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人生平简介

诗人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

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代表作《归田园居》等。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代表作《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

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

早年在蜀中度过。

他的父亲是个富商。

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

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

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

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

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

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著有《李太白全集》。

代表作有《长干行》、《横江词》、《乌栖曲》、《蜀道难》、《子夜吴歌》、《古风·大车扬飞尘》、《行路难》、《梁园吟》等。

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得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一说饫死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有《杜工部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人;宰相肚佑之孙。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考中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黄州、池州、睦州、苏州刺史,唐武宗会昌年间迁中书舍人。

杜牧为人刚直,不肯逢迎权贵,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病,生平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

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他自己对于“治乱兴亡之迹,财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颇有研究。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

他擅长诗歌与古文,在唐朝开国二百年后诗歌昌盛、名家如林之时,他能创造明朗俊秀的风格,独树一帜于晚唐诗坛。

人称为“小杜”,以别于盛唐时期的杜甫。

他的古文也笔势硝健,内容充实,其中多关系国计民生之作。

清洪亮结评说:“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

”(《北江诗话》卷二)全诸望在《杜牧之论》里更把他比为西汉的贾谊,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望其诗、古文词,感时恨世,殆于汉长沙太傅相上下。

” 著有〈攀川集〉。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郑州市)。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商隐三岁时,父亲受聘为浙东(后转浙西)观察使幕僚。

他随父由获嘉至江浙度过童年时代。

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

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如:“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流莺》)流莺漂荡流转,在长安无所依托,象征诗人飘零无依的身世。

它的巧啭,虽蕴含着内心的愿望,但未必有美好的期遇。

《流莺》慨叹不遇,还比较含蓄,《蝉》诗则出语愤激:“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这类诗对于周围环境和自身的描写,可以说传达了中晚唐士人的普遍感受。

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留连于秦楼楚馆,终生潦倒。

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

创作慢词独多,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擅长白描手法,铺叙刻划,情景交融,以俚语入词,多吸收生活中的语言。

其词当时广为流传,影响颇大,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乐章集》。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生于新郑。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唐宪宗元和间为翰林学士,迁左拾遗,坐赞善大夫。

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晚年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中唐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创作应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

他的不少诗篇,或讽刺当时政府的横征暴敛,或攻击豪门贵族的荒淫无耻,或反对侵略战争,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战斗力。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和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白香山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

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

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蜀国弦》、《将进酒》、《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尤以《金铜仙人辞汉歌》为最,其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为千古丽言,感人肺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