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提问存在问题

课堂提问存在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盛安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学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师生对话方式。

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些深层的教育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密切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小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两极情况:一是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还没有等老师把话说完,就会立即举手发言,实际上,老师提问的问题,学生早已经会了,不等老师提问完毕,学生就知道老师提问的是什么,应当回答什么。

这种现象在作秀课中频繁出现。

二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知道老师提问的是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回答什么,更不知道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半天没有反应,或者半天也反应不过来。

整个课堂出现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学生站起来作答时,该同学不愿意开口,只是支吾以对。

这种课堂教学中尴尬局面是非常普遍的。

尤其当这种情况出现在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为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慌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1、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是假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真问题。

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是围绕着问题进行的。

这就要求老师提问的问题,应当是真问题。

然而,老师往往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是个问题。

也不是真问题。

什么问题是真问题呢?通俗地说:真问题就是有教学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

从教学的内容来说: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的难度,也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来说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可以说是假问题。

反过来说: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太大难度,不论学生怎样用脑思考,也没有任何意义,是学生不可思议的问题,可以说是假问题。

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来说,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全部都会的问题,或者是学生不需要努力就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假问题。

从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意义而言,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既没有基础性,也没有拓展性,既没有典型性,也没有连续性,即没有普遍性,也没有共性的问题,是假问题。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那种有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很不感兴趣,而且有影响学生产生兴趣的问题、影响学生智力发展,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等都是假问题。

从逻辑和科学的意义上讲,凡是那些伪科学的,自相矛盾的,不符合逻辑的问题都是假问题。

2、教师提问的对象有问题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提问的问题不分对象。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缺乏针对性,不分学生的差异,对学生搞一刀切式的提问,结果使那些优秀的学生对课堂问题感到乏味,丧失学习兴趣,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又增加了学习问题的难度,造成新的学习为难情结。

处于中等学生的学生又感到老生长谈,产生学习心理懈怠。

于是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就会这样埋怨学生:这个问题老师已经提出过多少回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回答不出来?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出乎意料之外,老师会说没想到你也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就会使学生造成这样的疑问:都不会你还问什么?都会了还需要你问吗?知道我不会你还问?不是有意给我办难看吗?你连我还不了解?你提的问题我什么也回答不上来,弄得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尴尬!3、课堂提问的内容有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过多使用信息性的问题,实际上并不见得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甚至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教育活动,课堂信息本身就是多元性的,这其中自然有积极和消极因素,简单因素和复杂因素。

一般情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重综合问题和单一性问题。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些老师往往会急于求成,喜欢一次性提出一大堆问题,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路不清,造成思维混乱。

课堂提问中的信息性问题是指在各种问题之间能够造成影响因素的问题。

如老师提出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其中自然有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问题,关键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问题的主次,这对理清问题思路有效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课堂提问中,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就是信息性问题。

这些信息性问题往往会构成问题的假象,把实质性问题、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给掩盖起来,形成思维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性问题的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这类问题能够增加思维的维度,提高思维的难度,引起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提升思维的层面。

但是过多使用信息性问题,就会过多增加思考的维度,过度加大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望而却步,就会淹没学生的思维,造成思维混乱,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教师提问的时间有问题教师缺乏驾驭课堂问题的能力。

没有抓住教育的最佳机遇,该提问的时候不提问,不该提问的时候乱问。

教学设计中没有对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

在什么教学环节,什么情况下提问不清楚。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活动形式,进行师生对话性教学,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节课下来,教师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不讲教学机遇,不论教学时间的乱提问题,从外在形式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实际上没有实质性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5、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教学态度有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重教学的态度。

事实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态度不好,比如教学态度生硬,在提问过程中教师缺乏教育亲和力,甚至教学态度蛮横,学生就会害怕教师,不敢和老师交流,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回答问题,生怕自己回答不好问题引来不愉快,甚至招来同学耻笑,老师训斥,自讨苦吃。

在课堂提问中,有些老师为了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在提问时总是希望有一种严肃认真的课堂气氛,甚至于搞得课堂气氛很紧张,使学生小心翼翼地听取老师提问。

有些老师甚至怕学生回答不好问题,有意增加问题的难度,甚至处于一种整治学生的心态,提问的问题肯定是学生不会的问题,只要被叫起来的学生回答问题,肯定答不上来,于是就有批评和训斥学生的理由。

这种找茬寻衅性的课堂提问,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心灵创伤。

严重影响师生关系,激化教学矛盾。

6、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方法有问题教师提问要注重方式方法,如果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不当,就会出现教学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比如:有些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先把学生叫起来,然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会造成三种问题,一是提问的面缩小到了一个学生,其余的学生就可以身处问题之外,问题参与意识淡化,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教育意义。

二是被提问的学生感到突然袭击,没有思想准备,会不知所措,甚至有被惩罚的感觉。

三是老师提问的方式方法会引起所有学生的心理戒备,谁也不希望回答这样突如其来的课堂提问,造成学习心理问题的障碍。

问题导入的方式有问题。

在课堂提问中,有些老师习惯于使用问题导入法。

比如:有些老师问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会是什么问题呢?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老师提问的问题呢?”甚至于有些老师还要问学生:“请大家猜一猜,老师会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还有的老师对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让老师提问一个问题呢?想让老师提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老师呀!这回要难为一下大家了!同学们敢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信心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实质上是老师在课堂提问之前向学生提出了一大堆假问题。

老师问了学生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老师究竟要提问的是教学中的什么问题。

老师费了不少的唇舌,师生互动了好大一阵子,占用了许多教学时间,浪费了不少精力,课堂上做了无谓的教学资源消耗,7、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有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精神。

一般意义上讲,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

肯定性对评价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因为肯定性评价能够使学生具有成就感,使学生的心情具有愉悦感。

而否定性评价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挫折,能够使学生心理上感到不愉快。

尤其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否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刺激更为明显。

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圆满和全面,或者老师认为学生回答是错误的,学生会感到很不好意识,甚至会感到羞耻。

更有甚者,一些老师把学生不能正确或熟练回答问题,简单地概括为“不认真”、“不用心”、“不努力”、“不争气”、“真笨”,“糊涂虫”,“榆木疙瘩脑袋”等等。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因此,课堂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师生交流的模式,也是一种管理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时间。

在课堂提问时,老师一般习惯于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以出现在问答之前,也可以出现在问答的过程之中,师生对话中教学评价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句赞赏的话,也可以是一个手势;可以是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个点头,也可以是一片掌声;可以是一个惊讶,还可以是一种议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可以是别人评价,也可以是自我评价。

二、形成课堂提问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功利主义意识课堂教学中的功利主义意识不仅会对老师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也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在教学调研中发现,老师给学生的小红花、智慧星、掌声鼓励、口头称赞(如:你真棒!)等,对学生回答问题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然而,也有不少学生不是对学习内容有兴趣,也不是对回答问题有兴趣,而是对于教学的附加信息:“小红花”、“小红旗、”“小智慧星”、“小礼物”、“掌声”、“口头表扬”等感兴趣,甚至他们是把得到教学的附加信息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

甚至一些老师也把这些附加信息当做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因素。

这样做实际上是出现了教学的异化问题。

2、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不透彻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学生的学习。

因此老师要教育学生,就要真正了解学生,比如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学习心态等等。

在教师做课的时候,有些人为了让老师显示其教学的高超艺术和实际教学能力,故意让老师给陌生的学生上课,以最求虚无的教学假象。

教师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盲目性地实施教学,就会出现教学的假象,随之而来的假成绩,作秀课也就接踵而至。

3、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学生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转,教师的思路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这种因素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比如小组活动。

在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不少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只是一个教学的现象,仅仅是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个评价项目。

而老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小组讨论,并没有让学生进入一种深度思考和认真讨论的状态,而是象征性地表演一下,就进入小组发言的环节,并且每个小组的代表都能够说得头头是道,显得学生很聪明,问题回答的很有水平,这实质上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