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期末考试题武大马克思

期末考试题武大马克思

1、《共产党宣言》读后感2、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某一问题的思考(经济全球化)3、试举出马克思的一本著作进行你的评价4、新科技革命或者全球化的思考新科技革命带来了全球化是一个新现象新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根本动因是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具有融合性。

5、深化科社改革的看法6、“两大发现”《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这是《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比喻性的描述。

《共产党宣言》诞生于1848年2月,全文完整、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它的诞生就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亮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

它给没有斗争方向的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它不仅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诞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且也预测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

它科学而全面的诠释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第一次接触《共产党宣言》是在上高中的时候。

那时候的阅读仅仅是浅尝辄止。

再一次重温是本科阶段,我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它鲜明的观点、严谨的体系、紧密的结构以及生动的叙述,更加感慨哲人的伟大。

最近的一次阅读是上个月,我对这本书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套用列宁的话来说:“这部著作以天才般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又写道“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这种分析找到了人类苦难的根源——阶级与阶级分化。

纵观《共产党宣言》诞生的161年,它一直都发挥着指导整个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使命。

从1864年建立的第一国际,到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二国际,再到1917年11月俄国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立,以及1919年3月2日于莫斯科成立的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三国际。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曲折。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

这不仅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在于它鲜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新世纪新阶段,重读《共产党宣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我们理应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如真理般的《共产党宣言》所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坚信我们的未来,因为真理的存在!经济全球化全球贸易往来增多、资金在国际间流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推倒各国的经济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并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又有反面的消极作用。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大大提高,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获利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国内市场成为各国企业纷纷抢占的制高点。

1978年的对外开放使中国把握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好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的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已经日益与世界经济融合成一个整体,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逐步提高。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也是中国不得不克服的难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大举实施兼并,这在提高中国企业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将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跨国公司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国内市场,进行直接投资,一方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遍布全球的外销渠道,这对于提升中国企业的运行效率,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兼并国内企业后,外资将在国内形成生产能力,对国内原有的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将造成较大的冲击,引发国内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和重新组合。

第三,经济全球化将促进中国的资源配置优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第四,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机构的监督职能和预警机制也尚不完善,很可能诱发国内金融风险。

第五,经济全球化正在给国内经济改革带来新的压力,使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天都发生着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

通过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在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在影响着中国。

《资本论》的评价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

它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

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是能够想象到的最好的经济体制,尽管有时它也下意识地提到了它的某些不完善。

对于《资本论》来说,对经济体制的评价,是不能用“好”或“坏”来概括的,资本主义必须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

尽管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它仍是通向一个更好世界的过渡阶段。

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的确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

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

因而想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并没有变,因此,《资本论》并没有过时,《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仍具有现实意义,《资本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仍有价值。

在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社会变化中,有许多变化本身是对《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做出反应的结果。

由于《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不管人们对《资本论》抱有何种态度,都必须对《资本论》揭示的这些矛盾和规律做出反应。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资本论》,就没有今天的世界。

《资本论》是一部在国外经济学界始终引起争议的著作。

对《资本论》评价高的国外经济学家的代表是恩格斯和列宁,在对《资本论》评价低的国外经济学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他在写于1925年的《对俄国的简略观察》一文中谈到《资本论》时,说《资本论》是“一本陈旧的经济学教科书。

在我看来,它不仅在科学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当代世界毫无益处或没有用处。

”针对批评,孟德尔指出,那种否认经济学需要有力图发现经济表面现象之下的神秘力量的抽象理论的观点,是极不科学的。

笔者认为,孟德尔等人的反驳是有力的。

《资本论》的体系可以用劳动价值论揭示他们的理论没有揭示的东西,又可以用使用价值的概念把他们的效用分析包容进来,用价格的概念把他们的供求分析包容进来,所以是一种比他们的理论更高级、更有解释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资本论》是一部既具批判性又具科学性的著作。

《资本论》作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确实包含着较多的对早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经济学说的批判,与此同时,《资本论》对早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不存在多种利益集团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机制,只有市场交换一种协调机制起作用的纯市场经济的抽象科学分析。

关于新科技革命的思考新科技革命是指发生在现代社会中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新科学革命表现为科学观念的变革,科学基础理论的突破和重大科学发现。

新技术革命表现为技术规范,技术结构,技术体系的变革,材料,工艺,能源,控制手段和方法的突破。

新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开始于20世界40年代。

新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

新科技革命带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其影响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

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

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