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内科诊疗规范

肾内科诊疗规范

肾内科诊疗规范第一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史采集】1.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史。

2.尿量和尿色的变化,有无泡沫尿。

3.水肿部位、程度和性质。

4.高血压病史。

5.全身表现,如疲乏、厌食、嗜睡、头晕、腰部钝痛等。

6.皮疹,关节痛,尿路刺激症。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血压,浮肿,心肺体征,肾区叩击痛。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风湿八项,狼疮细胞,内生肌酐清除率。

2.器械检查:心电图,胸片,双肾B超,根据病情需要作心脏彩超。

3.特殊检查:有条件作肾穿刺活检,标本送光镜和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短期内发生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即可诊断为急性肾炎综合征,病前1~3周有感染史可帮助确定诊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继发性肾损害,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

2.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治疗原则】1.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直到症状消失。

2.低盐饮食,蛋白入量保持1.0克/公斤体重/天。

3.抗感染,针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生素,一般二周。

4.对症治疗:降压,利尿,抗心衰治疗。

5.中医中药治疗。

6.必要时透析治疗。

【疗效与出院标准】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病情稳定即可出院。

急进性肾炎【病史采集】1.尿量和尿色的变化,有无泡沫尿。

2.水肿部位,程度和性质。

3.高血压情况。

4.全身表现,如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发热,皮疹,咯血,关节痛等。

5.肾功能的演变。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贫血,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血压,浮肿,肾区叩击痛。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风湿八项,狼疮细胞,内生肌酐清除率,有条件作抗中性白细胞胞浆抗体(ANCA)。

2.器械检查:心电图,胸片,双肾B超,根据病情需要作心脏彩超。

3.特殊检查:尽早作肾穿刺活检,标本送光镜和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而以少尿、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突出表现者,应考虑本病。

凡怀疑本病者,应尽早肾活检,如50%肾小球有新月体诊断可成立。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其他原因的急性肾衰,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2.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

3.急性肾炎的重型。

【治疗原则】1.卧床休息。

2.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冲击疗法。

3.血浆置换加免疫抑制疗法。

4.四联疗法: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5.中医中药治疗。

6.肾功能严重恶化时,应在透析帮助下治疗.【疗效与出院标准】症状改善,无严重并发症,肾功能恢复或稳定者即可出院。

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简称肾综)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很多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其共同表现为四大特点,即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

【病史采集】1.浮肿:部位、严重程度、性质。

2.大量蛋白尿。

3.有、无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

4.有、无诱发因素:感染、药物、毒素及过敏、肿瘤、家族遗传及代谢性疾病。

【体格检查】1.全身系统检查: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浮肿部位、性质、严重程度、贫血及营养状态。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测定、血脂、肾功能。

2.器械检查:双肾B超、胸片、心电图。

3.特殊检查:肾穿刺活检(有条件的医院)。

【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肾综表现四大特点:大量蛋白尿(>3.5/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即可作出明确诊断。

其中前2条对诊断是不可缺少的。

临床上作肾病综合征的病因诊断时,需认真除外继发性肾综的可能性,方可下原发性肾综的诊断。

【治疗原则】1.一般处理:休息与活动、饮食治疗、利尿治疗、降压治疗、降脂治疗、抗凝治疗。

2.根据病情选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及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强的松)的治疗原则是首剂量要大(1~1.5mg/k/d)、减量要慢(每1~2周减量度10%)、维持时间要长(要6个月以上);环磷酰胺1个疗程总量≤150mg/kg(一般6~8克);环孢素不能作为肾综治疗的一线药物。

3.中医中药治疗。

【疗效与出院标准】浮肿、蛋白尿消失或减少,或病情好转或相对稳定者可以出院。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

临床特点为长期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尿检异常,如蛋白尿和(或)血尿,可有水肿、高血压、贫血和(或)缓慢进行性的肾功能损害。

【病史采集】1.起病方式:(1)急性肾炎迁延不愈>1年;(2)隐匿起病;(3)急性发作。

2.浮肿:性质、部位、程度。

3.尿异常:量、性状,发现尿异常时间及治疗经过。

4.有无合并症症状:高血压、贫血、肾功能损害。

5.有无诱发因素:感染、肾毒药物使用、应激、血容量不足等。

6.既往有无急、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代谢及系统性疾病史,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1.全身系统检查;2.专科检查重点:血压高低,浮肿部位、性质、程度,贫血,皮肤粘膜有无病损,肾区有无叩痛,骨关节有无肿痛。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浆蛋白测定、血脂、肝肾功能等。

2.器械检查:双肾B超、心电图、胸片,必要时作肾脏ECT。

3.特殊检查:肾活检(有条件的医院)。

【诊断与鉴别诊断】若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并有水肿及高血压和(或)贫血、肾功能损害,在进一步除外继发性肾炎及遗传性肾炎后临床即可诊断为慢性肾炎。

肾活检病理检查对确诊意义很大,并有助于指导治疗、判断愈后。

须与慢性肾炎鉴别的疾病有隐匿性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其它继发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及遗传性肾炎。

【治疗原则】慢性肾炎的治疗是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与活动、饮食治疗、对症支持。

2.积极控制高血压。

3.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4.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

5.防治能引起肾损害的其它诱发因素。

6.中医中药。

7.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一般不主张应用,亦可根据病理类型酌情使用。

【疗效与出院标准】慢性肾炎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临床症状改善或缓解、合并症得到控制、病情相对稳定即可出院。

隐匿性肾炎隐匿性肾炎是以无症状蛋白尿和(或)单纯性血尿为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病人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病史采集】1.隐匿性肾炎无明显临床症状。

2.蛋白尿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

3.血尿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

4.有无浮肿、高血压。

5.有无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

【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但全身系统检查可帮助排除其它肾脏疾病。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测定,血脂、肝肾功能,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2.器械检查:双肾B超、胸片、心电图。

3.特殊检查:肾穿刺病理活检。

【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肾小球性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性血尿,无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时,即可作出诊断,肾活检病理检查对确诊很有意义。

应注意与遗传性肾炎早期、薄基膜肾病、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相鉴别。

【治疗原则】病人无需特殊治疗,以保养为主,勿感冒、劳累,勿用肾毒性药物,如有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可待急性期后行扁桃体摘除术。

可试用中医中药治疗。

【疗效及出院标准】确定诊断即可出院,应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

IgA肾病【病史采集】1.血尿的诱因、诱因与血尿出现之间的间隔时间、血尿持续时间。

2.蛋白尿。

3.腰痛、尿量、浮肿。

4.有无肝病史、皮肤紫癜史、及红斑狼疮病史。

【体格检查】1.全身系统检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心肺等。

2.专科检查:浮肿部位、性质、程度等。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尿红细胞形态,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测定,肝肾功能,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必要时查尿培养。

2.器械检查:肾脏B超、胸片。

3.特殊检查:肾穿刺活检(有条件的医院)。

【诊断与鉴别诊断】确切诊断有赖于肾活检,但临床上应首先排除继发性因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和肝病等)方可诊断为IgA肾病。

此外还应鉴别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出血性感染性膀胱炎等。

【治疗原则】1.一般处理:休息,控制感染,根据病情可给予降压、利尿等治疗。

2.抗血小板凝聚药如阿司匹林、双密达莫。

3.少数重度急性少尿性肾衰伴肉眼血尿发作,肾活检提示大部份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和环磷酰胺,亦可并用抗凝疗法。

4.合并肾病综合征者,可使用强的松治疗,要遵循“首剂量足、减量要慢、维持要长”的原则。

5.其它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浆置换对恶性进展性IgA肾病患者清除免疫复合物有明显疗效。

6.中药治疗。

【疗效与出院标准】血尿消失或减少、尿蛋白消失或减少、有肾功能损害者肾功能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第二节继发性肾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病史采集】1.光过敏、皮疹尤其是红斑、紫癜,发热、疲乏、脱发、口腔溃疡、多发性关节痛、浆膜炎、心肺损害、肾脏病变、抽搐及精神症状。

2.有无诱因:如阳光照射、感染、妊娠、分娩、某些药物、手术等。

3.应用激素及其免疫抑制剂情况。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各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皮疹部位、形状、颜色、性质,血压、贫血、浮肿。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沉,血清蛋白电泳,LE细胞,类风湿因子,血清补体C3、C4、CH50,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ENA抗体,抗磷脂抗体。

2.器械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肝胆、双肾B超。

3.特殊检查:皮肤狼疮带试验,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有条件的医院)。

【诊断和鉴别诊断】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2年修订的SLE分类诊断标准,即11项中符合4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LN)除符合SLE诊断标准外,尚应具有肾脏累及表现:持续的蛋白尿及镜下血尿以及肾功能损害。

肾穿刺病理检查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病误诊率较高,临床上应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痛风肾、紫癜性肾炎以及其它风湿性疾病肾损害相鉴别。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活动期病人应卧床休息,避免强阳光照射,有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禁用普鲁卡因酰胺、苯妥英钠、肼苯达嗪等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