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乱世中的美神之杰作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玉枕.(zhěn)凝噎.(yì)
输赢.(yínɡ) 帘卷.西风(juǎn)
B.寻觅.(mì) 盈袖.(xiù)
萧.条(xiāo) 销.金兽(xiāo)
C.把盏.(zhǎn) 憔.悴(jiāo)
堪.摘(kān) 戚.戚(qī)
D.怆.然(qiánɡ) 暮霭.(ǎi)
锦.书(jǐn) 乍暖还.寒(huán)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
..(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
B.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
..(悲愁、哀伤的样子)
C.有暗香
..盈袖(清淡的香气)
乍.暖还寒(忽然)
D.这次第
..(光景,状况)
最难将息
..(调养,保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莫.道不销魂莫.听穿林打叶声
B.怎敌.他、晚来风急势均力敌.
C.雁过.也,正伤心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梧桐更兼.细雨二者不可得兼.
4.下列词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5.下列对《醉花阴》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B.上片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
“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作者的思念之深。
“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片第一句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
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
6.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是说秋天的气候特征,忽冷忽热,也指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安宁。
B.“独自怎生得黑”写作者失去丈夫后晚景孤寂之苦,说时光真正难熬。
C.上片中“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更增加了伤心的程度。
D.作者如实地写个人的遭遇和心情,她个人的惨况又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
7.下列各句中“雨”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8.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
(3)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1题。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结合全词看,对“三杯两盏淡酒”一句中的“淡”字应如何理解?
答:
1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环境?这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1.这首词在语言上使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答:
三、一法一练——意象传情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两句,词人选择不求浓艳、自甘素淡的菊花作比,用枯萎憔悴的菊花形象衬托思妇愁肠欲断的情感,创造出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词人的婀娜之姿、高洁之操、刚健之质,皆含在憔悴的菊花之中,景语即情语,情致与景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李清照言愁往往不是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意象使愁变得具体可感而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黄花”是易安词中的经典意象,如“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等。
“梧桐”是易安词中又一常用意象。
如“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词中常用的意象还有很多,如归雁、风雨、高楼、重帘、芭蕉、小舟、月、梅等等,在不同的语境中,融入作者复杂细腻的情感,极大地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力。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答:
答案
1.B 2.A 3.A 4.B 5.B 6.A 7.D
8.(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3)怎敌他晚来风急
9.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境况是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凄苦。
1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一个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11.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叠词,创意奇巧,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12.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
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名利的高尚的情操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