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生物核心概念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新课标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必修一::::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
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
例如:克隆羊多莉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细胞的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衰老的细胞特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
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癌细胞:细胞受到致癌因子(三种)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着变化;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着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必修二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意义: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密码子: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信使RNA上密码子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来源包括:①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②基因的交叉和互换③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
基因的概念: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功能:①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②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表达遗传信息.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即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m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翻译:以mRNA 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即m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场所:核糖体。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类型:体细胞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生殖细胞基因突变(能遗传)。
结果:产生等位基因。
原因:内因: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碱基互补配对出现差错;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数有害性;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应用:诱变育种。
染色体变异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
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
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
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各种育种方法总结基因工程: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基因工程的最基本工具:基因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并切割一种特定的DNA核苷酸序列,产生两个黏性末端)基因针线:DNA连接酶——将由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后的黏性末端(碱基互补)的脱氧核糖和磷酸连接起来基因的运载体——常用的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及酵母菌等生物中,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我复制的环状DNA分子)基因工程的最基本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 ---- 选择的基础。
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 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遗传变异 ---- 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 ---- 选择的结果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③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基因频率=An ......A3A2A1A1+++ 基因型频率=该种群个体总数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4)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如东北虎和华南虎);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如马和驴)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如某种兰花和专门为它传粉的蛾;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的多样性:不同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习性等各不相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特定环境自然选择的定向性和不同生物生存环境多样性共同形成的。
多样的环境必然对生物进行多方向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种多样。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必修三内环境: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使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生理意义:稳态是人体是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是人体细胞正常代谢必需的,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又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着活跃状态的过程。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膜电位变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