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吴 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北京100088)摘 要: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私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的过程,因而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私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私学变迁;文化重心中图分类号:G649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9468(2005)03 0026 07The Southward Moving of Chinese Culture Center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Private School in Ancient ChinaW U Ni(De p a rtment o f Educa 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hina Nationa l I 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C hina,Chinese culture center has move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As an education body to inherit culture,private school in ancient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flourishing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which verified the transition of culture center.Private school is important for the transferring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ancient China;evolution of private school;culture center收稿日期:2005 04 15作者简介:吴霓(1965 ),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博士。
这里所指的南方和北方的界定,以长江为标准。
长江以北的黄河流域为北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为南方。
本文有关中国省区以现今划分为准。
!∀ #史记∃货殖列传%。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就是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在这个迁移过程中,曾经伴随着种种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格局,至今仍具有重大的影响。
学术界在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重心南移现象以及促成这一迁移的原因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角度,而从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变迁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和复兴时期:中国文化重心处于北方(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时期:私学主要分布在北方中华文化的原始中心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已为河南渑池仰韶村、陕西西安半坡村等地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到秦汉时期,处于这一区域的北方,在人口数量和物产总量等方面均大大优于南方,如当时的关中地区,&量其富,什居其六∋!;而这时的南方,却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处于原始开发阶段。
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时人口约有六千万,其中约四千万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方,长江以南的人口仅为二百多万;当时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郡有13个,其中12个分布在北方,长江以南仅有1个。
因此,从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北方都比南方发展繁盛。
下面我们从先秦时期最著名的私学 孔墨私学的情况来看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态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的诞生和发展初期,百家争鸣促成了众多的学派以及私学的出现,其中,儒家私学第3卷第3期2005年7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Vol.3,No.3July 2005和墨家私学最为著名,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发展的水平。
这两家私学几乎都分布在北方地区。
据史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孔子77位较有成就的弟子的记载,可以看出其籍贯分布:表1 孔子的儒家私学学生籍贯分布籍贯人数百分比北方(73)人南方(3)人不详总计山东(曲阜、临淄、泗水)5571.4河南(上蔡、商邱、淮阳)79.1河北(濮阳)67.8陕西(凤翔)3 3.9山西(曲沃、芮城)2 2.6湖北(江陵)2 2.6江苏(苏州)1 1.31 1.37794.83.91.3100孔子较有名的77位学生在北方的达73人,占94.8%;在南方的仅3人,还是处于湖北、江苏两地的长江流域地区。
因此,孔子儒家私学的分布和影响主要在北方地区,而且集中在山东地区,这说明当时中国文化教育的重心主要位于北方。
墨家私学的活动区域和影响也主要在位于北方的鲁国地区[1]。
墨子在与公输盘辩论攻宋的战术时,曾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国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可见墨子的学生也多达几百人之众。
以孔、墨私学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私学,其活动区域、影响范围、培养的人才均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这奠定了当时北方在全国的文化重心地位。
(二)中国古代私学的复兴时期:私学活动主要在北方开展两汉时期,私学经历了秦时的停滞后得到了空前兴盛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大都通过私学的途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后,汉代教育出现了儒家教育私学化的倾向。
因此,分析两汉时期开办私学者教育教学活动的区域分布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文化重心居于北方的事实。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两汉时期有据可查的从事私学活动的人士有138人。
其中,籍贯可确切查考者有129人。
从籍贯上看,这129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北京、河北、江西、湖北、山西、安徽、浙江、甘肃等13个省市。
其中北方占7个省,有102人;南方占6个省,有27人。
具体分布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北方私学发展最盛,这一时期的私学开办者几乎都在北方,人数达到了102人,占总数的73.9%。
北方又以山东最多,为41人;河南次之,为37人;再次是陕西,为16人。
这三个省都处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从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当时私学发展的事实:山东为孔子儒家私学的诞生和发展基地,人文渊薮,所以涌现的私学开办者人数最多;河南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华夏文明的中心,故人数与山东相当;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的西安,为西汉时的京师所在地,故私学开办者数量也很多。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当时招收学生千人以上的私学开办者在北方有25人,他们主要集中于河南和山东两省。
其中河南有12人,而且张兴和蔡玄两位私学开办者门下著录的学生居然达万人以上;山东有9人,其中私学开办者牟长门下著录的学生也达万人以上。
其他北方各省招收学生达千人的私学开办者,陕西西安地区有吴章和宋登2人,甘肃有张奂1人,山西有郭太1人。
与北方相比,这一时期南方的私学发展则十分有限。
据表2统计,南方的私学开办者仅有27人,占总数的19.6%。
其中几乎一半分布在四川地区,有13人,这与当时成都平原经济富庶和西汉时期文翁治蜀、重视教育,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除此之外,南方地区的私学开办者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流域一带。
这也说明当时的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主要处在这些区域。
27这里以籍贯来分析私学发展的情况,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士人们大都在本籍生活,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基本局限在本籍。
同时,根据每一位私学开办者的传记史料,如无明显迁居活动的记载,亦将其划入本籍活动范围。
以下分析俱同此。
第3期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表2 两汉时期私学开办者籍贯分布省区人数百分比北方102人南方27人不详总计山东4129.7河南3726.8陕西1611.6河北3 2.2山西2 1.4甘肃2 1.4北京10.7四川139.4安徽5 3.6江苏4 2.9浙江2 1.5江西2 1.5湖北10.79 6.513873.919.66.5100 从招生上千人的私学开办者的数量情况来看,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南方仅有3人,人数大大少于北方。
这3人均处于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即四川的杜抚和杨厚以及江苏的姜肱。
总之,在私学的复兴时期,通过考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私学开办者的分布情况、收授学生规模比较大的私学开办者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两汉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在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及关中地区,而长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等南方地区在当时则属于文化教育次发达地区。
二、汉至宋私学的正规化和制度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迁移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它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主要体现为私人讲学活动,从整体上而言还不太具备正规教育机构的特征。
汉代私学在经历了秦代的衰微后,开始恢复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机构:既有较低层次的、面向童蒙的&书馆∋,又有较高层次的、面向青少年成人的&经馆∋。
唐宋及以后时期,私学发展到制度化、正规化的书院阶段,达到了私学的高级形态。
这一时期的私学,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向近代学校体系迈进,同时表现出很多重要的特点,如教育场所更具规模化、拥有专门的教育辅助设施、教育管理体系规范化、拥有专门的教育经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讲会∋制度等等。
从历史地理的发展来看,由于山高水长的南方地区开化较晚,适宜躲避战乱,故历次大的社会动荡发生后,人们往往向南方逃离;加上南方地区固有的气候温和、江河湖泊众多、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等良好的自然条件,一旦拥有较高文化的士人大量迁居于此,加以开发利用,经济便开始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的重心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向南方迁移。
(一)东汉末年私学仍以北方为盛:文化重心南移的序幕拉开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造成大量的人口向南方逃散,北方人口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大大减少。
南方的吴、蜀两个鼎立政权,为了维持军队及生产单位,大量收容南逃人士。
史载,青州、徐州流徙入幽州者有百万余口 ;&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当时在吴、蜀两国开办私学的,许多就是从北方逃到南方来的学者。
不过,从总体上看,北方的曹魏政权仍是当时的社会中心,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比南方的吴、蜀政权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