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2020公共科目《素质教育概论》继续教育完整考试题库500题(答案)

精选2020公共科目《素质教育概论》继续教育完整考试题库500题(答案)

2020公共科目《素质教育概论》继续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是全党全国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所谓“功利性目标”,仍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A) 生产力发展(B) 经济建设(C) 社会主义建设(D) 物质文化建设2.()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压抑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A) 素质教育(B) 科学教育(C) 培训教育(D) 应试教育3.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素质教育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A) 专一性(B) 多样性(C) 统一性(D) 独特性4.在知识深刻内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始终是影响该进程的关键之一,也是制约对知识深刻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A) 科学思维(B) 科学知识(C) 科学文化(D) 科学教育5.()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

(A) 活动课程(B) 教学课程(C) 教育课程(D) 学科课程6.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

(A) 根本法则(B) 基本路径(C) 重要经历(D) 唯一方法7.()的主渠道应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A) 文化素养教育(B) 心理健康教育(C) 素质教育(D) 思想道德教育8.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B) 知识外化(C) 知识爆炸(D) 知识传承9.()是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产生的观念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基本稳定的方向性与规范性精神品质。

(A) 思想道德品质(B) 历史思维(C) 社会风气(D) 思想道德素质10.()紧密相联,是个体社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

(A) 语言和学习(B) 思考与学习(C) 思维和语言(D) 思维和学习11.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首先必须在()上得以体现。

(A) 教学经验(B) 教学内容(C) 教学质量(D) 教学方法12.适当精简教育内容,主要是精简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的教育内容。

这首先是一个()问题。

(A) 教育成果(B) 教育观念(C) 教育方法(D) 教育经验13.()是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样式。

(A) 教育方式(B) 教学方法(C) 教学模式(D) 教育模式14.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加工。

(A) 教学经验(B) 素质教育(C) 教育内容(D) 教学方法15.()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B) 忠诚职位(C) 严于律己(D) 铸造忠诚16.人的素质的差异,常常就是所拥有的()的差异。

(A) 社会地位(B) 出身贵贱(C) 文化高低(D) 文化底蕴17.()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的领域和生长点。

(A) 个性教育(B) 社会教育(C) 素质教育(D) 学校教育18.课程之所以需要“开发”,是因为存在着()。

(A) 学习潜能(B) 课程潜能(C) 教学潜能(D) 个性潜能19.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是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内部的()。

(A)环境氛围(B)精神作风(C)教学风格(D)意识形态[分值:1.0]20.()即关于方法的知识,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操作执行的规则及策略。

凭借方法论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获得事实性知识。

(A) 事实性知识(B) 学科知识(C) 方法论知识(D) 规范性知识[21.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的统一。

(A) 持续性(B) 创新性(C) 延续性(D) 发展性22.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两个方面。

(A) 社会教育(B) 综合教育(C) 德育教育(D) 技术教育23.()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和核心。

教育学生做集体的小主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五爱”思想、优良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A) 社会主义(B) 个人主义(C) 集体主义(D) 人文主义24.()又称人工自然环境,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以自然物为基础的加工改造,是自然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中介。

(A) 家庭环境(B) 校园环境(C) 物理环境(D) 社会环境25.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

(A) 科学观(B) 学生观(C) 人生观(D) 世界观26.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

(A) 持续性(B) 自发性(C) 开创性(D) 创造性27.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建立师生信息()平台,为他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深入便捷的信息交流、沟通服务。

(A) 交换(B) 共享(C) 咨询(D) 解答28.创设()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条件。

(A) 健康(B) 舒适(C) 温馨(D) 民主29.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A) 科学发展观(B) 文化素养基本理论(C) 教育基本理论(D) 教育学原理30.促使知识内化,使学生形成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A) 基础(B) 目的(C) 追求(D) 以上都不正确31.()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

(A) 活动课程(B) 教学课程(C) 教育课程(D) 学科课程32.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

(A) 历史底蕴(B) 文化底蕴(C) 文化修养(D) 社会积淀33.()是指与人们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A) 社会角色(B) 社会定位(C) 社会地位(D) 社会身份34.素质教育以培育()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需要对创新与创新精神、实践与实践能力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A) 自我学习创新能力(B) 创新精神(C) 创造精神(D) 社会生存能力[分值:1.0]35.()紧密相联,是个体社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

(A) 语言和学习(B) 思考与学习(C) 思维和语言(D) 思维和学习36.素质教育对教的基本要求是:(),但一定要教得最好,绝非盲目、无度用“药”。

教到必要[分值:1.0]37.素质教育第一要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对传授的知识实现()。

(A) 经络通畅(B) 脉络贯通(C) 全线贯通(D) 厚积薄发38.所谓“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对学生()形成、发展具有更大帮助、促进和提高作用的那些准确知识。

(A) 素质(B) 学习(C) 生活(D) 成绩[分值:1.0]3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

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分值:1.0]40.课程之所以需要“开发”,是因为存在着()。

课程潜能[分值:1.0]41.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B)内在价值[分值:1.0]42.()就是指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愿望,学自己想学、爱学的东西,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在社会这个更大的知识空间里搏击、遨游,不断扩充、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

(A)开拓地学[分值:1.0]43.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是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内部的()。

(A) 环境氛围(B) 精神作风(C) 教学风格(D) 意识形态[分值:1.0]44.在人的各种基本需要中,()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因为人的各种需要都必须以学习的途径来满足。

学习[分值:1.0]45.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是面向()的教育。

(A) 优秀学生(B) 特殊学生(C) 全体学生(D) 全校师生[分值:1.0]46.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教育基本理论[分值:1.0]47.()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高质效传递[分值:1.0]48.课程的()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民族素质。

(A)分级管理[分值:1.0]49.()开发特别要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使学生通过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地方课程[分值:1.0]50.()是指建立在反复学习实践基础上的对学习本身的一种深刻认识,并将这种认识积淀升华成为主体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D)学习素质[分值:1.0]51.素质教育课程观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将中心尽快地转移到着眼于()方面来,实现课程内容的“素质化”。

(A)素质发展[分值:1.0]52.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的统一。

发展性[分值:1.0]53.素质教育中学生的()能否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是衡量教法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

(A)个性潜能[分值:1.0]54.在人的各种基本需要中,()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因为人的各种需要都必须以学习的途径来满足。

(A) 生理(B) 社会(C) 生活(D) 学习[分值:1.0]55.塑造与潜能实现应该是()。

(A) 对立的(B) 统一的(C) 辩证统一的(D) 对立的统一[分56.()是指人们在追求真知真理和崇尚优秀文化过程中积淀升华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精神审美素质(B) 个人品德素质(C) 独立人格素质(D) 科学文化素质[分值:1.0]57.()对新生一代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难以完全代替的。

(A) 基础教育(B) 家庭教育(C) 学校教育(D) 社区教育[分值:1.0]58.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 精神价值(B) 内在价值(C) 外在价值(D) 实际价值[分值:1.0]59.()是指个体完满的身心、情感状态和由社会适应能力积淀升华形成的一种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学习素质(B) 思维素质(C) 健康素质(D) 科学文化素质[分值:1.0]60.()就是指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愿望,学自己想学、爱学的东西,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在社会这个更大的知识空间里搏击、遨游,不断扩充、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

(A) 开拓地学(B) 创造性地学(C) 健康教育(D) 持续性教育[分值:1.0]61.()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