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主题班会
教案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树立预防和保护意识,构建和谐校园
二、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多媒体展示法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图片】
2.校园欺凌
1.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
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
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
2.校园欺凌的表现:
(1)排挤孤立无视别人存在、联合起来排挤人、恐吓人不要与某人玩耍:
(2)网络欺凌:虚拟网络世界已经取代校园,成为一些未成年和青少年欺凌其他人的空间,尤其是他们在网上互相威吓、羞辱和折磨对方的行为,可以走出监护人、执法人员、社会人士的视线范围,甚至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3)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打架斗殴、抢东西、强索钱财、毁坏物品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力量暴力在校园欺凌现象中最为普遍。
(4)攻击性的言语:语言欺凌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5)强索性:刻意强取或收藏他人之物品或以威吓方法去强迫别人为自己服务
3.受害者类型
(1)弱势家庭封闭、外来、下岗、贫穷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闭性格
(2)富裕家庭喜欢炫耀、露富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抢劫、勒索的目标。
(3)暴力家庭的影响,孩子也习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孩子在互殴中往往也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4)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卑敏感、不愿和别人沟通,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5)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有身体或智能障碍者;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4.相关法律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5.校园欺凌的危害
(1)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
要受到学校老师的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
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
霸道冲动,内心扭曲,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成人后犯罪率是普通人的四倍以上。
(2)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
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
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长期难以平复
具有暴力冲突,可能转为欺凌者。
社交能力差,抑郁比例高,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3)对于旁观者而言
旁观者目睹欺凌事件内心会产生害怕与
焦虑,部分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
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
校园欺凌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6.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途径和方法
(1) 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心态。
(2) 谨慎交友,不要对别人的困境冷嘲热讽,不要在别人打架的时候凑热闹。
(3)在与同学以及其他人相处中诚实、谦虚,注意语言文明,尊重对方,不盛气凌人
(4)同学们中间有矛盾时要及时化解掉,必要时报告给老师,由老师出面来协调。
(5)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班级要树立正气,学校要树立正气。
我们要做到:
1、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2、若存在分歧、矛盾要及时沟通化解,不要心存怨恨。
3、若发现对方寻衅滋事应及时向有关老师反映情况,寻求学校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