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虫
涡虫采集
涡虫喜淡水生活,特别喜欢生活在阴凉的溪流中,常常隐蔽在水底石块或树叶下面,以捕食水中的小型甲壳类、轮虫、线虫和昆虫幼虫为主。
采集时,应选择林下或背阴处的溪流,翻动水底石块和树叶,常常可以找到涡虫。
由于涡虫身体背部具有黑褐色的保护色,采集中要仔细寻找。
如果寻找不到,可选择鱼鳃、鱼肠和牛肉等动物性食物作为诱饵,放在水中,用石块压好,过几小时或半天以后,检查诱饵,往往可以见到有涡虫在诱饵上取食。
这时,可用毛笔将诱饵上的涡虫刷下,放到盛有溪水的容器中。
诱饵可以重新压好,继续进行诱捕。
涡虫的观察
1.观察外形
可将涡虫从水中取出,放在载玻片上,仔细观察它的身体形状、体型大小、各部分体色变化、头端和尾端的区别以及口的位置等特点,尤其要了解眼点和嗅觉器官在头端上的位置,因为头端是涡虫身体最活跃的部位。
2.观察运动
可利用涡虫取食的机会,观察它的运动。
涡虫能在水中物体上作游泳状爬行。
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它的身体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密生着许多纤毛。
正是纤毛不停地摆动,才产生了涡虫的爬行运动。
3.观察摄食
当涡虫取食时,可以看到它将肌肉质的咽从口中伸出,插进食物中,不断吸吮,将食物颗粒吸入体内。
涡虫非常贪吃,吃饱后还会呆在食物上,久久不肯离开。
应将上述观察内容及时进行记录。
采集涡虫做实验
七八月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
如果你有机会到山区去旅游,在欣赏祖国大好风光的同时,建议你不要忘记带一只干净瓶子去采集点涡虫。
涡虫是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它生活在山间小溪或流水的河底。
涡虫特别喜爱干净,当水质遭到污染时,它就受不了,会死去。
因此,我们要找涡虫一定要到无污染的水域中去找。
如果水流中看不到一条涡虫,这条水流很可能已经被污染了。
涡虫很怕光,因此都扒在水中的石块底下。
采涡虫时要不断翻开河底的石头察看。
涡虫喜欢群居,因此在一块石头上常能找到几条涡虫集在一起。
从水中捞起石头,若发现石头底面扒着几条灰黑色的,长约1厘米~2厘米,宽0.5厘米,头呈三角形,扁扁的软软的动物,那就是涡虫了。
这时,我们可以用毛笔轻轻地把它刷在瓶中,瓶中要注入较多的溪水,最好瓶中再加些水绵或水中的小虫,作为它的食物。
把涡虫带回家后,可放养在大水槽、鱼缸或大碗中,要求所用的水的水质一定要好,自来水中溶有较多氯气,不适于培养涡虫,最好是井水或泉水。
温度要适宜,保持在20~26℃之间,大于30℃涡虫就要死亡,低于10℃涡虫生长迟缓,0℃就停止生长了。
培养的环境也很重要,一要避光,二要干净。
最好在水槽中也放几块石头,给涡虫创造一个近似自然的生态环境。
涡虫的食物除水绵、水草或水中的小虫外,也可喂些新鲜的瘦肉末。
注意,每周都必须更换一些新鲜的水。
养涡虫是为了观察和实验。
你是否注意涡虫是怎么取食的?请注意观察它腹面有一个吻,这是取食器官。
你是否注意涡虫的眼?它没有真正的眼睛,但在头部背面中央有一对黑点,具有感光作用。
你把扒有涡虫的石块翻过来,让涡虫见到光亮,请注意,涡虫会慢慢爬到石头底下躲藏。
涡虫行动迟缓,主要通过身体的收缩与伸长向前进。
涡虫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具有再生能力。
请把一条较大的涡虫切成头、腹、尾3段,分别置于3个小碗中,碗内要注入新鲜泉水,注意观察,看每天都有什么变化,哪段能再生出一完整的涡虫?同学们,你们不想试试吗
涡虫的再生实验
在三胚层动物中,涡虫的再生能力最强。
这类动物切头长头,切尾长尾,有人曾将一只涡虫的身体切成280个小块,结果每个小块都再生成一个完整的涡虫。
1.实验准备
涡虫在切割前应停止喂食7天,使其肠内的食物残渣完全排净,以避免切割时发生污染。
实验前应准备好解剖镜、培养皿、滴管、载玻片、镊子、毛笔和手术刀等用具。
2.再生实验种类
可按以下5种方案进行切割:
(1)横切的再生实验(图1-①)。
沿涡虫的耳突后缘,先切去涡虫的头端,然后将去头端的涡虫,切成等分的3段,并分别将每段放入3个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最后在皿底上贴好标签。
(2)纵切的再生实验(图1-②)。
先切去涡虫的头端,再沿身体正中切成左右两半,将每一半身体分别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并贴好标签。
(3)形成双头的切割再生实验(图1-③)。
先切去涡虫的头端,再沿身体正中,将虫体前端的三分之二部分纵切开,这些被切开的部分,有强烈的愈合能力。
每天观察时,如发现两边重新愈合起来,必须再次切开。
最后,被切开的两半边身体前端部位,各自再生出一个头端,形成一个双头涡虫。
(4)形成双尾的切割再生实验(图1-④)。
先切去涡虫的头端,再沿身体正中线,将体后端的三分之二纵切开。
再生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单头双尾的涡虫。
(5)形成双头双尾的切割再生实验(图1-⑤)。
先切去涡虫头端,再自耳突后方至体后端,沿体正中线将虫体纵向切开。
经24小时后,在切口的基部再作一次与体正中线垂直而短的横切,使切口呈“T”形。
每天检查时,如发现切口愈合,须及时再切开,直至再生完成。
这样,在前后端的横切面上,各生成一个头端,两半边身体各再生一个尾部,最后成为一个双头双尾的联体涡虫。
3.实验方法
实验时,先用滴管吸取一只涡虫,放在载玻片上,等到虫体伸展到最长时,用手术刀在预定的部位进行切割。
切割时,刀口必须与玻片垂直,切面一定要平整,这样再生时,才会均匀生长。
各种再生实验,均要有重复。
重复实验用的涡虫,应尽量选择大小相似,以使实验结果一致。
重复实验切割的同样部位,可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进行培养。
4.切割后的培养
切割后的涡虫,应放在阴凉处。
在再生期间不必喂食。
培养皿中的水要保持清洁,每隔2~3天换一次水。
如发现切块坏死,应立即取出,以免水质污染。
5.观察记载
切割后应每天观察1~2次,并及时记载。
由于再生的新组织缺少色素,很容易判断再生情况。
在一般条件下,再时生过程约需8~14天全部完成。
不过再生能力和速度,往往随身体部位不同而异。
应该指出,上述再生过程是在停止供应营养的情况下进行的。
所以再生的最后结果,新个体的体型比原来虫体要小得多,而且形态往往也不很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