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仲夏,我走进了党校,成为一名干部理论教育工作者。
在近26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地感到,党校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党校教育培训的永恒主题,是党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而党校教师的素质如何与党校的发展休戚相关。
因为教师是党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党校能否教育培训出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和骨干人才,关系着党校的发展。
因此,努力提高党校教师的素质,是党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全方位地充实和提升自己。
在专业素养、师德师风、精神境界等多方面,教师都要有高出普通人的追求与付出。
作为一名好教师,对待教育事业要具有“三心”,即:进取之心、一、好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进取之心教育,是一项不断进步的事业。
无论是知识的日益更新,教学对象的不断进步,还是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时代的大踏步前进,都要求我们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进取之心。
从孔子的私塾讲学到当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从韩愈的“圣人无常师”,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时代的大潮在迅猛变革的同时,也在预示着教育事业的与时俱进的不可逆转的态势。
刚参加工作时,教学辅助手段除了小黑板,“现代”一点的也就是在玻璃片上写字再在投影机上投射出来;而现在轻点鼠标,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会喷涌而出。
这其间的变化历程,也只是十几年而已。
我们的教材变化更是层出不穷:一纲一本,一纲多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等,都在要求我们在专业成长方面不能停滞不前。
再看我们的教学对象,他们的生活和视野已不再是囿于教师的课堂传授,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敢于否定,敢于质疑,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及时刷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恐怕只能用“师不必贤于弟子”来为自己解嘲了。
无论是时代的要求,还是知识的簇新,无论是教学手段的发展,还是教学对象的鲜活,都要求我们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的、及时的进取之心。
如果没有一颗进取之心,恐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无法达到,更不用说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了。
党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区县党校是教育培训基层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党校教师直接担负着培训的神圣使命。
从总体上看,区县党校教师是一支能打硬仗,敢于攻坚克难的队伍,是党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教学、科研、管理都会干,主体班、学历班的课都能讲,是“多面手”、“万精油”。
但是,站在教育家、政治家的高度,按照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境界、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成效的要求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1、高学历浅功底。
区县党校教师几乎是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但有的教师的理论功底既不广博也不精深,有的教师没有专长,讲课力不从心。
部分党校教师没有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没有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
没有掌握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没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新学风较差。
2、多书本知识,少实践知识。
区县党校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书本和网络,到基层从事专门的调查研究少,参加本地区内的重要会议少,了解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多,反而对全市、全国、全球的情况了解可能相比要多一些。
如对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开放开发问题,领导干部学习需求问题等等,很少有教师能讲得清楚。
讲课中往往谈理论多,联系实际少,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分析研究更少。
3、忙事务疏钻研。
区县党校的管理包括岗位日常事务和函大班、干训班管理,为管理安排的时间多,为管理分配的精力多。
部分教师学习的内动力不足,没有把学习作为一种需求、一种本领、一种境界来看待,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有的教师以工作忙为由,忽视对业务的钻研,缺乏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喜欢思考理论问题,校内探讨理论问题的氛围不浓。
有的教师有一定专长,但对学科的钻研缺乏深度。
研究学员,研究自身的教学特点、学习需求等也不够。
4、少讲课方法,差课堂艺术。
有的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没有做到得心应手。
讲课的方法缺少有效性,习惯于一个人唱独角戏,搞满堂灌。
讲课感染力不强,不善于抓住学员心理,活跃课堂气氛,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
语言艺术锤炼不够,缺少幽默风趣和严密逻辑。
真正让学员心服口服的老师少,名牌教师更少。
存在以上问题,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是“三不够”和“一滞后”:一是区县党校教师自身努力不够有的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缺少锐意进取的精神;有的教师工作浮躁,大错误不犯,小过失不断,缺少严谨认真的态度;有的办事拖拉,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工作,或者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效率低下,缺少工作责任心;理论工作是艰苦的事业,有的教师耐不住寂寞坐不住冷板凳,不下苦功夫深入钻研教学。
二是上级党校对区县党校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不够上级党校目前对区县党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指导不够,没有把区县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没有把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稳定骨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区县党校教师队伍和党校教育工作者队伍摆上议事日程,对区县党校教师的培训几乎没有组织。
区县党校教师的经验获取主要靠自己的摸索和校内为数不多的教研活动。
三是区县党校教师的机会不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有的地方上级党组织对区县党校教师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得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接受新鲜信息、外出学习考察、讲课锻炼等机会不多,成长较慢。
四是区县党校管理体制滞后受整个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相对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的影响,区县党校的管理体制也不完全适应新世纪大规模高素质干部培训的需要,动力机制不健全。
在强化教师素质、增强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服务态度等方面,既存在激励不够的问题,也存在约束不够的问题;既有进入渠道不畅的问题,也有淘汰机制不全的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党校教师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发扬“忠诚、敏感、敬业,严谨、协作、争先”的党校人精神,多出名牌教师,使党校教师个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都成为教育家、政治家。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爱岗敬业。
增强党校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把党校教育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对它要有热恋者对恋人般的投入,要有攀岩者攀岩时的坚韧。
有人说:水平不高态度补。
水平提高有个过程,但每堂课精益求精,答疑满腔热情是能够办到的。
2、苦练内功。
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理论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勤奋学习,不断夯实理论功底是每一个党校教师的常规课。
同时要重视研究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基本政策等等,要了解全党全国和本地区的工作大局,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
广取博览,多积累,多思考,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3、勤于实践。
年轻教师很有必要到基层挂职锻炼,没有条件长时间去搞实际工作的教师,调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多向生产、工作在一线的同志请教,特别是向学员请教,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在启迪中不断成长。
4、锤炼技艺。
认真研究学员,掌握他们的特点;向成功的教师学习讲课技巧;上课前认真思考讲课方法,课后总结成功与失败,从中领悟一些道理,同时还要注重授课方法和艺术的创新,努力使每堂课都成为精品课。
5、把握机会。
珍惜组织安排的到上级党校、异地党校、大专院校学习进修及参观考察的机会,争取学有多获,争取学习一次提高一次。
6、强化管理。
在目前的体制状况下,从体制上多方面增强教师工作动力。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按照竞争机制,严把入口,引进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真诚热爱党校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强化教师内部管理,实行考核机制逗硬,完善内部分配机制,较大的拉开收入差距,让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有奔头;注意日常引导,灌输有为有位意识,克服平均主义想法,建立教师递减退出机制。
与时俱进切实加强新时期县级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四十四条:队伍建设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
曾庆红同志指出:“新世纪新阶段,要提高党校工作水平,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加强党校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进入党校学习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对党校教师的授课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加上党校“一个中心,四个方面”和“三基本”、“五当代”的教学新布局的实施,对党校教师的理论素养,授课水平提出了新挑战。
本文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谈一下新时期县级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现阶段蓬莱市委党校教师队伍的现状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关心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蓬莱市委党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党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在知识结构上,普遍学历有了较大提高,但实践经验相对欠缺。
党校目前有在职教师2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大学本科学历17人,分别占总数的15%、85%,但教师中没有博士学位。
教师中政治理论专业11人,经济类专业4人,法律专业3人,计算机专业2人,英语专业2人,结构不尽合理。
与此同时,由于党校工作相对独立、封闭的特殊性,平时与机关各部门、各街道联系较少,接触市委、市政府具体工作的机会不多,因此党校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导致他们虽有良好的工作愿望,却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这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市情实际结合不紧、调研成果理论性太强等许多方面。
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及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区域发展特征的准确把握,难以面对日益年轻化、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培训对象,难以满足大规模培训领导干部的需要。
2、在年龄结构上,整体年轻、充满活力,但结构不尽合理。
在党校20名教师中,35岁以下13人,35—45岁5人,45岁以上2人,分别占总数的65%、25%、10%,应该说,党校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充满活力,具有很好的后发优势,但结构不尽合理。
年龄结构出现断层,中坚力量显出不足。
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应当是以老教师为核心,以中年教师为骨干,以青年教师为后备力量的宝塔型结构。
明显看出一半多的教师集中在35岁以下,45岁以上的只占到十分之一,而35-45岁的中年教师人数很少,是个断层。
根据社会学研究,35—45岁中间年龄段,是人生干事业的黄金期,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理应占绝大多数;45岁以上的人经验丰富,但是在精力和体力上要逊色于中青年;35岁以下的年轻人,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但实际经验不足。
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在未来的时期内,几位老教师同时退休,而补充的青年教师数量很少,届时教师队伍将集中在35岁以下,而老、中、青搭配不合理的矛盾将较为突出,又会产生新的断层。
3、在素质结构上,总体素质较高,但与学校发展和形势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在党校,高级讲师5人,中级讲师8人,助理讲师7人。
尽管如此,党校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与学校发展和形势要求仍有不少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