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楼装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楼装修及配套工程项目业主:**市环境保护监测项目建设地址:**市19号项目建设规模:改造、修缮面积约3000平方米、实验仪器配套、家具和档案柜的购置及空调安装项目进度:3个月项目总投资:约126万元资金来源:财政拨款。
二、项目业主概况**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楼装修及配套工程是由财政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建设。
**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于1974年,开办资金969万元,目前拥有设备固定资产400多万元,监测仪器180余台,其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多功能红外测油仪、COD快速测定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应急监测设备及车辆计等仪器设备,环境监测工作用房近1200平方米,负责肇庆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监测及指导工作;主要承担辖区内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排放的监督监测、排污申报及排污许可证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及纠纷的仲裁监测、建设项目验收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和科研及其它服务性监测。
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能承担各类大气、水质、噪声、放射性、土壤和生物等多项指标的监测分析工作。
三、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一)国家环保总局《关于上报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和达标计划的通知》;(二)“关于印发《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楼装修及配套工程实施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四)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及要求。
四、研究任务与范围(一)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该工程的前期基础资料,研究**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楼装修及配套工程的可行性并编制报告成果。
(二)研究范围1、根据场地等条件,进行建设规模,功能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2、按照使用功能要求,进行总图、土建、结构、公用设施、实验仪器、消防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
3、对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分析。
4、作出项目研究结论。
五、结论**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楼装修及配套工程的建设,不仅使该区监测站的办公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也对标准化一级达标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对本区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噪声、放射性等各种环境要素的经常性监测、分析,收集、储存和整理的技术上将具有明显的提高,并进一步提高服务和工作能力,确保区内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本项目具有可行性。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基本概况及必要性一、项目所在地概况端州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
南临西江,北靠北岭山,东邻鼎湖山和**市鼎湖区,西与高要市小湘镇接壤。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3′-34′,北纬23°2′-11′。
总面积152.3平方千米。
总人口48.5万人(2010年);自然资源丰富,有铅、锌、铜、黄铁矿、石灰岩、粘板岩,石灰岩多作水泥或石灰原料。
二、项目现状(一)环境监测站(1)环境监测人员编制及结构设置**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1974年成立,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目前在岗人员6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5人。
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40人,现有技术人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硕士以上8人,大学本科48人、大专11人。
监测站技术人员比例为82%,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构成比例为1.1:7.3:1.1.6。
设站长1名,副站长2名。
站内设有站办公室、财务室、质控室、仪器室、监测一室、监测二室、监测三室、分析一室、分析二室、分析三室、应急监测室及后勤组等。
根据国家对二级监测站发展计划,监测站在编人员将在近期逐步达到国家二级二类站人数要求80人。
(2)环境监测职能职责**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是**市地区及周边区域环境监测中心站之一,主要承担辖区内的应急监测、环境监测、污染源排放的监督监测、排污申报及排污许可证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及纠纷的仲裁监测、建设项目验收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和科研及其它服务性监测。
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目前能承担各类大气、水质、噪声、放射性、土壤和生物等多项指标的监测分析工作。
(3)环境监测业务经费监测站经费包括监测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监测站经费纳入市环保局一并列入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其中,2006年监测站经费244.55万元,人均业务经费3.65万元。
2006年区财政招标批准监测站能力建设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资金160万元,仪器维修及检定费30万元,业务培训费6万元,现已购置仪器设备80万元,实验室改造100万元、实验台及相关设备40万元,分析药品试剂42万元,累计财政支付298万元。
(4)环境监测仪器配置根据地区环境监测特征,按照申请、审核、政府采购招投标程序,新购置了智能恒温大气采样器、智能大容量总悬浮微粒采样器、PM10切割器、智能烟气采样分析器、便携式直读流量计、数字手持式风速、气质联用仪、TOC分析仪设备。
根据我市辖区内污染源具体情况,专项配置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大大提高了现场监测与应急监测能力。
(5)环境监测用房概况**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现有办公用房面积约1200平方米,人均17.9m2,实验室用房主要包括:蒸馏水室、加热室、天平室、分析室、原子吸收室、仪器分析室、气相色谱室、细菌室、仪器库房、样品室等,共约900m2,并预留有增加仪器后的用房。
其他业务用房主要包括:办公室、化学试剂库房、玻璃仪器库房、资料档案室等,面积约300m2。
按照分析实验室与各项专业仪器设备工作条件要求,实验室用房布局严重不合理,水道、气道和通风离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差距甚远。
目前,办公用房远不能适应环境监测工作,严重制约着环境监测工作任务的开展。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 [2002]118号关于《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环境保护监测站应有分析实验室2900平方米,配套用房(食堂、办公室、停车位、及会议室等)2100平方米。
环境保护监测站还将成为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市地区及县级各区域的环境监测及指导工作;而监测站现有办公用房1200平方米,在标准化的建设过程中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相距甚远;这样使监测实验室在功能和安全等方面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日常需要,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规范要求。
不利于区内环境监视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及社会服务性监测等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对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争创“全国一流”的环境监测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综上所述,**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在设施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完善更好的监测功能。
按国家环保总局和市环保局的规定,改建标准化监测站规模相适应的办公用房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章建设地址及条件一、建设地址**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楼装修及配套工程位于**市端州区,紧临区政府行政区域,交通十分便捷。
二、建设条件(一)自然条件1.气象条件年平均气温 21.6°C极端最高气温 38.7℃°C 极端最低气温 -1.0°C历年平均降雨量 1649 mm最大小时降雨量 65mm历年平均相对温度 80%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 76%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76%全年主导风向及频率 N 13%夏季风向及频率 N.NW 10%年平均风速 2.2m/s最大风速 18.4m/s历年平均气压 85.4Kpa2.地震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谱(1990)》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使用说明(1990)》划定,**市小于Ⅵ度区,建筑物按Ⅵ度地震设防。
3.水文、地质条件该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降雨充沛,区域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低,据水质分析,水质为HC03-Ca型,对砼无侵蚀性。
地块内无危岩、滑坡及陷裂等不良地质,该区域土层较薄,下面为砂质岩,且岩质较硬,其承载能力较强,适宜各类民用建筑。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一、建设规模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 [2002]118号关于《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和环发[2007]10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有关规定及根据发展和标准化建设要求,工程总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
二、建设内容该项目改建的主体工程为监测、办公用房、值班室、会议室,其中包括蒸馏水室、加热室、天平室、分析室、原子吸收室、仪器分析室、气相色谱室、细菌室在内的相关实验室,以及化学试剂库房、玻璃仪器库房、资料档案室等用房及相关的配套用房(食堂、办公室、车库、会议室等)。
此外还包括相应公用配套设施。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概况(一)工程建设规模用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二)委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对办公用房的建筑条件及环境进行评估,设计内容包括平面、正立面、侧立面及地块内的环境绿化设计。
(三)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以及其他国家现行有关建设规范、标准。
贯彻国家环保政策,按“三同时”原则,确保环境质量及生产安全。
贯彻国家人防政策,满足人防要求。
经济评价分析,考虑开发效益和社会效益,按规定的经济评价方式进行。
二、项目主要方案设计(一)平面设计室内修缮工程内容:大门装修、值班室、一层外墙面、汽车通道及会议室的改造。
实验室改造包括:办公室、离子色谱室、样品测试室、蒸馏水室、样品测试室、实验室通风系统工程、微生物净化工程。
平面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