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道施工图说明

河道施工图说明

**河上游(**段)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24+00-终点)施工图设计说明第一章概述**河上游(**段)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实施对于提高**河上游河道防洪排涝标准、有效截流城镇污水,改善水环境和塑造水岸景观起着重要作用。

《**河上游(**段)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由**省工程勘察院于2009年3月完成,**市工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专家对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工程范围为双凤水库坝下6km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底泥清淤、污水截流、河堤加高增厚、护砌、沿河道路、生态景观绿化及配套穿堤涵闸工程,污水管道工程建议根据城市道路建设情况分阶段实施。

2010年3月根据建设单位意见,对双墩路——鹤翔湖路段的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因河道中心线调整,河道长度调整为5814.105m。

本次设计为桩号24+00~设计终点段。

第一节设计依据及主要规范及标准一设计依据1、《**河上游(**段)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省工程勘察院2009.03)2、《**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07年版3、《**河上游(**段)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区域〔2009〕604号);5、**河的测量地形图和纵、横断面6、**河上游(**段)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煤炭工业**设计研究院,2009.05.29)二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及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17-9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水工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SL/T191-96);《水工钢筋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其它现行国家相关规范、标准。

第二节河道现状**河上游现状河道呈天然状态,河道狭窄,防洪能力低,河道位于城市规划区,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本次设计河道起点为桩号24+00,在河道桩号30+13.699处有双三路桥梁,43+74、36+05.6,51+78.531处有现状小桥各1座,49+00处有工业大道跨**河桥梁(2009年建成),河道底宽为5-16m,设计起点河底高程为31.87,本次设计终点高程为28.691。

区域现状道路有双三路(鹤翔湖路)、魏武路(工业大道)。

第三节工程地质条件经野外钻探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定名,综合划分沿线地基土层自上而下为(由新至老地层):①层素填土(Q m l):厚度0.50~4.70m,层底标高26.5~47.40m,灰黄色,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植物根茎。

①1层淤泥(Q4a l+p l):厚度0.30~6.50m,层底标高20.88~44.80m,层底埋深1米~7.5米。

青灰色,流塑~软塑,土质不均匀,含水量高,有腐臭味,承载力特征值60kpa。

①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Q4a l+p l):厚度0.40~4.70m,层底标高23.27~43.11m,层底埋深1.1米~7.9米,青灰色~灰黄色,软塑,土质不均匀含水量高,沿线普遍分布,承载力特征值140kpa。

②层粘土(Q3a l+d l):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7.9m,灰黄色,硬塑,土质均匀,含灰白色粘土,有光泽,干强度中等,沿线普遍分布,承载力特征值230kpa。

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河主要为水渠里的水,靠沿河水沟及降雨补给。

排泻方式为蒸发、渗入低洼地。

2)地下水本次勘察以河道地表水为主,由于河道两边地形起伏大,统计河道两岸路堤的静止地下水不具科学性。

河道沿线场地地基抗震效应1)**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第一组。

属抗震一般地段。

2)该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中风化岩面)约20~25m,根据沿线场地岩土名称和性状,综合划分为软弱场地土,为II类建筑场地第二章工程设计第一节设计原则及设计标准一、设计原则1、尊重自然规律: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现状,改造后的河道走向根据现状河道的自然河势确定。

2、承受泄洪功能:按照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两侧堤防设计,并对河道进行清淤,增加泄洪能力。

3、力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造福子孙、服务社会。

二、设计标准1、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2、堤防标准: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本工程的堤防工程级别为1级堤。

根据初步设计,按照1级堤防允许越浪的堤防工程设置安全加高0.5m,并考虑0.1m的波浪爬坡高,超高取0.6m,堤顶宽不小于8m,取8m。

3、污水设计标准:2020年城市综合污水量指标为400 L/cap·d;2020年综合生活污水量指标为240 L/cap·d。

4、雨水标准:按照**市的暴雨强度公式:q=3600(1+0.76l g P)/(t+14)0.84其中:q—暴雨强度(L/s·ha)p—重现期(采用1年)t—降雨历时(分钟)t=t1+mt2t1—地面集水时间(取t1=10min)m—折减系数,暗管折减系数m=2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径流系数ψ的采用:采用综合加权数为0.60。

第二节河道工程设计1、河道平面设计基本保持现有河道平面形态。

河道底宽不小于15m。

同时在走向上采取“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沿现状布设。

对原有河道的淤泥进行疏浚,同时协调好河道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对于河道和规划道路相冲突的地方,对河道进行局部调整,解决好河道和规划的关系。

详见平面设计图纸。

与现状的双三路(鹤翔湖路)、魏武路(工业大道)按现状衔接。

河底衔接至桥梁锥形护坡。

2、河道断面设计断面1适用于河道桩号24+00~桩号28+75.768段和河道桩号33+48.653~桩号58+14.105段:采用1:2的水下护坡+3米亲水步道+现状自然地面缓坡+1:2~1:5植被生态护坡的横断面形式,河道底宽不小于15m,在现状河道两侧新建河堤,堤顶宽8m,河堤外边坡1:3。

断面2适用于河道桩号28+75.768~桩号33+48.653段:河道底宽21m,采用景观生态挡墙+8米宽的防洪通道,河堤外边坡1:3。

详见横断面设计图。

3、河道纵断面河道设计坡降为0.001,,为保证常水位河道景观,在桩号24+50、36+50、43+65、51+00、57+50处设置0.8m高的拦水坝。

详见纵断面设计图。

4、堤顶高程的确定:根据10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程+0.6m超高作为堤顶控制高程,结合现状地面测量高程,进行堤防纵断面设计。

灌溉渠按现状堤顶高进行堤防纵断面设计。

5、河道护岸设计1:2水下护坡采用双孔型连锁块护坡,块内种植草类植物。

河道挡墙采用自嵌式景观生态挡墙和浆砌块石挡墙。

第三章河道工程施工第一节施工放样本工程河道中心线以设计河道中心线为准进行施工放样,河堤中心线以设计河堤中心线为准进行施工放样。

各主要控制点坐标见河道平面图及相关平曲线表和逐桩坐标表。

边坡坡比根据河道挡墙顶、亲水平台边标高与堤顶道路标高及位置进行适当调整,施工水准点应按有关要求设置,竣工验收后,应将测量控制点和水准点纳入竣工资料一并移交给建设单位。

河道中心线经建设单位、规划部门等确认后方可施工。

第二节清淤工程一、河道放线后,根据设计断面,河道上口范围内的全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必须清除干净,超出河道范围但影响施工及河坡稳定的垃圾也应一并清除。

二、河道开挖时,若现状河底高程低于设计河底高程,则维持现状,不予填平。

三、施工排水建议采用排水沟加水窝子的方法。

四、清淤后的弃渣运到指定区域堆放,运输过程中要避免遗撒污染环境。

五、施工时挖出的土和淤泥应随挖随运。

六、本工程河道清淤厚度平均约 1.50m,清淤土方不得随意处置,应采取干化处理措施后填埋。

第三节土方工程一、施工围堰与导流河道施工根据区段采用不同的导流方式:方式一:对于在河道单侧开挖拓宽区段,利用原河道导流,在河道一侧保留一定宽度河岸作为围堰。

方式二:对于在原河道基础上向两侧开挖拓宽的区段,采用分期围堰,修筑沿河纵向围堰,横向可根据情况200~300m一段,先对一侧河道拓宽,保留另一半河道作为过流通道。

围堰采用土工编织袋装土,围堰填土取自河道开挖土方。

河道开挖工程及护岸工程全部完成后,施工围堰人工拆除,弃土运往指定的弃土场。

以上围堰及导流措施为建议措施,施工单位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满足施工要求。

二、河道开挖本工程河道疏浚部分基本上均为河道两岸实地开挖施工。

一般应先从河道中间开始挖,挖土时需始终保持河道中间深两边浅的状态,以便于排水和施工机械进出场。

开挖土中土质较好者(②层土)堆于基坑边用于后期回填。

部分表层30~50cm厚耕作土堆放在河边待建绿化带处,河道及护岸基槽预留30cm由人工进行修复。

建筑垃圾及淤泥(①、①1、①2层土)外运至指定的弃土场。

三、堤防填筑根据需要,应对拟建场地进行清坡或清基处理,清除淤泥、树根、草皮等不符合要求的杂质,堤防底面置于②层粘土上。

基面验收后应抓紧施工,若不能立即施工,应做好基面保护,继续施工前应再检查,必要时需要重新清理。

筑堤土料采用粘性土,粘粒含量15~30%,土料塑性指数10~20,且不得含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其天然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接近。

在土方填筑前必须对使用的土料进行碾压试验,以确定经济合理的碾压方式及碾压参数。

同时必须做土料碾压后的力学指标试验,及时将物理力学指标数据提交设计方。

堤坝的填筑标准:压实度≥0.94,压实干容重控制指标≥15.0KN/m3,碾压夯实后土料含水量应接近最优含水量,其误差应小于±3%。

压实度标准击实试验方法:轻型击实试验。

路堤结合段,请注意道路图纸中相关要求,两者不一致时,以要求高者为准。

填筑时,不应乱堆乱放,填筑每层厚度大约在20~30cm之间,要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夯实。

碾压施工时,应采用羊足碾或履带式拖拉机带碾磙。

堤身土方碾压应平行于堤纵轴线进行,不得垂直于轴线进行碾压,特别要防止漏压和欠压。

堤面的宽度及堤身应一次修筑,不要有“膛腰”、“挺肚”或堤面宽窄不一现象。

在施工过程中,已铺好的土层如发现天气转变,应抓紧时间夯实,防止雨后积水。

土料上堤,要将土块打碎耙平,夯实时不得乱夯和漏夯。

堤身土方铺填后碾压或晾晒连续进行,如因故发生间歇,在下一层铺土前应对其表面层土进行洒水处理,使含水量达到控制范围。

堤身土方填筑面要求平整,不得有连续和隆起的土埂,每层填筑面设单侧横向坡,以利施工表面的排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