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气候分区调研报告(2013版)

建筑气候分区调研报告(2013版)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一)调研对象:中国五大气候区代表城市及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分析调研时间:2013年9月16日—29日专业班级:建筑学XXX班姓名:XXXXXX学号:XXXXXXXXXXXXXXXXX摘要通过对中国五大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进行资料调查,认真分析各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并选取各气候区城市有代表性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进行探究,总结归纳出我国不同气候区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从而总结得出各地建筑应该如何做到和气候很好地结合,从而达到因地制宜、节能环保的目的。

关键词气候分区气候特点气候适应性建筑正文一.我国五大气候区及建筑设计要求1.中国五大气候区:我国一共有五大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以及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区。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不同的要求。

炎热地区需要通风、遮阳、隔热,以防止室过热。

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和保温。

2.五大建筑气候分区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之间的科学联系,使建筑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从建筑热工设计角度分区,我国可分为五个气候区,分别是: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

3.建筑设计基本要求各个气候提出了相应的适应各自区域地域性气候的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二.夏热冬冷气候区1.气候特征概述位于省中部、江汉平原东端,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市区地貌为江汉平原和大别山延伸的丘陵,其中平原地区平均海拔为50米,而丘陵地区则为200米。

夏季酷热、冬季寒冷。

根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ⅢB)。

号称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另外二者为、),夏天闷热,冬天阴冷。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市年降水量平均为1259.4毫米,最少仅680.5毫米;最多达2047.5毫米。

2.气候形成原因众所周知,与所在的同气候分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水文状况。

地处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三面环山,一面敞口,呈“凹”字形地理布局,每年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云量稀少,辐射强烈,会出现几段持续性的晴热天气,使得蒸发的水气不易分散,使气温不断升高,又因地处在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处,并且市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会将整个城市罩住,使其像一个“蒸笼”更使人感到闷热。

是一个有8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工业发达,高楼林立,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导致市闷热潮湿,素有“火炉”之称。

的冬天也异常的冷,虽然地处秦岭分割线的南方,但的冬天并不比北方城市温暖,由于处于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地带,市湖泊众多,造成在冬季空气十分潮湿,加上较低的气温,造成冬季气候阴冷。

3.与同气候区城市气候比较及形成差异的原因3.1海陆影响:上海(ⅢA):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上海地处江海交汇的长江三角洲东部,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总的说来就是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上海气温最高的是7、8两月,,超过35℃的高温天数10天左右;冬季1月下旬到2月初(通常是春节期间)最冷,降雪的日子不多,有时终年无雪。

3月到5月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旅游季节。

这与的气候就有较大差异,海陆位置的影响造成了这种差异。

3.2地形原因:(ⅢB):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与、并称“三大火炉”;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皆宜旅游。

的气候虽然与接近,但是由于不是很近海而且湖泊不多,所以冬季较为干燥,与冬季潮湿寒冷入股的感觉又是另一种差异。

(ⅢC):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

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在5摄氏度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

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盆地地形造成了与的气候差异。

4.典型建筑举例4.1市美术馆美术馆建筑于1928年选址,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

在此先后立足的有汉口金城银行、驻汉日军占领军总司令部、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现美术馆从老武展搬来此地。

2005年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进行改扩建,新馆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还根据美术馆的功能和设施的要求,对部结构进行了科学设计和改造,整体为中庭环廊式格局,是市重要的文化设施之一。

市美术馆平面功能组织采用水平及垂直分区的办法把建筑分为四大功能分区:藏品库区、列区、技术及办公区、观众服务区。

地下一层为新增建筑部分,分两个部分,技术设备用房和培训教室,培训教室临近北入口,分区明确。

建筑节能的重点在于中庭玻璃屋盖的处理上,属夏热冬冷地区,玻璃顶盖形成大的温室效应。

由于中庭的大玻璃屋盖在温室效应提供热能,很好了利用了自然能,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同样玻璃屋顶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没有顾此失彼。

而建筑在玻璃顶侧设置了电动遮阳百叶,阻止大量阳光进入中庭,避免了夏天出现温室效应造成过热从而增加空调能耗的现象。

玻璃采用隔热性能好的low-e玻璃。

另外,建筑在玻璃层面之间留有一定高度的间隙,利用热空气上长的原理,自然排出中庭热量。

又起到一定的通风效果,不会让室过于闷热。

市美术馆所有展厅均采用滑轨式的活动展板和展墙,使得列方式更加灵活,作品展示更富有空间感。

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美术馆,具有恒温恒湿、中央监控、消防报警系统的配备,能满足艺术大师作品展出的要求,顶级的进口灯具可由电脑控制调节光源,为观众营造出高雅的艺术氛围。

4.2省图书馆省图书馆座落于沙湖之畔的省图书馆新馆,地下2层、地上8层,总建筑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

不仅是国单体最大的图书馆,而且还是我市第一座节能“全覆盖”的低碳建筑。

为了应对市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的气候特点,控制建筑室温度维持在人体舒适的围,同时又能够做到节能环保。

省图书馆地下埋近千孔取水管,冬天和夏日,抽取恒温的地下水,作为图书馆制冷的冷热源。

通风采光均利用电脑模拟手段控制,节约能源,顺应地域性气候环境。

建筑中部的大门,同时设计为穿堂风入口,图书馆巨大中庭顶部是可开启的隔热窗,有遮阳百叶。

夏天,穿堂风进入,从中庭顶部流过,为这栋巨大的建筑带来大自然的凉爽。

冬季,顶窗合上,阳光从天而入,地源热泵制暖,关暖意融融。

省图书馆采用了多项新的节能环保技术,而成为市绿色建筑中最高级的绿色设计三星建筑。

三.严寒气候区1.气候特征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

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称。

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

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

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

2.典型建筑举例2.1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地区因其平面方正称为“方室”。

碉房多沿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常分层出入,空间多变化,在利用高差地形方面有独到之处。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坡仍为垂直。

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

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四.寒冷气候区1.气候特征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气候干旱,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平均气温9.9℃,年平均最高气温17.2℃,年平均最低气温4.3℃,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3.1℃,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5.5℃,极端最高气温38.3℃(2000年7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3.0℃(1991年12月28日)。

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低温霜冻、冰雹、干热风、连阴雨。

2.典型建筑举例2.1民居——窑洞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窑洞一般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洞口都,这样便于阳光照射。

最简便的窑洞就是直接挖土形成的窑洞土窑洞;将土窑洞用石头加固,就成石窑洞了。

黄土高原上阳光充足,干旱少雨,木材资源缺乏,地形上沟壑纵横交错,而且黄土高原土质好,地下水位低。

窑洞利用土层保温蓄热,改善室热环境。

也就是说、窑洞建筑的主要优点来自土壤的热工性质,厚重的土层所起的绝热作用使其温升很低,温度波动在土壤中仅有一定的深度,在此深度以外就无波动影响。

陕北的沿崖窑洞利用山地地形,效果更好。

窑洞不仅有适合人、畜居住的冬暖夏凉条件,还是一个良好的天然冷藏库。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侧(见图),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