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概述课件

自然灾害概述课件


答案:(1)C (2)D (3)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有上冷下热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
【素材链接】
2011年(截至9月28日)发生的典型台风 (西北太平洋) 编号 第1 号 名称 起编、停编时间 影响省市(或国家) 菲律宾 广东、福建、海 南、台湾、广西 台湾、福建、江 苏、浙江、上海、 山东、辽宁
(3)此次地震灾害中日本人员伤亡远小于一年前海地地震,试从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角度分析原因。
【解析】该题以日本地震为切入点考查地震带来的次生自然灾害 及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差异。第(1)题,地震引发的海啸使海 水剧烈上涨,淹没了沿海的低地,导致了洪涝灾害。第(2)题, 日本福岛核电站位于太平洋沿岸,此时正值冬半年,盛行西北季 风,加上北太平洋暖流影响,使得核电站泄漏范围向东扩展。第
度的指标,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联系:烈度除与震级有关外,还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建 筑抗震能力等影响,具体如下: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 ②危害 引起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③分布: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 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 顺坡下滑的现象 主要分 布在山 区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软弱面的存在;自然 或人为因素破坏了原 有的平衡状态
将引发约6米高的海啸,后修正为10米。根据后续研究表明,海
啸最高达到23米。此次地震引发了核泄漏。
(1)此次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A.暴雨 B.洪涝 C.滑坡
) D.泥石流
(2)本次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泄漏范围向东扩展,其主要影响因 素是( ) B.洋流、海陆分布 D.风向、洋流
A.地形、风向 C.地形、海陆分布
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类型 风暴 潮
成因 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 运动引起海面异常升降 由海底突然变动(如海底地震、
分布 孟加拉国、日本、美 国和荷兰等国家
海啸
海底火山爆发等)引起海水的大 幅度升降而形成巨大波浪
日本、智利及东南亚
等一些环太平洋地区
4.生物灾害 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 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

雨涝
灾害
类型
成因
危害 形成狂风、暴雨、
分布 孟加拉湾北部沿海 地区,我国东南沿
热带 气旋
热带海洋上 风暴潮、洪涝,造
发生的强烈 成陆地生产、生活
空气涡旋 损失,海难事故和 人员伤亡
海,日本和东南亚
国家,加勒比海和 美国东部海岸
2.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①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区别:震级是地震本身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指标,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烈度是反映地震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
材料二
“梅花”路径图
(1)受超强台风“梅花”影响,8月6日17时上海的风向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偏北风
D.偏南风
(2)“梅花”在黄河入海口与山东半岛内部造成的不同次生灾害 是( ) B.狂风 C.暴雨 D.风暴潮
A.泥石流
(3)简要分析西北太平洋洋面台风多发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风的成因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第(1)题, 台风是强热带气旋,找到8月6日17时台风的中心,即低压中心,
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加剧; 气候变暖
环境污染 臭氧层破坏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影 响人类健康 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 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
传染病发病率增加
人类活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过量开采、矿区 采空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
工程活动
工程建设挖高填低
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
形成原因 自然地 理背景 人文地 理背景
灾害带
位置
环太平洋 环太平 沿岸,宽 洋灾害 数百千米 带 的地带
①板块交界处→多 地震、火 火山、地震→多海 山、台风、 啸;②热带、副热 海啸、风 带海域→台风→风 暴潮等 暴潮
人口集 中,经 济发达
灾害带
位置
主要 自然灾害
形成原因
自然地 理背景 人文地 理背景
升,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少形成的。(3)由图可分析出我国自然
灾次和灾种的季节变化。 答案:(1)A (2)D (3)夏季灾次多,灾种以水旱灾害为主,灾种
比春季少;春季灾次少,灾种多,有寒潮、干旱、沙尘暴等。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灾害带上,即
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表解如下: 主要 自然灾害
【特别提醒】认识自然灾害时间上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与空间上
区域性特点,可以在防灾减灾中明确自然灾害的多灾期和多发
区,从而更有效地防灾减灾。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第9号超强台风“梅花”中心于2011年8月8日18
时30分前后在朝鲜西海岸北部沿海登陆。8月4日以来,“梅花” 致辽沪苏浙鲁5省市360余万人受灾。
暴雨、冰雪融化以
危害
分布
洪水 洪 灾害
及水利工程失事等
原因引起江河湖泊 水量迅猛增加,冲 垮河道、堤坝 大雨、暴雨或持续 降雨等使低洼地区 淹没、渍水
①危害农作物;②破 ①陆地沿
坏房屋、建筑及各种 河、沿湖、 设施等;③人员伤亡 沿海地区; ②南亚、 东南亚、 ①农作物减产、绝收; 中国多发 ②破坏农业及其他产 业的正常发展
答案: (1)C (2)D (3)都分布在环太平洋灾害带(环太平洋地 区)。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临近西北太平洋
热带、副热带海域,多台风。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
生态破坏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壤侵蚀、土地沙化、 森林枯竭、草原退化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加剧了洪水、风沙、干旱、滑 坡、山崩、泥石流等发生的频 度和成灾强度
(3)题,从防灾减灾教育、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1)B (2)D (3)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工程更加完善,对灾情的变 化有“缩小”的作用。日本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日本国民有较 强的防震意识;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防震加固措施效 果良好等。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1.自然灾害的概念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 程。 (2)三要素:诱因(自然变异)、承载体(人类生命财产、生存条 件)和灾情(造成危害)。
第一讲
自然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对比如下: 类型 成因 危害 分布
①农作物、林木干枯 ①全球干旱、半 干旱 长期降水偏 死亡;②河湖干涸、 干旱地区,季风 少或无降水 用水困难;③局部地 气候区;②非洲、 区社会动荡 印度、中国多发
类型
成因
严重;震源越深,传到地面时能量减小,破坏减小;越靠近震中,
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产生的能量会越大,破坏越大。第(2)题, 赤道地区因地转偏向力很小,故不能形成热带气旋(台风);西北 太平洋地区由于热带洋面广阔,故形成台风的频率最高、强度最 大;台风眼区域气流下沉,风力较小;台风能引起海水的剧烈运 动,产生海啸,同时带来狂风、暴雨。第(3)题,由材料知,地震、 台风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处板块交界处,临近台风多发的 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
【特别提醒】自然灾害成因的关联性 (1)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许多灾害的组合。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引发和诱
发其他灾害。比如,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同时可能诱发山崩、滑 坡、泥石流灾害;地震同时造成地裂、土地沙化,并诱发火灾、 海啸、山崩、滑坡以及由于人员伤亡所引起的疫病蔓延等;黄河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高,使下游泥沙淤积,引发洪涝 灾害。
越大,破坏越大
A.①②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多形成于赤道洋面
B.印度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C.越往台风中心,风力越强,降雨强度越大 D.台风能引起海啸和暴风雨 (3)材料中地震和台风在分布上有何共同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的关键点是理解地震、台风的概念、成 因。第(1)题,地面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 物的牢固程度等因素有关。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破坏越
上海、浙江、江苏、 7月29日14时~ 强台风“梅花” 山东、辽宁、吉林、 8月9日8时 河北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1)广泛性与区域性 ①广泛性:分布范围很广,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 能发生。 ②区域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类型、频率不同。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 不确定性,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4)联系性 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5)危害的严重性:地震、干旱、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可以防御。
北半球 中纬度 灾害带
①不同气候带的 地震、滑坡、 北纬 边缘→水旱灾害; 位于中低 泥石流等地 20°~ ②热带、副热带 纬度地带, 质灾害,水 50°之间 海域→台风→风 人口稠密, 旱灾害、风 的环球自 暴潮;③地势高 经济密度 暴潮灾害、 然灾害带 差大,地形复杂 大 台风灾害 →山地地质灾害
2011年5月7日 热带风暴“艾 14时~5月11日 利” 23时 热带风暴“海 6月21日凌晨~ 马” 25日5时 强热带风暴 “米雷” 6月22日下午~ 27日5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