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蔡朝焜纪念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1. 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
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 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 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 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 稳固西周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微子启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西周的王畿之地,西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微子启和加强对商地的控制,从而稳固西固统治秩序,故选D项;宋地本身属于华夏文明区域,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利于政权的稳定,并不能削弱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微子的儿子烈祖担任史官,并不意味着史官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
2.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 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故C项排除;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
3. 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
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 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B. 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 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 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根据“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
”可知汉朝没有,承接了秦朝政制,而是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A错误,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汉初政治形势的变化,看不出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排除B;汉初推行无为而治思想,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
故答案选D。
4.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重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而不是禁止”,A错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与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B错误;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因此并没有很大的自主权,C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符合史实,D正确。
5.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废除砸了数十万举贡生员的饭碗,断绝了他们的仕途。
为解决这一窘境,士绅阶层作为历史上地方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利用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声望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A. 使得士人阶层失去参与政权的机遇B. 增强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地方力量C. 使士人阶层开始涉足地方政治建设D. 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统治基础由于废除科举制,导致士绅阶层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从而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统治基础,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绝对,士人阶层还有其他的参与政权的机会,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废除科举制对清朝统治的危害,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6.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合璧、满汉交融为特色,凸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势演变。
这主要反映了A. 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B. 女性审美意识的提高C. 女性权利意识的强化D. 女性自由意识的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可知,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是由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造成的,故A项正确;BD项包含在A项之中,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女性权利意识的增强,故C项排除。
7. 1938年,国民党在武汉成立了国民参政会。
国民参政会容纳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在内的各抗日党派,也为各党派提供了一个阐述各自政见的、公开的、合法的机会和场所。
国民参政会的设立A. 确保了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B. 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 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D.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国民参政会容纳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在内的各抗日党派,也为各党派提供了一个阐述各自政见的、公开的、合法的机会和场所”可知当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排除。
故选D。
8.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
此改革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出现的“取消租、庸、调”“大历十四年”“两税户”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题干中描述的是唐代杨炎的两税法。
两税法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而非实物,因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A项错误。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上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任意征税,导致赋税制度非常混乱。
两税法的出现,在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条件下,按照资产的多少来征税,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故B项正确,D项错误。
两税法实施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但由于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也就无从谈起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故C项错误。
故选B。
点睛:决定社会面貌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基础,即该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
封建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归谁所有即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无不与土地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赋税制度是由土地制度的变迁而演变。
9.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的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结合材料中20~130亩占户数比例的74.1%,可推知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土地,所以选A项。
通过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可知,131亩至300亩以上的土地所占的比例较小,故不能得出B项。
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故C 项错误。
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图表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学生易错选B、C两项,主要原因是学生忽视了材料数据,不知道多少亩土地算是自耕农。
10.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 男耕女织模式瓦解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湖州等地从原本的耕织户中逐渐演化出专门的农户、桑蚕织户,而后者进一步分化,最终形成了丝户、织户、饲蚕户,说明手工业生产日渐专业化,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桑蚕户的分化,其产品不属于农产品,排除A;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
11. 下表为中国1843年前后关税税率变化情况,据此表明——《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A. 清政府结束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 标志着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税率普遍降低,这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当时清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排除;自然经济解体的显著标志是耕织分离和传统纺织业的衰败,与材料无关,B排除;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D排除。
故选C。
12. 1881年,上海织布局获得了“如在上海本地零星销售,应照中西通例,免完厘税;如由上海径运内地,及分运通商他口转入内地,应照洋布花色,均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内地沿途税厘”的特权。
这一特权在当时A. 利于提高国产“洋布”的竞争力B. 旨在抵制外国棉布在华倾销C. 阻碍了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D. 表明政府加强了对海关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洋务民用企业的发展。
依据材料可知,上海织布局是使用近代机器生产国产“洋布”的洋务企业,它的商品在本地销售时免征厘税,在外地销售时“概免内地沿途税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形成一定的价格优势,提高国产“洋布”的竞争力,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特权的主观目的是促进洋务民用企业的发展,提高国产“洋布”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棉布在华倾销只是该特权的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给予洋务民用企业减免厘税的特权,并未体现其对私营棉纺织业发展的阻碍,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给予洋务民用企业减免厘税的特权,并未表明政府加强对海关的控制。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