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被西方学者称为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

但我认为三本书侧重点不同,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只是阐述了某种教育理想与理论,缺乏具体的实践,且难以落实。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则将理论与实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亲身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通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首先我对整本书的脉络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本书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名,首先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

其次,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此外还说明了教育的无目的论。

再次,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最后,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读书笔记第一章的大标题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我认为杜威先生写这一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教育的由来以及教育存在的意义。

首先,作者区别了生物和无生物,认为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

一块石头,它无法实现自我更新,经过风吹日晒雨打,变为石子,最后变为沙子,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失去了它原本的属性。

石块不能实现自我更新很快由石块他的命运就是走向衰亡。

人类作为生物如果不能实现更新也会是同样的命运。

既然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更新,那么人类又是怎样实现更新的呢?这里杜威又引进了一个概念——“生活”。

他认为“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

”“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他认为前面讲的生活只是最低等的生活,它只包括物质,是“最低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活”,而人类的生活要比这复杂的多,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也可以用“经验”来代替“生活”这个词。

同时,他认为“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教育会是这种生活的延续呢?对于这一点,杜威在文章里回答了我。

他认为“社会群体每一个成员的生和死的这些基本的不可避免的事实,决定教育的必要性。

”因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会面临死亡,如果在临死之前没有将生活中的那些经验传递给下一代,那么毫无疑问生活将无法延续,人类也将走向灭亡。

因此,教育便产生了,教育的最基本作用就是传递经验,使人类生活延续下去。

紧接着,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教育要传递,就离不开沟通。

沟通与传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沟通乃是让处在共同体的人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

即,处在一个群体的人们要想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别人或自己的下一代就需要借助沟通。

杜威甚至认为“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

”这句换就等于承认社会生活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

以上讲的这些,杜威认为都是讲的非正规教育。

这种教育是通过儿童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获得经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传递的经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

“除了比较低级的职业以外,通过直接参与成人的事业进行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时“有意识的机构——学校——和明确的教材——课程——设计出来了。

讲授某些东西的任务委托给专门的人员。

”正规的教育也因此产生。

然而在杜威看来,从非正规的教育向正规的教育转变,有着明显的危险。

即“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

永久的社会利益很可能被忽视。

”因此在本章的最后,杜威提出“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现在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中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然而,如何才能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杜威在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看来他是准备把这一问题留待后人解决。

读书笔记杜威在第二章“教育是社会的职能”中提到“学校是特殊的环境”。

他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

”“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

”环境本身具有教育性。

如我们的语言习惯、仪表、美感和美的欣赏等都是“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

但这些都是在偶然环境中形成的,学校则“总是明确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

”学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的产生,在杜威看来是必然的。

因为随着社会变得日益复杂,就有必要提供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特别关心培养未成年人的能力。

学校这一专门培养未成年人的能力的特殊环境便应运而生。

杜威认为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一是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二是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观念化;三是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使青少年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

学校的第一和第二项功能其实可以看作是对环境的选择,第三项功能则是创造环境。

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1、当今我国的大部分学校似乎重在选择环境而在创造环境方面略显不足。

例如:2、“学校的首要职责就在于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而我国的学校所提供的环境似乎过于简化。

例如:3、杜威提到在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风俗习惯的青少年混合在一起的学校里,学校还发挥协调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也来到了中国,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然而(转载请注明来源:)仍然有许多学校未能在期间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

例如:读书笔记杜威的第三章标题是《教育即指导》,讲的是教育的指导作用。

他首先从环境的指导作用说起,因为在上一章中他提到了“教育是特殊的环境”,因而《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物理102汤晓绍10180230第一部分:全书总体感悟通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首先我对整本书的脉络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本书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名,首先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

其次,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此外还说明了教育的无目的论。

再次,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最后,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

(1)生物与非生物不同,只有通过更新才能维持自己。

社会生活也和生物一样,是个在适应与改造环境中更新的过程。

自我更新而维持生命的原理,不仅可用于生理意义上,而且可用于经验上。

这是说,社会生活是社会经验的更新过程。

(2)所有人之间的沟通和不同世代之间的传递是经验更新的必要条件。

(3)所以经验的传递与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必需。

如果说“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

是社会生活之必需。

”“一切沟通都有教育性”,而且“社会的生活与沟通完全相同”,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也都有教育性”。

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是与他人共同生活中获得的教育;一种是我们为青年准备的教育。

从此得出的结论是:教会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2.教育即生长。

这个意思用教育上的话来说,(1)“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即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不能把生长看做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进行的运动,而应把生长本身看作是目标。

(2)“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

(3)生长的能力,一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二依靠别人的帮助。

由此可知,教育的历程即是继续不断的生长的历程,在一个人一生的每个时代里面都是以增加生长能力为目标;教育的结果,就是使人获得更多的教育能力。

这种观念与如下三种传统观念相反。

3.教育即改造。

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无时没有一种当前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直接改造经验的特性。

这种观点与他的生命观和生长观一脉相承。

杜威对教育下了一个专门定义“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第一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使受教育者认识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能够提高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预料将要发生的事,并能预先做准备,以便将来获得有益的结果和避免无益的结果。

有教育功能的经验,不同于“呆板的活动”(不能自主的机械动作)和“无恒的活动”(毫无目的,不顾将来结果的活动),”教育即继续改造”的根本特点是:“把目的(即结果)与过程视为一件事”。

这是说,活动的经验是占时间的,它的后一步就是完成它的前一步,后面的结果就表现出前面的目的,这种完整经验使人掌握良好的行动模式(“习惯”)。

“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杜威还强调,经验的改造不但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教育不单能发展儿童与青年,并能发展将来的社会。

教育即改造的观念既不同于上述的把教育视为遥远将来的“准备说”和把教育视为有一个终极目标的“开发说”;也不同于把教育看作由外面提供材料并培养智能的要素主义教育观,以及把教育视为以往的重演的永恒主义教育观。

只有“教育即改造”(或“社会改造”)之教育才是进步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是保守的。

4.选择教材必须以改进我们共同生活为目的。

(1)教材先由供给学生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价值所构成,它“把需要传递的当前社会生活的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和详细的术语”。

(2)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保证将来比过去更美好。

此外,还必须把社会最基本的事物放在第一位。

(“教育首先必须是人类的,只是随后才是专业的”)民主社会尤其要依靠用广泛的人类的标准来编制学校课程,课程里所研究的是有关共同生活的问题,所观察和传授的都能发展学生的社会见识和社会兴趣。

5.个人必须有他自己的目的和问题。

第一,一个人必须有他的目的和问题,并能自行思考,“思维和事物的消化一样是一件个人的事情”。

第二,个人的见解,个人所喜欢学习的对象,个人应付问题的方法等都不同。

如学校用一个模式要求学生。

那么其必然结果是:精神错乱,故意矫作,创造力渐渐丧失,信心消退,盲从习惯滋长。

所谓有创造精神的态度,就是一个人不受外部强迫的反应。

凡是一个进步社会都视个人的变异如珍宝,因为社会进步依靠个人的变异。

所以杜威主张:民主社会如要与它的理想相符,必须在他的教育规划里容许个人的自由,使特异的天才与兴趣各得发展。

第二部分:书中部分句子的精读1、通过社会群体的更新,任何经验的延续是实在的事实。

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

2、每一个个体,作为群体的生活经验载体的每一个单位,总有一天会消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