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8 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 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

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A.分封制的实行B.宗法制的盛行C.专制王权出现D.中央集权建立2.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宠妃褒姒为王后,立伯服(注:褒姒所生)为太子。

公元前 771 年,申氏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拥宜臼为王。

这反映了A.诸侯争霸残酷而激烈B.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C.王位世袭制面临崩溃D.宗法观念仍居社会思想主流3.伏尔泰说:“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

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被称是一国的君父。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B.男权至上的社会观念C.脱胎父权的文官制度D.自下而上的权力体制4.史载,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 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

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

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桓公成就霸业B.传统秩序遭受冲击C.周王室众叛亲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强化分封体制B.加强中央控制能力C.充实增强地方实力D.废除贵族世袭特权6.“……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材料描述的中枢权力结构属于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唐初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 的设置A.强化了专制皇权B.剥夺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C.降低了行政效率D.存在相权集中与扩大趋势8.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

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

这种变化说明宋代A.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B.推行“强干弱枝”军事政策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D.加强对地方财政的严密控制9.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A.三省制的瓦解B.刺史权力的膨胀C.中央集权削弱D.专制皇权的强化10.《汉书·武帝记》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不容谬举”。

这说明察举制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B.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便利大官僚控制选官D.能满足地方用人需要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

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这表明当时A.“世卿世禄”制得以延续 B.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C.官员才能、素质大为提高 D.选官制度规定上还有公平性12.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宜接向皇帝提意见。

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

唐初谏官的设置A.着眼于强化专制皇权 B.职责是监察政府官吏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实质是粉饰专制统治这表明当时A.科举成为选官主渠道B.门阀政治彻底消亡C.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D.重文轻武局面形成14.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缓和中央与地方对立B.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C.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D.精简地方的行政机构15.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

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A.分化地方权力B.防止丞相专权C.提高行政效率D.消除官吏腐败16.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

嘉靖末年则变为“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A.等级限制受到冲击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专制制度日益衰落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17.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

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

西汉政府实行“私属公职化”的目的是A.废除察举制度B.加强专制集权C.铲除贵族政治D.提高行政效率18.“自明革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而内阁惟司票拟之职;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A.皇权渐趋衰弱B.行政效率提高C.内阁地位上升D.丞相制度恢复19.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C.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D.实现了政治统治改良20.黄宗義《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 黄宗羲意在说明A.阁臣持掌宰相之职B.内阁应是中枢的核心C.朝廷实是太监专权D.皇权旁落是明亡原因21.雅典国家不允许公民对政治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事实上,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制下A.社会和谐平等B.重视城邦利益C. 居民广泛参政D.法制体系完备22.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

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雅典民主政体避免权力的滥用B.公民大会保证了公民广泛参政C.法律和礼制是雅典民主制基石D.轮番而治利于雅典的公平正义23.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A.宗教神学的盛行B.权力制衡的政体C.崇尚运动的风俗D.公民政治的实行24.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

这反映了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B.罗马法排除了压迫和奴役C.罗马法由自然法汇编而成D.罗马法首倡天赋人权理念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 高 二 历 史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注意事项:1. 第Ⅱ卷共 4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其中第 25 题 10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0 分, 第 28 题 10 分,第 29 题 10 分,共 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材料一 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 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

——摘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第二章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 图二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的社会”的特点。

(4 分)(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图一到图二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6分)题号Ⅰ卷 Ⅱ卷总分 25 26 27 28 29 得分得 分 评卷人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

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每月召开 3 次~4 次,凡 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

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

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材料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于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形成了万民法。

万民法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

经过一段时期的适用与完善,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为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转而采取的措施。

(6 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法律的重要作用。

(6 分)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材料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 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 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 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 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