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一_单片机数据区传送排序程序设计复习课程

实验一_单片机数据区传送排序程序设计复习课程

实验一_单片机数据区传送排序程序设计
实验一单片机数据区传送/排序程序设计
一、单片机数据区传送/排序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调试方法。

2.了解单片机RAM中的数据操作
二、实验说明
要求:编写程序把R2、R3源RAM区首地址内的R6、R7字节数据传送到R4、R5目的地址的RAM区。

三、实验仪器
计算机
伟福软件( lab2000P )
四、实验内容
在R0、R1中输入源地址(例如:3000H),R2、R3中输入目的地址(例如4000H),R6、R7中输入字节数(例如:1FFFH)。

查看RAM 区3000~30FFH和4000~40FFH内容,也可自己重新赋值。

运行程序,首先单步,然后用执行到指定位置,最后用连续运行方式。

记录下运行结果,检查3000~30FFH中内容是否和4000~40FFH内容完全一致。

五、思考题
1、改变源地址,例如00FFH;
2、改变目的地址,例如2000H;
3、改变传输的个数,小于256个和大于256个的情况。

4、把程序改为对某一数据存储区RAM赋都相同一个数值。

六、源程序及其修改原理
org 0000H
Block equ 2000h
mov dptr, #Block ; 起始地址
mov r0,#12h
mov a,#20h ;修改2000h开始的地址所存放的内容为20h Loop:
mov r1,#14h ;增加r1计数,用循环方式实现大于256的数据传输(思考题3)
Loop1:
movx @dptr,a
inc dptr ; 指向下一个地址
djnz r1,Loop1
djnz r0, Loop ; 双循环实现r0,r1计数相乘
(以上程序实现对某一数据存储区2000h~2168hRAM赋都相同一个数值20h,思考题4)
mov r0, #20h ;改变源地址为2000h(思考题1)
mov r1, #00h
mov r2, #50h;改变目的地址为5000h(思考题2)
mov r3, #00h
mov r7, #0
Loop:
mov dph, r0
mov dpl, r1
movx a, @dptr
mov dph, r2
mov dpl, r3
movx @dptr, a
cjne r1, #0ffh, Goon1
inc r0
Goon1:
inc r1
cjne r3, #0ffh, Goon2
inc r2
Goon2:
inc r3
djnz r7, Loop
ljmp $
End
七、实验结果及说明
1、执行到mov r0, #20h的结果:
说明:实现对数据存储区2000h~2168hRAM都赋相同一个数值20h。

2、执行到 ljmp $的结果:
说明:5000h开头的存储区域执行程序之前的内容是FFh,执行程序之后变为20h,与2000h~20ffh的内容完全相同,说明程序实现了数据区传送。

二、单片机数据区数据排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调试方法。

(2)、了解数据排序的简单算法。

二、实验内容
(1)、要求:有序的数列更有利于查找。

本程序用的是“冒泡排序”法,算法是将一个数与后面的数相比较,如果比后面的数大,则交换,如此将所有的数比较一遍后,最大的数就会在数列的最后面。

再进行下一轮比较,找出第二大数据,直到全部数据有序。

(2)、在CPU内部的RAM 50H~5AH中放入不等的数据,查看RAM 区
50H~5AH的内容,也可自己重新赋值。

(3)、运行程序,首先单步,然后用执行到指定位置,最后用连续运行方式。

记录下比较一遍后运行结果,是否最大的移到最后。

三、程序流程
四、实验参考程序
Size equ 10 ; 数据个数
Array equ 50h ; 数据起始地址
Change equ 0 ; 交换标志
Sort:
mov r0, #Array
mov r7, #Size-1
clr Change
Goon:
mov a, @r0
mov r2, a
inc r0
mov B, @r0
cjne a, B, NotEqual
sjmp Next
NotEqual:
jc Next ; 前小后大, 不交换
setb Change ; 前大后小, 置交换标志
xch a, @r0 ; 交换
dec r0
xch a, @r0
inc r0
Next:
djnz r7, Goon
jb Change,Sort
ljmp $
end
五、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1)、编写程序,编译程序,人为修改初始地址中的数据如下图,再运行程序,观察结果,结果如下:
图5 原始地址中的数
(2)、再运行程序,观察结果,结果如下:
图6 运行后的数据
(3)、从运行结果图6可以看出,从50H开始的10个地址单元中的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六、思考题
(1)、改变源地址,例如20H,注意对其他位的影响;
将原程序的 Array equ 50h改为Array equ 20h 即可。

(2)、将50H~5AH中内容按从大到小排列,并且记录下程序运行前后的结果,分析是否正确。

(3)、记录执行交换的次数。

程序修改如下:
Size equ 10 ; 数据个数
Array equ 50h ; 数据起始地址
Change equ 0 ; 交换标志
mov r6, #0 ;交换次数寄存器
Sort:
mov r0, #Array
mov r7, #Size-1
clr Change
Goon:
mov a, @r0
mov r2, a
inc r0
mov B, @r0
cjne a, B, NotEqual
sjmp Next
NotEqual:
jnc Next ; 前小后大, 不交换
inc r6
setb Change ; 前大后小, 置交换标志 xch a, @r0 ; 交换
dec r0
xch a, @r0
inc r0
Next:
djnz r7, Goon
jb Change,Sort
ljmp $
end
运行结果如下:
图7 原始数据
图8 运行后的数据
从运行结果图8可以看出:运行后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从图中也可以看出R6中的值为7,说明在排序过程中交换了7次。

程序中采用的是冒泡法,每次把最小的数沉底,由于原始数据只需把50H 中的1沉底,就能达到从大到小的排列,只需7次交换就可,说明程序运行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