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震鉴定报告

抗震鉴定报告

一.工程概况厦门大学海滨新区幼儿园教学楼为四层(局部五层)建筑,该建筑设计于1989年并于1990年建成投入使用。

该建筑原设计所采用的抗震设计规范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 11-78),原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原设计未进行抗震设防分类。

该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000m2,由三个单体组成:其中A区平面长30.240m,宽5.640m(局部12.840),总高10.900m;B区平面长41.300m,宽6.300m,总高10.800m;C区平面长43.040m,宽6.540m,总高10.950m。

该建筑单体A的结构形式分砖砌体结构、单体B的结构形式为框架与砖砌体共同承重、单体C的结构形式为砖砌体结构。

该建筑各单体楼(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该建筑的基础采用钢筋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基底持力层为老土层,其地基承载力允许值为20T/m2。

具体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详见第14~24页的图一~图十二,建筑立面及内部布置情况详见第26页照片一~二。

因受该建筑北侧厦门市环岛干道隧道施工爆破的影响,该幼儿园部分砼楼板板面出现了裂缝,因此为了解这部分砼楼板的安全性,由厦门百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本中心对该建筑物有裂缝的楼板进行安全性检测鉴定。

此外考虑到该建筑为幼儿园,属重点抗震设防建筑。

为了解该建筑的抗震性能,厦门百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本中心对该建筑进行抗震鉴定。

二.现状调查我中心人员于2010年6月5日到现场勘察调查工作,其现状调查结果如下:2.1.使用状况该建筑A区:一层为食堂、门厅及办公室,二层为办公室,三层为办公室及活动室;B区:一~四层均为教室和活动室;C区:一~四层均为教室和活动室。

该建筑现场实际使用状态与原设计图纸相符。

2.2.现状情况经现场调查可知:该建筑部分砼楼板存在通长裂缝,具体详见第15~24页,图二~十二。

该建筑B区以南室外回填土局部下沉,具体详见第26页,照片四。

该建筑其余砼梁、砼柱、砼板及砖墙表面尚未发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及变形的现象,砼梁、砼柱、砼楼板及砖墙表面基本完好无缺陷。

2.3.现场抽样检测情况我中心人员对该建筑砼构件的截面尺寸、构件材料强度、钢筋配置情况、结构整体侧向位移、砼楼板裂缝等进行了现场抽样检测,具体检测结果详见第27~37页,附录A。

三.抗震鉴定本工程为幼儿园建筑,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第3.0.2条和6.0.8条的规定,该教学楼的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别(乙类设防),即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抗震措施,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该教学楼设计于1989年且当时所采用的抗震设计规范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 11-78)。

因此,依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中第1.0.4和1.0.5的有关规定,该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属A类建筑)。

因此,本教学楼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别(简称乙类)、其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

抗震鉴定按照A类建筑进行。

3.1.抗震鉴定参数取值根据规范规定及现场检测结果,在抗震鉴定时对有关参数取值见表1。

表1 结构抗震措施鉴定及抗震验算时主要参数取值3.2.场地、地基和基础经现场勘查可知,该建筑B区室外回填土局部下沉,但该建筑各单体上部结构均未产生明显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的变形现象,该建筑上部结构表面尚未出现明显的沉降裂缝。

可见,该建筑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中第4.2.1条的规定,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3.3第一级抗震鉴定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中第5.1、5.2及《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专题会议纪要[2009]第41号文》的有关规定,对该建筑进行宏观控制、构造鉴定为主的综合评价,具体鉴定内容及结果见表2。

表2 A区第一级抗震鉴定总结表2的数据表明,在对该建筑A区进行第一级抗震鉴定时,该建筑共有3项指标明显不符合抗震鉴定的要求,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第5.1.5条的规定,应对该建筑进行第二级抗震鉴定。

表3 B区(砖混部分)抗震措施鉴定总结表3~4的数据表明,在对该建筑B区砖砌体部分及框架部分分别进行第一级抗震鉴定时可知,该建筑共存在如下四项指标明显不符合第一级鉴定的要求,1.该建筑结构体系为框架和砖砌体共同承重,结构体系不合理,不满足要求。

2.该建筑部分砼构件实测抗压强度推定值在(13.9~27.9)MPa之间,不满足要求。

3.该建筑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为6mm,不满足要求。

4.该建筑楼梯间平台梁下未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且楼梯板为墙上悬臂板,不满足要求。

5.该建筑砼楼板存在裂缝等外观质量问题不满足要求。

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第5.2.10和6.2.8条的规定,对该建筑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直接判定为结构体系及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

表5 C区第一级抗震鉴定总结表5的数据表明,在对该建筑C区进行第一级抗震鉴定时,该建筑共有6项指标明显不符合抗震鉴定的要求,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第5.1.5条的规定,应对该建筑进行第二级抗震鉴定。

3.3.2第二级抗震鉴定3.4.1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计算我中心采用PKPM08软件中JDJG模块,并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5.2.13和5.2.14条的有关规定对该建筑进行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表6~9。

表6 A区各楼层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系数表7 A区各楼层横向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表8 A区各楼层纵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系数表9 A区各楼层纵向墙体综合抗震能指数表3~6数据表明,该建筑A区各楼层纵墙和1层横墙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墙体抗震能力不足。

表10 C区各楼层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系数表11 C区各楼层横向墙体综合抗震能指数表12 C区各楼层纵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系数表13 C区各楼层纵向墙体综合抗震能指数表10~13数据表明,该建筑C区部分楼层纵墙和横墙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墙体抗震能力不足。

3.4.2.砼构件承载力验算我中心采用PKPM08软件对该建筑的砼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原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具体比较结果如下:(1).A区砼梁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了该建筑砼梁的配筋值,比较结果表明,该建筑A区部分砼梁计算超筋,承载力不足。

具体详见表14。

(2).C区砼梁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了该建筑砼梁的配筋值,比较结果表明,该建筑砼梁的实际配筋值基本大于其计算配筋值,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

(3).A区砼柱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了该建筑砼柱的配筋值,比较结果表明,该建筑砼柱的实际配箍值基本大于其计算配筋值,承载力满足要求。

(4).C区砼柱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了该建筑砼柱的配筋值,比较结果表明,该建筑砼柱的实际配箍值基本大于其计算配筋值,承载力满足要求。

(5).B区和C区砼楼板经现场勘察该建筑B区和C区二~四层均有部分砼楼板板顶存在裂缝,具体裂缝分布情况详见第17~24页,图五~十二。

因此,现场选择有代表性的板块进行检测,同时依据检测结果对相应的板块进行承载力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详见第14~18页,表7。

表7数据表明,该建筑B区和C区存在裂缝的楼板承载力不足。

四.结论根据以上对该建筑物的现场勘测分析、抗震鉴定内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场地、地基和基础经现场勘查可知,该建筑B区室外回填土局部下沉,但该建筑上部结构各单体未产生明显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的变形现象,该建筑上部结构表面尚未出现明显的沉降裂缝。

可见,该建筑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因此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第4.2.1条的规定,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4.2.第一级抗震鉴定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中第5.1、5.2及《厦门市建设与管理据专题会议纪要[2009]41号文》的有关规定,对该建筑进行宏观控制、构造鉴定为主的综合评价,得出该建筑仍存在如下抗震措施不足之处:a.该建筑A区为平、立面不规则建筑,加固时影考虑其影响。

b.该建筑A区构造柱设置不足,不满足要求。

c.该建筑A区墙体局部尺寸不足,不满足要求。

d.该建筑A区出屋面亭子,与主体结构锚固构造不足,不满足要求。

e.该建筑B区为单跨框架结构为主局部位置采用砖砌体承重的混合结构,结构体系不合理,不满足要求。

f.该建筑B区为平面不规则建筑,加固时应适当考虑其影响。

c.该建筑B区实测砼强度推定值在(13.9~27.9)Mpa,部分构件强度不满足要求。

d.该建筑B区部分砼板存在裂缝等外观质量问题,不满足要求。

f该建筑B区楼梯间的抗震构造不满足要求。

g.该建筑B区框架柱直径为6mm,不满足规范要求。

h.该建筑C区总高为13.950m,大于12m,不满足规范要求。

i.该建筑C区未立面不规则建筑,加固时适当考虑其影响。

j.该建筑C区实测砼强度推定值在(13.8~35.3)之间,部分构件砼强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k.该建筑C区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不满足规范要求。

l该建筑C区楼梯间的抗震构造不满足要求。

4.3.第二级抗震鉴定a.经计算可知,该建筑A区部分楼层横墙及纵墙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

即该建筑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

b.经计算可知,该建筑C区部分楼层横墙及纵墙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

即该建筑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

c.经计算可知,该建筑A区部分砼梁超筋,不满足要求。

d.经计算可知,该建筑C区砼梁实际配筋值大于其计算配筋值,满足要求。

e.经计算可知,该建筑B区和C区部分存在裂缝的砼板,其承载力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可知,通过对该建筑物B区和C区部分存在裂缝的混凝土板检测验算可知,这部分砼楼板承载力不足,承载力安全性评级为d u级,应立即采取措施。

通过对整幢建筑的抗震鉴定可知,该建筑的抗震鉴定结果为应进行加固。

另建议在加固设计时除对上述不足之处进行加固外,尚需对楼梯间墙体、梯柱、梯梁、梯板等地震时易损构件及存在外观质量问题的构件,进行必要的加固和补强处理。

此外由于该建筑B区室外回填土局部下沉,建议对其进行处理,必要时对该建筑南侧的挡墙进行适当的监测。

(本页以下无正文)厦建检/结构鉴定/(2010)第380号共37页第23页厦建检/结构鉴定/(2010)第380号共37页第24页厦建检/结构鉴定/(2010)第380号共37页第25页厦建检/结构鉴定/(2010)第380号共37页第26页照片一建筑外立面照片二建筑内部布置情况照片三A区屋顶亭子连接不合理照片四B区南侧面室外回填土局部下陷厦建检结构/结构鉴定/(2010)第380号共37页第27页附录A 现场检测结果为了解该工程的结构质量情况且为抗震鉴定提供依据,本中心人员于2010年6月5日到现场对该建筑进行了现场抽样检测,具体情况如下:A.1.检测依据1.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2.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3.国家行业标准《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4.福建省地方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3-71-2006)5.福建省地方标准《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3-72-2006)6.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A.2.检测内容1.建筑构件截面尺寸抽样测量2.砌筑砂浆强度抽样检测3.砼构件抗压强度抽样检测4.砼构件钢筋配置抽样检测5.结构顶点侧向位移A.3.仪器设备本次现场检测使用的计量仪器设备详见表A.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