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的日子是我大学四年过的最充实,最像个大学学生的时光。
记得准备复试的时候,和别人说,不想回忆这段日子,因为我经历了什么,只有我自己知道。
这一路走来非常感谢high研APP里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了。
备考的时候,走了不少弯路,如今写出来,希望能成为一盏小小路灯,有些许用处。
首先,政治。
8月下旬出大纲之后,买了政治新时器,边看边做笔记,配套1000题,风中劲草出来后,加上风中劲草。
政治新时器看了三遍,很细到细到粗。
同样的,1000题和真题做了3遍。
风中劲草大概是10月才出来,那时候开始背专业课了,主要背诵的时间也用在专业课上了,所以2遍没背完。
不过我看政治新时器时做的笔记很有用,练习的时候小题基本上38+。
11月,时事政治小册子出来,每天抽时间看看,我没花时间去特意记忆。
不得不说,今年肖四肖八很给力,押题押的挺神。
记得要看,大题要背。
熟记。
今年考试顺也不顺,第一天考试,前天晚上失眠。
哦,准确的说,我失眠了两个多月,花了半个月调整,也没调整过来。
睡了3个小时后去考试,政治和德语,觉得没发挥出应有水平。
很失望,但考试就是这样,不论原因。
毕竟,心态也是其中一部分。
其二: 二外,德语。
德语,是很难的。
同济的德语,更难。
考新编大学德语四本书。
本人觉得,123很重要,4是属于鸡肋。
也有人说3也没必要看,但是,3里面有很多语法,个人觉得需要看。
234属于自学,大三下因为意外,在家待了一学期,德语2没办法上课,只能自己看。
刚开始看,抱着词典一点点查,每天基本会花一下午的时间看德语。
而且进度很慢。
我还买了外研社的黄皮书,德语语法,仔细做一遍还挺有用,34的配套练习,大四大六的习题册。
大六的习题册中句型改写感觉很好,要把握好。
习题册中的句型改写和翻译,记得好好写,很有用。
我还背了大六的作文范文,虽然没考到,但也用到了一些句子。
哦,我还买了圣才的德语二外真题,里面的小题一定要细看,最好把考到的,或者是你经常错的知识点和表达记下来,错题本还是挺有用的。
第三: 综合英语。
我综合英语花的时间是最少的,每天两篇翻译,英汉各一篇。
四篇阅读,星火专八阅读,还做了华研的,华研不好,太简单。
不过,后来没题做了,可以做做练练手感和速度。
后期做的是其他学校的真题中的阅读。
不过,建议练的时候,做六篇,真题中是六篇。
我考综英的时候,时间没够。
作文写烂尾了,字数也不够。
这样就比较坑。
两天一篇作文,一天写,一天改,德语当天写当天改。
我还做了英语一英语二的真题,因为我觉得我的基础不好。
阅读还做了黄皮书,这个很坑的,说是150其实只有100题。
我把这些阅读中不认识的单词和表达抽出来,背的这些,没背单词书。
我背单词书背不下去。
最后,专业课。
我考的同济的英美文学828。
参考书目是不够的,我在准备时候以常耀信的美史和刘炳善的英史为主。
圣才的配套题库和笔记,能买到,小题我做了3遍还是4遍忘了,后期反复错的抽出来,背。
圣才的英美文学考研真题,可以做做。
认真做一遍,收获会很大。
大题也要看,有时间最好写写。
星火的英美文学考研题库还是什么笔记来着,那个鸡肋,不过要有时间看看也无妨,增加点印象。
我边看书边做笔记,第一遍最慢也最细。
后期就可以把书本抛开只背笔记。
我大概有5本笔记,不过建议到时候能整合在一起就整合在一起。
5本拿着挺累的。
每个时期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对他们的分析和评论一定要记住。
这些是最基本的。
常耀信的书很详细,刘炳善的重在评论。
怎么取舍看你们自己的喜好吧。
时间的分配:我是从7月系统复习,在家里复习到10月回校。
不过我是从4月开始背考研单词(加单词本)和看专业课的书。
给自己设定个计划,每天固定的时间点做什么事,看什么书,什么时候要完成什么任务,打算好,坚持做。
当然,也要允许计划外的事情。
生活:注重饮食作息这些我就不说了,我失眠了两个多月,后期头疼的需要买安神药,我在这方面是反面教材。
心态挺重要的,寒假时候觉得自己希望渺茫,慢慢的也想明白了。
考研只是选择的一条路,走好了当然最好不过,走不好换条路,一样能达到你想要去的目的地。
考研是孤独的,我听到过有人背着背着政治哭出声来。
自己也有过万般痛楚不知与何人说的感觉。
我曾说过,玻璃心的人不适合考研。
只有内心强大,才能独饮血泪,淡然处之。
下文详述。
总的来说,初步准备阶段是垒地基阶段,耗时最长,早于等于三月份直到暑假开始。
最早的无意识准备,比如看看闲书,学好德语都在不经意间为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恰恰证明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厚积薄发,不论保研考研找工作都是手到擒来。
总书记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
第三巩固提升,这个时期大概起于暑假,直到初试,不同科目复习时间长短又不一。
先说说三阶段开始前的成果。
英美文学史烂熟于胸,不同时期著名作家作品及其特点能够信口诌来;文学选读内容整体过了一遍,重点内容印象稍深;文学词汇积累大幅提升;英汉对照作品有了粗略了解,阅读速度和理解力有显著提高;德语课本吃透,重点难点无含糊不清之处,课文会读能懂,无语法单词之阻碍;政治尚未开始。
来一门一门过。
先是英美文学。
暑假伊始我根据之前查找的信息购买了两本参考资料,星火英语郭棲庆主编《英美文学英语专业考研考点精梳与精练》和北京环球时代学校英语专业考研点睛丛书其中之一,宫玉波主编《英语专业考研英美文学考点测评》。
这两本书英美各分时期总结了文学术语,重点作家与作品分析,附带了名校考研真题及解答,后者尤其注重细节,选择题超多,有利于查漏补缺。
在着手做题的同时,我开始研究真题,这个时候之前搜集的真题就派上了用场。
首先是题型。
近五年的真题尤其具有代表性。
第一大题一般是给作品写作家,古今英美重点冷门作家批评家应有尽有。
稍复杂一些划分作家时期作品流派。
还有一年第一大题是填空,比如sonnet18中的某一句,The Rainbow的sequal是哪部作品等等,都是文学常识。
第二种情况还好说,用点心基本都能写对,第一种就比较棘手了。
举个例子, Atonement 的作者是 Ian McEwan,Never Let Me Go 出自Kazuo Ishiguro,还有Julian Barnes ,Oroonoko,The Verbal Icon等等,这些自测知道几个。
反正以本人自认内力深厚直接举了白旗。
终于,在反复查阅后得出一个重大发现,这部分内容在复旦大学出版社《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及,还有Doris Lessing的Impertinent Daughters 是原题,甚至节选Liz Lochhead的一首诗直接是某年文学阅读的真题,回头又翻了翻南开大学出版社常耀信主编的《英国文学通史》三册,才发现此书内容的时间跨度之广,包含作家作品之多,作品分析之细,叹为观止。
在将第一大题真题与文学选读一一比对,将文学选读与文学通史一一比对之后,我决心将通史里面从古到今的作家作品从重点到非重点,补充真题考点全部列出,做成笔记,方便记忆。
做笔记的同时参阅了复旦大学出版社金石词典系列虞建华主编《美国文学词典-作家与作品》和孙建主编《英国文学词典-作家与作品》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虞建华主编《美国文学大词典》,力求做到完善,目标就是记熟以后,只要再出此类题型,保证失分最少甚至不失分。
于是这样来来回回做笔记完善笔记背笔记过了好几遍,虽然今年没考,但收获很大。
第二大题一般是名词解释,一个十分,从四个到六个不等,一百词以上。
这是个硬骨头,可一定要啃下来。
初次看到真题也是一脸懵逼,New Criticism,New Historicism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等等一概不知,难道我学的是假英美文学。
此题占分比重很大,难度也不小,考试现编难度很大,毫无头绪瞎扯就是找死。
本人于是又开始新一轮艰苦奋斗,比对真题,以外研社出版M.H.Abrams《文学术语汇编》(强烈推荐,我用的的是纯英文版,最新版本有中英对照,易于理解)为主,辅以刘老和常老的文学简史以及两本学习指南,综合郭棲庆和宫玉波主编的两本练习资料中的文学术语,做到全面覆盖,总结出将近五十个文学术语,再经过精简压缩,每个术语都达到方便背诵书写的一百到二百字数之间。
于是这样反复记反复写不知过了多少遍,期间头痛了好多次,很难受,直到看见术语就条件反射,嘴上不由自主就冒出来,这样保证在考试期间最大化在本题节约时间拿到高分。
因为初次背过一遍后隔一段时间再背,发现记忆严重下降,简直和格式化了一样,因此这个过程我一直持续到初试前最后一刻,不敢有一丝懈怠。
第三大题有时是文学翻译,这跟准备基础英语一个道理,在此不赘述。
最后一个大题一般是作品理解赏析。
针对此题我阅读的相关书籍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英语短篇小说常识与名作研读》,《美国文学名作研读》,中央编译出版社尤广杰编著《解读十八位英美小说家》。
为的是理清思路和入手角度,不至于找不着北。
接着是基础英语,这里以英汉互译为重点,作文先放一边。
开始打算购买星火英语的英汉互译练习,奈何研友评价不高,个人也认为译文水准一般。
为了找着一本合格的互译练习,多番购买比对评价,最终确定了中国石化出版社孔令香主编《英语专业英汉互译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包含的真题与星火大同小异,但个人以为译文上整体要高出一筹。
同时开始练习译届教科书张培基散文。
基础英语翻译偏重文学,与一般MTI翻译有很大区别。
个人依照兴趣着重练习两本书里文学作品选段的翻译,先是自己翻译一遍再对比参考译文,找出不足,学习译文的表达方法,把经典表达做笔记记忆,一些个人喜爱的译文尽量背下。
这个过程可以结合记忆过的文学词汇加以练习,收获颇丰。
练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阅读绝不能停。
在此期间我推荐南京大学出版社唐建清李彦选编《中国文学选读》,译林出版社《英汉名篇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健译注《英美散文名篇精华》,可以扩宽视野。
通过研究近几年真题发现好几年都与张爱玲有关,上海本土化的表达值得注意。
于是翻来找去找到一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白先勇《台北人》汉英本,忙里偷闲当小说看,放松放松。
然后是德语。
在此期间我专注于一本二外真题集,中国石化出版社圣才考研网主编《全国名校外国语学院二外德语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版,共有几十套真题,难度不一。
我从头到尾一题一单词过,做完以后对答案改错,做笔记做成一个错题本,加上一些固定表达,再把翻译和作文两项各自分开誊抄,方便以后记忆背诵。
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的配套答案错误极多,这是本人再三甄别且请教德语老师之后得出的负责任结论,所以不懂的一定就要问,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是简单背背答案往往适得其反。
这样来回过了四五遍五六遍之后,整本书被画得惨不忍睹,相应的几乎没有知识点不懂,一些难度太大的德语真题除外,半是因为德语老师断言二外考这么难很少见,半是因为复旦德语真题极其注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