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测试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yáo)B.故曰:教学相长.也(cháng)C.选贤与.能(jǔ)D.讲信修睦.(mù)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B.教然后知困.(困惑)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大家一样)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盗窃乱贼而不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二、填空题6.《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选自《》。
《》,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共篇。
三、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自《孟涂文集》)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故曰:教学相长.也()(5)非问无以广.识()(6)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8.用“/”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1)教然后知困(2)君子之学必好问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学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的关系。
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③。
[乙]文:④。
(二)(2018天津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
”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贾(gǔ)胡:胡商。
③赇(qiú):贿赂。
④抵:触犯。
⑤徇:顺从。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谓.侍臣曰谓:____________(2)宜.戮力相辅宜:____________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解全析一、选择题1.答案B长zhǎng。
2.答案D“大同”在句中指理想社会。
3.答案D A.第一个“学”同“”。
B.“与”同“举”。
C.“矜”同“鳏”。
4.答案D 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5.答案D正确的翻译是: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二、填空题6.答案礼记礼记儒家论著戴圣49解析巧记妙背积累文学常识,要规范工整地书写,不要写错别字。
三、阅读理解7.答案(1)美味的(2)好处(3)勉励自己(4)促进(5)增加(6)有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能力。
文言文对词语解释题的考查多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就该题而言,第(1)句中的“嘉”解释为“美味的”。
(3)(4)(6)句中的“自强”“长”“或”是古今异义词,分别解释为“勉励自己”“促进”“有时”。
(2)(5)句中的“善”“广”属于词类活用,分别解释为“好处”(形容词做名词)、“增加”(形容词做动词)。
8.答案(1)教/然后知困(2)君子之学/必好问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
划分停顿必须依据几个原则:①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②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③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第(1)句的意思是“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困惑”,根据句意划分为:教/然后知困。
第⑵句可根据句子结构划分为:君子之学/必好问。
9.答案(1)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
如第(1)句中的第一个“学”翻译成“教导”,是关键所在;第(2)句是判断句,句中的“者”解释为“……的人”,应当引起注意。
10.答案教与学学与问实践出真知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分析语段,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然后得到答案。
第①空的答案可分析[甲]文主旨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得到;第②空答案也较为明显,“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等句揭示了答案。
③④空考查两文主旨,分别抓住两文的主旨句“教学相长也”和“君子之学必好问”提炼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11.答案(1)对……说(2)应当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
解答时可采用知识迁移法,联系课内词语来判断。
(1)中的“谓”,联系《孙权劝学》中的“权谓吕蒙曰”可知,本题中的“谓”是“对……说”的意思;(2)中的“宜”,联系《爱莲说》中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本题中的“宜”是“应当”的意思。
12.答案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翻译时,要抓住句中重点考查的词语“皆”(都)、“彼”(他)、“爱”(喜爱/爱惜),翻译时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能直译尽量直译。
13.答案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解析题目要求概括唐太宗提出的警示,解答时重点分析唐太宗的话语。
短文中,君臣首先由“剖身藏珠”的故事说起,由此嘲笑了为财宝甘愿牺牲生命的人。
其中唐太宗先后提到了“吏受赇抵法”“帝王徇奢欲而亡国”以及“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三条警示,将此三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可。
[参考译文]皇上(唐太宗)对侍奉的大臣说:“我听闻西域有个胡商,得到一颗无价的珍珠,就剖开身体,把珍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奉的大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
”皇上说:“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触犯法律(而受到法律制裁),和有的皇帝因放纵奢欲而亡国,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件事是一样的啊。
”皇上说:“是啊。
朕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希望能够避免被他人所嘲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