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看《论语》中的“仁”

我看《论语》中的“仁”

我看《论语》中的“仁”——《论语》读书报告《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相信大家在高中时都学过,“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论语》也以讲“仁”为主,据我们统计,其中“仁”字出现在所有20篇中的16篇(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

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所以,我们将对孔子“仁”的思想对人的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影响做以分析,进而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价值观碰撞出的剧烈火花中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思想路。

一、学行结合中的“仁”——关于学习《学而》是《论语》的开篇,而其中第一章为“子曰:‘学而时习乎,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32个字,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纲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表述,精辟地概括了孔子学行结合的原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孔子藉以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尚朋、向群、乐群、聚群、里仁、处仁。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表述,则反映了藉以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心理要求,宽恕、容人、厚道(即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也不埋怨别人,也不发脾气)、不怨天不尤人。

这三者(学行结合、尚朋里仁、宽恕不愠)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关于知识(学)与实践(行)的智慧。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快乐就在于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学无止境,行无尽头。

学行结合,学行相须。

学行尚朋乐群里仁,学行忠厚宽恕无怨无尤。

这种仁心体现在交友之道上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

只有爱人利物的仁人,才能尚朋、向群;只有尚朋向群的仁者,才能为远方来的朋友高兴、快乐;只有尚朋、向群、乐友,才能里仁、处仁。

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实含义,体现了孔子的“仁爱”。

美好的仁爱之心,要求人们互相之间忠恕相待诚实相处。

忠与恕,是美好的仁慈爱人的道德心的两项重要原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这里的“忠”,就是为人谋的心理原则,道德要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要求为人谋要忠心耿耿。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心理要求,体现了孔子的“恕”。

不愠,便是恕。

忠与恕,是贯彻仁道的两条基本原则,而不是实行仁道的方法。

实行仁道的方法是内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事贤、友仁、下学、上达、好学、深思、将心比心、以人治人、以心换心。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秉持着忠于他人,宽恕他人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仁者爱人的境界。

二、里仁为美中的“仁”——关于处世之智“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安住在仁的境界才是最宝贵的。

如果无法达到仁的境界,怎么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呢?“里仁为美”,就是说怀着美好善良仁爱的心去施善行仁。

也就是说美好的主观愿望支配着自己的美好的行为,美好的行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和个人的私心,纯粹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人类的美好幸福而施善行仁。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要求我们将道德心(品德)与道德行为和道德智慧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美好的道德心(仁慈爱人之心)、美好的道德行为(仁慈爱人的行为)、美好的道德智慧(仁慈爱人的方法和艺术)三者必须统一起来。

美好的道德心是基础,美好的道德行为是目的,美好的道德智慧是桥梁。

三者缺一不可。

仁为心性之用,智得成于仁,仁是人人本具的平等心,能对人事保持一视同仁,以此为出发点权衡利弊才是智慧。

它以公利为出发点,追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吃亏是福”的大智慧需基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识,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说惟有里仁才能得智,能“爱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也就是说,不管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能让自己生活在平等、清净的心境中,这就是智慧。

三、杀身成仁中的“仁”——关于牺牲精神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杀身成仁,惟有心系天下,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的志士仁人乃能践履笃行之。

《论语·子罕》中,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一个勇士,就应该秉承着凛然的正气,为了大义,为了天下之众生,而无私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牺牲,也不畏惧,不退缩。

匹夫不可夺之志就是仁爱之志,也就是杀身成仁之志,只有真正树立了仁爱之志,杀身成仁之志的仁者,才能临危不惧、勇于牺牲、敢于献身。

杀身成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勇前进。

杀身成仁的精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牺牲精神。

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

四、仁者爱人中的“仁”——关于爱人知仁《论语》中关于仁者爱人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大致可以从爱亲人、爱友人、爱大人、爱众人、爱贤人五个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仁者爱人,仁爱亲人、友人与众人。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爱亲人是仁爱的第一要义。

仁爱之道是以爱亲人为基础的。

《论语·学而》中写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而亲仁,谓能亲爱仁爱亲人与众人。

孔子要求后生小子学会仁爱亲人与众人,告诉他们在父母跟前就应该孝顺仁爱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要敬爱兄长,行为谨慎循规蹈矩,言语诚实坚守信用,广泛地仁爱众人,能够做到亲爱众人与亲人。

·仁者爱人,仁爱大人。

仁爱大人就是仁爱君王和领导,《论语·季氏》中写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在古代对于居于高位的人称作大人孔子赞美大人,充分肯定君子对大人的敬畏,反对小人对大人的轻视。

在孔子看来,大人仅次于天命,或者说大人与天命、圣人之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仁者爱人,仁爱贤人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是和他的知人善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就是说仁者爱人要把正直的贤能之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加以重用,这样树立榜样,能够使那些有毛病的人知道向正直的贤人学习,让自己也成为正直的贤能之士。

这是孔子仁者爱人知仁的精髓所在。

五、克己复礼中的“仁”——关于行为规范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颜渊问仁德。

孔子说:“控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回复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

一旦这么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践仁德,全靠自己自觉自愿,难道还靠别人强迫不成?”颜渊说:“请问行动的纲领。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这里的“礼”就是做人、做事、做官、做买卖、做学问的规矩、规则。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是不能分离的,不能离开礼去谈仁的理论,也不能离开仁去孤立地谈礼的理论,更不能说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要做到仁,需先克己明心,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规范言行,帮助开明明德。

再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纲目,复礼纠正习气,使心性安住于仁。

此后可得明德心性的智慧妙用,以中庸至德利国利民,仍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行礼乐教化。

所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三步,实为言行、心行归礼一步,礼是儒家达道之本务。

《论语·卫灵公》中写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这里,“恕”就是礼。

“恕”的立足点不在于怎样对待他人的过错,而在于随时能反省自己的过错。

由此进一步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道的精神。

《论语·卫灵公》中还写到,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它告诉我们了,智慧到了,仁能保持住,又能庄重地对待,但言行举动不合礼的要求,还是未够完美啊。

六、勇者不惧中的仁——关于勇敢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聪明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永远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而关于“勇者不惧”中的“勇”即是仁爱之勇,也可以说是理性之勇。

无论是要做到“克己复礼”还是“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抑或是做到“安贫乐道”,都需要仁爱之勇来实现。

具体说道《论语》中“勇者不惧”的气概,就是指具备了仁者知者素质的勇者的气概,是仁且智之勇,是敢于知耻之勇,是敢于改正错误不贰过之勇,是不迁怒之勇,是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之勇,是见危致命之勇,是敢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勇,即大仁大智大义大忠大孝大爱之勇。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勇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仁”,“仁”的精神也体现在勇者的行为当中。

然而,虽然“勇”是一种敢于牺牲、善于牺牲、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但是这种牺牲精神却不是盲目牺牲的冒险主义思想,如《论语·述而》第十章中对子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批评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这种勇也不是忽视仁爱精神家园建设的勇猛之举。

而且《论语·阳货》的第23章: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说明了“勇”要是“义”的勇,是为关爱他人生命而献身的、杀身成仁的理性之勇。

另外,忠恕之道表现于仁爱之道的方方面面,而“忠”和“恕”又是勇于仁爱的两方面。

所以说勇中有仁,仁中有勇,就算只谈“勇者不惧”也少不了“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