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年

童年

《童年》导读(一)作者介绍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十一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

他早期的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l90l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受到了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还有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1913)、《在人间》(1916)和《我的大学》(1922)。

他从l925年起着手创作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到1936年去世前,他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如《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瓦萨·曰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全文章。

高尔基的一生经历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时代,通过他的创作,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得到生动、深刻、正确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尔基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任何其他作家也不能比拟的。

(二)写作背景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

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极富有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就实现了这个诺言。

(三)作品简评《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这三部曲描写了“我”完整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高尔基自己的成长历程。

其中《童年》主要讲述的就是“我”童年时代的成长故事。

《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历练结束,讲述了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外婆及脾气暴躁、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生活的童年时光。

本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味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让读者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

它并不像一般的自传那样,把一个主人公用肖像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它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澜的油画。

在这幅壮阔的画作中,作者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

在这段生活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他们中有丑、有美,全都没有遮掩地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读者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

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就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

《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苏俄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至今依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四)名著梗概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的家业已经开始衰落,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厮打。

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一天,阿廖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

阿廖沙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阿廖沙的外祖母是最疼爱他的,给了他很多温暖与光明。

后来,外祖父迁居了,阿廖沙的母亲却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

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她会经常发脾气。

母亲再婚后,生活也很不幸福,经常挨丈夫打。

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

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

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其他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关爱。

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五)主要情节1.埋葬父亲我(阿廖沙)三岁时,父亲去世。

天空下着雨,我站在粘脚的小土丘上,看着乡下人把父亲的棺材放进墓坑。

站在坟旁边的有我、外祖母、警察和两个手那铁锹、脸色阴沉的乡下人。

几天以后,我、母亲和外祖母一起上了一艘轮船到达尼日尼,有一个干瘦的小老头来接我们,他就是开染坊的外祖父。

2.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家里大人小孩都充满了仇恨。

我们刚到几天,在厨房里用餐时就爆发了一场争吵。

两个舅舅对立着,在屋子里狂吼并打了起来。

外祖父让我去教堂学做祈祷。

舅舅们恶作剧搞顶针伤人的事。

我对大人们巧妙地给布料染色的技术非常感兴趣,就用白桌布按入蓝腚的桶里,结果闯了祸,被外祖父残酷地毒打,打得我失去了知觉,接着又得了一场大病,趴在床上待了好几天。

后来他送我一块糖饼、两个糖角儿、一个苹果和一包葡萄干,给我讲他年轻时拉纤的苦难经历,让我觉得他非常高大。

3.“小茨冈”之死小茨冈是被遗弃的孩子,帮外祖父做事。

我被外祖父狂打的时候,他用胳膊去挡住外祖父狠狠抽我的树条子。

后来院子里要搬一个橡木的大个儿十字架,两个舅舅把十字架从墙上扶了起来,格里高里和另外一个人把十字架放到了小茨冈的肩膀上。

在搬运中,小茨冈被十字架砸在背上,口吐发红的泡沫,到了第三天终于死了。

外祖父骂舅舅们毁了一个多么能干的小伙子。

4.火灾米哈伊尔因为外祖父不肯分家,就放火烧了染坊。

这一天,外祖母正跪在那里向上帝祷告。

突然外祖父闯了进来,叫她快跑。

外祖母大声地指挥着,外祖父则只是在那里哀号。

大火把染坊染红了。

外祖母躬身快步冲进火海端出硫酸盐,有动员街坊邻居用铁锹铲雪一起灭火,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扑灭了大火。

⒌平静的日子开春的时候,舅舅们分家了。

外祖父在田野街买了一所有趣的大宅子,楼下是酒馆,上面是阁楼。

他只给自己在楼上留了一间,外祖母和我住在顶楼上。

外祖父每天一早就到舅舅们的染坊去料理活计,晚上回来总是又累又气。

外祖母呆在家里做饭、缝衣服、在花园里种地,每天忙得团团转。

6.快乐时光外祖父突然把房子卖掉了,在卡那特街上另买了一是所宅子,新房子比以前的房子更可爱。

那是一个带院子的花园,花园里有很多适合捉迷藏的僻静角落。

我发现隔壁院子里总有三个孩子在玩,巧妙而快乐地玩着我所不熟悉的游戏。

有一回,他们捉迷藏,老二越过井栏,抓住井绳,把脚放进了空桶里,水桶一下子就顺着井壁落下去了。

我果断地帮助他们并成功地把老二从井里救出,后来他们就请我一起玩耍。

我们在树下凿了一个洞,三兄弟在那边,我在这边,我们悄悄地说着话。

7、出天花早晨醒来时,我身上都是红点,我出天花了。

人们把我绑在顶楼上,我做了许多怪梦,有个噩梦差点要了我的命。

只有外祖母来喂我吃饭,象喂小孩似的。

她给我讲了很多新的童话。

8.穿红裙子的妈妈9. 一个雪天的早晨,我到菜园里逮鸟儿。

回家后见到母亲巨大的身躯上穿着一件既暖和又柔软的红连衣裙,宽宽大大,一排黑色的大扣子从肩膀斜着钉到下襟。

她的脸比起以前来显得又小又白,可眼睛更大了,更深地陷了下去了,头发也更黄了。

她用鹅油擦着我冻疼的耳朵。

她开始教我认俄罗斯民用字母,让我背诗。

我故意念错,说出自己改编的诗句,被她罚站墙角。

9.外祖父逼嫁外祖母在母亲再嫁的事情与外祖父意见不同,被外祖父丑陋地挥打踢踹,他不停到踢摔倒在地上的外祖母,三根发针深深地扎进了她的头皮。

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有位曾来过我家的钟表匠高兴地来了,他是外祖父、外祖母叫来把母亲带走的,经过一阵吵闹之后,母亲无奈地高喊着: "我明天就走。

"钟表匠失望地往外走回去。

10.母亲之死母亲又结了婚。

继父是个爱发脾气的人,我一点也不喜欢他,但我还是和他们住在一起。

不久,母亲又生了个弟弟——萨拉。

一天傍晚,继父衣着整齐地用力踢瘫倒在地上的母亲。

母亲无神的眼睛仰望着天花板,嘴里呼呼地喘着气。

后来,母亲干瘦干瘦的,几乎脱了人形,成了哑巴,一天一天地躺在床上,慢慢地死去。

(六)人物(七)积累1. 《童年》的作者是高尔基,他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这部小说是他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⒉《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国名)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我"(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著的“好事儿”。

4.《童年》的主人公是"我"/阿廖沙,是因为父亲病逝才和妈妈一起来到外祖母家里的。

在外祖母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外祖母,而最讨厌的人是外祖父。

5."我"到外祖母家,最喜欢的事情是听外祖母讲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勇士伊凡和隐士米朗》。

6.小说中贝德连家的生活是喧嚣的、令人恶心的,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甫先尼可夫家,生活充满了宁静、和睦。

7."我"和彼得大伯由友好到分裂,其原因是他经常到外祖父那里说 "我"的坏话,"我" 戏弄他的原因由于是他当面撒谎。

(八)讲述1.请简单叙述"我"在外祖母家里遭遇的一次严重的挨打。

(100宇以内)一次,"我"在外祖母家里玩儿,看到染布的各类用品感到十分奇怪。

出于好奇,将白布染成了其他颜色,外祖父对此非常气恼,当得知这件事是 “我”干的以后,竟将 “我”打昏。

主要人物 相关故事情节性格特点 阿廖沙 听外祖母讲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儿”,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充满心的人。

顽强奋斗拼搏,乐观向上,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鄙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幢慢美好生活。

外祖母(伊凡诺夫娜) 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

善良慈祥,勇敢仁爱,任劳任怨,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广;尽管有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但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

外祖父 (卡希林)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廖沙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