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演示课件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演示课件
12
BACK
7
8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一,供需矛盾 二,国家政策、高校行为与企业选择 三,大学生主观原因
9
供需矛盾
高校扩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2003年全国普 通高校毕业生为212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2005 达到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 万,2009年610万,2010达到631万。2011年660万, 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将达727万。 近三年将有近2000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其中还不 包括数千万计的高中、中专毕业生、海外留学生。 但社会就业岗位相对增长远远低于此数。因此,对 于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整个就业市场竞争将异常 惨烈。
企业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不切合实际,盲目
设置各种条件造成就业难。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 时过分关注文凭、存在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等情况,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 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 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
11
大学生主观原因
1,择业观是大学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它直接影 响和决定择业行为的产生和结果。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 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实现。 2,高不成低不就的误区。时下许多大学生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自己念过大 学就高人一等,是个人才,把自己的位置放在高端人才市场,就不肯屈尊自 己,放低架子。 3,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期望值偏高,自 身定位不准造成的。一些大学生期望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毕 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 “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 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 4,大学毕业生自身职业能力不足,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毕业生知识 结构单一,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4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 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 成为当前一个比较突 出的问题, 并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 校以及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关注。 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关 注的焦点。如何适应当前异常 严峻的就业形势,确保激烈的 就业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是摆在大学生面前最实际也是 毕业后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关 键。
5
猜一猜: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多少?
699万
6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分析
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 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 季”。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 人数逐渐增多,社会就业岗位数 增长远远赶不上就业规模的增长,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而且比 重逐年增加。这无疑给毕业生带 来了就业竞争。据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 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 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 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 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 大环境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 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业 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 之
1
小组成员
黄金三人组
2
Contents
大学生 就业形 势与现 状分析
大学生 就业困 难原因
大学生 就业前 景分析 与展望
解决高 校毕业 生就业 难问题 的对策
结束语
3
引言
案例:文科女生黎影的就业之路并不顺利,对她来说,在广州从事媒
体工作是理想,退居佛山做一名文员就是现实。2013年底,在确定了自己 不考研究生之后,中国矿业大学2014界毕业生黎影走上了求职道路。身为 文科专业的女生,黎影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求职的压力,在招聘会上,媒 体类的工作少之又少,在仅有的几次现场面试中,黎影对自己的表现感到 “有些懊恼”,然而,考官对学校、专业、成绩、实习经验等的要求,让 黎影觉着自己毫无优势。每投一份简历,获得一个面试的机会都需要排一 次长长的队。“新闻理想太神圣,我只想做个记者”,在谈到自己的求职 意向时黎影说。2013年以来,媒体开始感受到更大的“压力”,2013年 一年发生的多起“媒体事件”让这个行业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生存窘迫。在 这样的大环境下,黎影的求职显得更加艰难。2013年11月,黎影参加的 招聘会挤满了前来求职的应届大学生。 每次面对面试官,黎影都会尽力 地去表现好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在投了几份媒体类 的工作之后,黎影尝试投一些其他文字类的工作。第一次招聘会后,她觉 得自己应该准备不同的简历去面对不同类型的招聘单位。黎影的求职之路生的培养摸式
等方面与人才市场需求不符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专业设置与市场 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 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 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 而谈。另外说的是,每当高校大学生毕业之际,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就业渠道狭窄,招揽 企业开招聘会时具体工作落实不明确,对于想要 交流,找工作的大学生很难与招聘企业实行很好 的沟通导致招聘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10
国家政策、高校行为与企业选择
国家:国家政策不完善,易造成社会壁,加
。 大大学生就业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
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政治面貌等一些因素使 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学校教育 与市场需求脱节应试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 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的分数在我国教育 的体制中一直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核心标准,因为 分数是一个硬性的指标,但能力是一个弹性的指 标,而且不易评判,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忽视了对 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 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高素质的需要,因为他 们的知识被局限于教科书中,而不是拓展在应用 与实际的问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