告,提供给监理机构审核共同研究确定施工压实参数,包括铺土厚度、含水量的适宜范围、碾压机械类型及重量、压实遍数、压实方法等。

(3)土方铺摊
按设计的边线自下而上分层填筑,汽车运土采用进占法卸土,尽量避免重车重复碾压填土面,必要时还应在层之间结合面填土前刨毛,浇水润湿。

分层水平上升,分段作业段的长度为200m,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须均衡上升,避免出现陡坎高差。

若段与段之间不可避免出现高差时,以1:3-1:5的斜坡面相接,每层铺筑厚度为25cm。

作业面必须做到统一铺土,统一碾压,当天铺筑,当天碾压,确保填筑质量。

全部填筑完成以后,须作整坡压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固结后,按设计要求进行修整,做到线型流畅,坡面平顺。

(4)土方碾压施工及其技术要求
土方碾压拟采用履带式推土机碾压,碾压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套压宽度为1/2-1/3的履带宽度,行进方向平行于堤轴线,防止出现漏压、欠压。

碾压遍数一般不少于4-6遍,操作时根据各取土场的碾压试验结果确定。

上、下层的分缝位置错开,相邻作业面的碾迹搭接宽度,平行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0.5m,垂直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 3.0m,机械碾压不到的部位,应用人工方式铺以夯具夯实,夯实时应采用连环套打法,夯迹双向套压。

土料碾压后,每层需根据监理工程师要求,严格按《土工试验规程》进行取样试验,确保填筑干容重合格率不小于85%,不合格干容重不得低于设计干容重的96%。

若出现局部弹簧土、层
间光面、层间夹空、松土层或剪切破坏等质量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才准铺筑新土。

下一层填筑料按规定施工完毕,经检查合格后才能继续铺筑新料,且在铺筑新料之前,应对压实层表面进行刨毛、洒水等处理,以免形成层间结合不良。

对于间隔时间较长的填筑层,在填筑新土前也需在表面刨毛或作清除处理。

在接合面的坡面上,先打梯坎配合填筑上升速度将表面松料铲除,直到压实合格的料层为止。

坡面经刨毛处理并保持含水量在控制范围内,然后才能继续铺新料压实。

垂直堤轴线方向和各种接缝,以斜面连接,斜面坡比一般为1:3-1:5,碾压时应跨接缝碾压,其搭接长度不少于3m。

对含水量小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铺料后先洒水,后碾压。

已铺土料在压实前被晒干时,应洒水湿润。

(5)冬雨季施工
雨季施工停工按照《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中有关降雨停工标准或监理工程师的指示执行。

填筑面略向堤内侧斜以利排除积水。

下雨前及时作好填土的压实工作,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下渗,雨后及时排水,晾晒,必要时对表面进行局部处理,待填筑面含水量达到合格后马上恢复施工;雨后复工前,填筑面不允许践踏,且禁止车辆通行;已开挖至施工标高的基面,如遇雨水,亦可采用防雨布覆盖。

做好雨情预报,雨前应用载重汽车等快速压实已开挖基面松土,并保持施工面平整,预防雨水下渗,避免积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