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传统的绘画教学和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绘画教学入手,通过观察法和谈话法,对上海市某幼儿园和某少儿美术培训班中的幼儿绘画过程进行观察,并对其中的老师和幼儿家长进行访谈,从而运用理论阐述和具体实例来分析绘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影响和幼儿学习绘画的潜能发展。

关键词:绘画教学发散性思维幼儿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method of conversation. To observe, and to the teachers and the parents of the interview, so that the use of theoretical and specific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of children's influ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learning painting.Key words: painting teaching;divergent thinking ;children引言儿童与生俱来就对生活的世界尤其独特的欣赏角度,而儿童绘画常常受到外界传统模式的限制而变得单板、固定,缺乏童真和创意。

据我采访的幼儿园教师及沪上美术兴趣培训班老师所获悉的情况,不少老师认为:绘画活动只要让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

这就是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其他能力的综合发展。

而这正是我写此篇论文的原因,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以实现美术育人的最终目的。

并且针对幼儿绘画活动、手工活动、美术欣赏这三方面对于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做具体的研究,采取观察法和谈话法的方式为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目录引言 (3)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概述与美术教育主要内容 (5)(一)发散思维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5)(二)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5)(三)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6)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对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6)(一)绘画教学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6)1、涂鸦期 (6)2、象征期 (6)3、图示期 (7)(二)手工制作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8)1、随意期 (8)2、形象期 (8)3、造型期 (9)(三)艺术欣赏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10)1、审美感知阶段 (10)2、本能的直接感知阶段 (11)三、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2)(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2)(二)开展趣味性的艺术探索 (12)(三)三倡导多元性的艺术 (12)(四)关注内心成长的欣赏 (12)结论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4)浅谈幼儿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以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为例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教育的挑战,要在全国范围内建树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的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运用美术活动来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的美术活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益于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课程来培养。

本论文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指导、教学环境创设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影响,多途径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学前儿童发展思维概述(一)发散思维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如“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在此基础上吉尔福特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1、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2、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3、独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思路;4、精致性(elab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二)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首先,幼儿发散思维发展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年龄差异,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能力逐渐提高的趋势;其次,幼儿发散思维发展的进程不是匀速推进的,5岁左右是幼儿发散思维发展转折期;再次,从总体来看,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发散思维独特性上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影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儿童的想象性、创造、创新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存在于社会、家庭、幼儿园这三个环境。

而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在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领域中都涉及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此,我特地观察了上海市某一级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探究美术教育与儿童发散性思维发展的联系。

(三)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作为五大邻域中的艺术领域,它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幼儿绘画活动、幼儿手工活动和幼儿美术欣赏活动,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才能有效的提高幼儿对美的感知,逐步加强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对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一)绘画教学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绘画教学可以从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来发展儿童发散思维能力,根据工具、材料可划分为:彩色水笔画、油画棒画、水粉画、油画棒水粉画、水墨画,还可以根据表现技法划分为:纸版画、印章画、吹画、棉签画、折纸对印画、指点画、刮画。

此外,绘画教学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分期为以下几点:1、涂鸦期(1岁半至3岁左右)幼儿的涂鸦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无控制涂鸦、有控制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四个阶段。

幼儿通过涂鸦使眼、手、脑的活动逐渐协调起来,并使小手的肌肉得到锻炼,他们在无意识地涂鸦中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有节奏的快乐,并对所画出画发生视觉上的兴趣,进而产生形象上的联想,这是幼儿初期的发散性思维的萌芽。

2、象征期(3岁至5岁左右)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能力有所提高,能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进行说明性图解,所画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都用象征符号表现,因此,象征期初期儿童绘画的代表作:蝌蚪人。

创造表现为概念化的简略图形,反映了幼儿简单天真的感官逻辑。

3、图示期(5岁至7岁左右)这一时期的儿童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观察感触现实生活,渴望对世界有明确的感觉把握,他们以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主观生动的样式进行大胆的表现,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方法。

(1)夸张的表现手法(2)透明的表现手法(3)多样化的空间表现手法观察地点: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大班;观察时间:2015/11/19;观察对象:大班幼儿28名(男16;女12);观察课题:《我们的城市》绘画教学课;观察目的:图示期幼儿利用发散思维开展多样化的空间表现形式。

(可重复计数)根据图Ⅰ、图Ⅱ可知:①散点式构图所占比例最高,这是由于儿童受空间知觉的限制,不能以合理的透视观念进行画面表现,所以在画中表现为多点、散点的透视结构。

②多层并列式构图的方式在儿童绘画作品中的比例显著,由于儿童发现一条地平线不能足够清晰地表达他们的想男女图图法,可见,幼儿对空间概念的敏锐理解。

俯视构图以及平面与俯视的混合在大班绘画过程中也存在,且男生比例高于女生,由于儿童受自我中心意识影响,也是儿童特定时期空间表现特殊性的体现。

(4)色彩的表现手法幼儿的色彩审美感受具有明显的年龄发展特点,他们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用自己理解的颜色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用绿色表达春天的感受,用暖色系表示喜悦,用红色表现生气的脸,这是孩子对色彩的主观感受再现。

孩子具有比较强烈的色彩情感体验,而且容易发生色彩联想,发散性思维在绘画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手工制作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幼儿手工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各种手工工艺品,并使用不同的手工工具和材料,运用贴、撕、剪、染、折、塑等手段制作不同形态的物体形象,来培养创造性表达、尝试和体验成功。

幼儿手工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随意期(3岁左右)这一阶段幼儿的手工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手工活动是纯粹的游戏,只不过在这种游戏中伴随着对材料的改造和运用,加入了幼儿自发性的想象。

案例:幼儿指着一张长方形的厚纸,一边拿在手里把玩,一边说道:“是手机。

”在这一阶段,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和好玩的心态,并且巧妙地运用材料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如此开展的手工活动对学前初期的儿童的思维能力具有发展作用。

2、形象期(4岁左右)形象期的幼儿开始真正对手工活动产生兴趣,有无目的游戏过度有意向的的创造和尝试。

他们会利用工具和材料去做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各种形象,但这一阶段做的往往都是结构简单的物体。

观察地点: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大班;观察时间:12/1-1/15(个别化学习);观察对象:中班幼儿32名(男15;女17)/大班幼儿28名(男16;女12);观察目的:中、大班幼儿偏爱选择手工活动的种类及愿意和同伴老师进行作品的交流。

表Ⅰ表Ⅱ 根据表Ⅰ、表Ⅱ的数据分析,该长期个别化手工活动学习中,中班幼儿对于泥塑、粘贴和撕纸的表现比较成熟,而对于折纸、剪纸的表现还存在难度。

而大班幼儿对于纸的探索已经更进一步,并且在作品的交流环节中,中班的幼儿交流的意愿以及能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创造性作品阐释的百分比低于大班的幼儿。

3、造型期(5-7岁)伴随着幼儿思维水平和制作能力的不断提高,纸工操作中可以运用剪、折、卷、粘、插等技巧,对泥的操作也能运用团、搓、捏、压、组合、盘绕等技巧来塑造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通过拆装组合和拼接、黏合等技巧完成各种综合制作作品,此时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在手工作品中能表现事物一定的结构、形象和立体感。

要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除了遵循幼儿手工能力的发展特点之外,还要利用综合的、各种形式的手工活动来调动起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体有以下7种手工活动:(1)拼贴活动-可以利用的材料有点状、线状和面状材料,在幼儿园常见的材料有:点状-蛋壳贴画;线状-毛线贴画;面状-树叶贴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