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镇干田村梨产品冷藏和深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项目概况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市**镇干田村梨产品冷藏和深加工建设项目1.1.2 项目性质新建1.1.3 项目建设地点**市**镇干田村委会1.1.4 建设目标和产品方案1、建设目标根据《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为解决“三农问题”,形成农工贸相配套、内外贸相统一,逐步实现现代农业目标,通过优质梨基地建设、冷库建设和梨醋、果酒生产线建设,达到壮大优质梨生产能力和配套冷藏、深加工能力,以更加充分地发挥资源优势,为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做贡献。
2、产品方案加工食用梨醋、梨酒(果酒)两个产品系列,形成具备年产500千升梨醋,10千升果酒生产能力。
其中,梨醋分为烹调型和保健型两个产品系列。
1.1.5 主要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及规模1、建设任务本项目通过建设梨醋、果酒深加工生产线,满足**市**镇干田村委会及周边地区大量梨产品次品资源深加工,提升产品经济附加值要求;建设冷藏库700m2,满足果酒、果醋生产线原料和部分果农优质梨鲜果冷藏销售周转需要;建设优质梨果苗繁育和示范基地128亩,以满足梨树品种优化推广和对果农培训提高种植管理水平的需要;同时,通过设立“**市贵民果业有限公司”,以该企业为龙头,通过州内外销售行为,解决当地由于广泛种植的优质梨产量日益扩大而带来的次果产品出路问题,为实现楚雄州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目标作贡献。
2、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优质梨育苗、示范基地128亩,建设优质梨冷藏库700m2(2532.8 m3),建设年加工500千升梨醋、10千升果酒生产线生产用房、配套用房、辅助及公用设施,进行设备购置安装,建成梨醋、果酒深加工生产线及相应配套设施。
1.1.6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总投资649.2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67.18 万元,建设期利息3.99万元,流动资金78.10万元(期内平均数)。
所需投资自筹220万元,争取政府资金200万元,银行贷款225.28万元(建设期利息3.99万元转营运期筹措)。
1.1.7 项目建设单位名称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市**镇干田村委会1.1.8 项目建设单位地址**市**镇干田村委会下罗村1.1.9 项目建设负责人李应清1.1.10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干田村委会隶属**市**镇,地处吕合镇西北边,距吕合镇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县县城23公里,楚雄城区57公里。
东邻**县青龙乡,南邻吕合镇回龙,西邻牟定风屯乡化佛山,北邻新庄村委会。
辖下罗等21 个村民小组。
到2007年末,有农户 564户,有人口2293人,其中农业人口2293 人,劳动力152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128人。
全村国土面积 30.45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1940米,年平均气温 14.6 ℃,年降水量 1000 毫米,适合种植林果等农作物。
全村耕地面积 2127.41亩,人均耕地 0.92 亩,林地 3509.5亩。
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593.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 元。
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1.2 主要建设条件1.2.1 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要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高于GDP增长率,到“十一五”末,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达到60%,将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
各级政府也反复强调农产品加工业。
梨醋和梨酒既有食用价值,也有保健价值,有益于人类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消费量将迅速提升,国内的市场容量将越来越大,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对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农产品深加工符合国家产业支持方向,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群众增加收入,有可能得到国家多方面扶持。
1.2.2 项目选址适当**市1983年撤县建市,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乙类开放城市,1992年被列为滇中优先发展的重点城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各种物资流、信息流集汇地,是彝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功能完备。
本项目选址在**市**镇干田村委会下罗村,将采用村委会以土地使用权作价方式入股解决生产线及冷库等辅助设施10亩占地。
该区域是吕合镇重点推动的优质梨种植区,目前,仅干田村委会就种植翠冠梨、黄金梨、云南红梨、苍溪雪梨6000多亩,2009年产量预计将达2000吨。
普遍进入盛果期后,年产量将超过5000吨,选址处于地方政府优质梨发展规划地带,符合地方区域发展规划。
项目建设地选择在下罗村,其处于优质梨种植核心地带,下罗村和紧邻的干田村分别种植1000亩和2000亩,占整个干田村委会种植面积的50%,厂区距离最近的种植园仅有几百米,运输距离较短。
选址位于牟奉公路(弹石路面)旁,运输十分方便,距离下罗村11KV输电线200米,接用线路短。
厂区选地属山地,一面临路(牟奉公路),三面环山,呈“人”字形,纵坡为9.5%,可为工艺流程提供较好的标高。
场内无建筑物和树木,不存在拆迁和树木补偿问题,有利于落实建设用地。
给水可就近从下罗村自来水管道接入等。
这些十分有利的条件,可减少厂外公用及辅助设施投资,协作条件好。
该区域地势坡度不大,采取竖向布局后,土石方开挖回填量小,施工条件好,工程地质稳定、无较大的地质灾害,有利于节约场地平整及基础处理费用等。
1.2.3 外部配套条件好下罗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具有较好的外部配套条件,周围环境能够满足项目需要。
选址区可为项目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支持。
项目建设选址地就近有完备的水、电等设施,供水、供电条件好。
1.2.4 交通运输便捷**市东西横距93公里,南北纵距82公里。
境内有“安楚”(安宁--楚雄)高等级公路、“楚大”(楚雄—大理)一级公路、“广大”(广通—大理)铁路从境内通过,交通便利快捷。
项目所在地通过县乡道路与上述路网相连接,方便产品和原料运输。
产品运输至销售市场和原料运输至工厂交通均十分方便。
1.2.5 原料供应充足预计到2009年,仅干田村委会梨产量将达到2000吨,2010年将突破2500吨产量,按照当地生产水平,次果(含摘损果等)一般情况为20%左右,2009年将有次果400吨,2010年后超过500吨。
本生产线产果醋500吨,需要原料355.27吨,生产果酒10吨,需要原料11.18吨(估算过程详见财务分析章节),合计366.63吨。
按照建设进度计划,项目区原料供应能力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1.2.6 人力资源条件优越楚雄人力资源丰富,高中级人才及熟练工人众多;楚雄州每年有数十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根据2007年统计数据,仅项目区干田村委会有劳动力 1527人,其中中学文化594人,中专及以上文化26人。
通过发展梨产品加工,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增收致富,可保证项目用工需要。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实施后,年均可实现销售收入466.90万元,实现净利润62.34万元,税收66.20万元,其余情况详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2.1项目背景2.1.1项目所在地概况**市位于滇中高原中部,地跨东经100o35'~101o48',北纬24o30'~25o15'。
东邻禄丰县,南连双柏县,西与景东县、南华县相接,北和**县毗邻。
境内东西横距93公里,南北纵距82公里。
“安楚”(安宁--楚雄)高等级公路、“楚大”(楚雄—大理)一级公路、“广大”(广通—大理)铁路从境内通过,离省会昆明市166公里,距大理180公里。
国土总面积443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7人。
**市1983年撤县建市,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乙类开放城市,1992年被列为滇中优先发展的重点城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彝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市辖15个乡(镇),152个村(居)民委员会。
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达505372人,其中:农业人口354571人,占总人口的70.2%;非农业人口150801人,占总人口的29.8%。
年内自然增长率为5.6‰。
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计算)为104.8。
总人口中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16832人,占总人口的23.1%,其中:彝族人口99645人,占总人口的19.7%,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3%。
其他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7745人)、白族(4191人)、苗族(1429人)、傣族(629人)和傈僳族(556人)。
2007年年末耕地34.85万亩,其中:水田18.90万亩,旱地15.4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994亩。
**市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麦类、蚕豆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
2007年全市实现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1410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69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5645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5964万元。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国有及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1302元,比上年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4元,比上年增长10.2%。
农民人均纯收入3068元。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1633万元(现价),其中:农业产值92992万元,比上年增长3.5%;林业产值14922万元,比上年增长19.2%;畜牧业产值59385万元,比上年增长6.8%;渔业产值4334万元,比上年增长68.8%。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34.6%,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吕合镇地处**市西北方,地处东经101°23′,北纬25°09′, 东邻东瓜镇和紫溪镇,西与南华县毗邻,北与**县接壤。
辖区面积185.533平方公里。
辖吕合等 9个村民委员会,106 个自然村, 148 村民小组。
距彝州首府鹿城22公里。
2007年末,全镇有农户6723户, 28468人,其中农业人口27354人,占 96.2%。
居住着汉、彝、回、白、苗、佤、傈、傣、满等 9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394人,占 18.9%。
最高海拔 2450 米,最低海拔1800.2米,镇人民政府驻地海拔1842米,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镇属于金沙江水系上游的北亚热带气候区,旱季和雨季时程分明,雨季集中,90%的雨量集中在5—10月份,11月至次年的4月,很少降雨。
吕合镇古为滇西主要驿站,现有楚(雄)牟(定)公路、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高等到级公路和320国道横穿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境内平均海拔1842米,有楚雄州内最大的九龙甸水库和中型西静河水库,水利条件优越,适宜种植各种中海拨地区的各种农作物、中草药、水果和各种经济作物,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优质大豆和优质水稻种植基地的绿色证书认证,吕合镇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干湿分明,全镇土壤以水稻土、冲积土为主,其次是紫色土和红壤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