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题备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题备课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伟人风采
(基础阅读课1)
学习内容
教材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丛书文章:《邓小平巧施葫芦计》、《大总统小趣事》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通过李大钊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

2.体会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背景简介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

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

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

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同学们,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呢?找出课文中点明时间的词句。

1927年4月28日
那年春天(才过了两天第二天)
4月6日的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28日黄昏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2.交流讨论:
a 被捕前:
(1)“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2)“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3)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4)指导朗读。

b 被捕时:
(1)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2)分角色朗读。

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4)指导朗读。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四、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 出示练习:
(1)从“瞅了瞅”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2)“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描写,这可以看出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

这句话抓住了人物_________的外貌_________描写,说明了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丛书文章:《邓小平巧施葫芦计》、《大总统小趣事》
从__________________词句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补充作者简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