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赛龙舟文化【篇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端午节即传自中国。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
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
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第一,从总体上说,端午节活动体现的是关爱生命的主题,是卫生与健康的主题。
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
艾蒿、菖蒲、雄黄的各种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第二,在社会历史层面,端午节传承的是对于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
值得用个人生命去实行的社会价值包括爱国主义,但是并不只限于爱国主义。
人们代代传说,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所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这种精神提炼为爱国主义,这一内涵就很快成为社会的共识。
这实际上是关爱生命的主题的一种发展。
生命可贵,值得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高的价值,有时候,为了这些价值是应该牺牲个人生命的。
第三,在日常生活层面,端午节是一个表达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其节日氛围的主调是热情和激动。
妇女回娘家,订婚的人家送节礼,有情的男女送绣品(如香包、手绢、鞋袜)传情,一个地区的村子之间赛龙舟,把整个地方营造得热情洋溢,甚至情绪激昂。
端午节还真是一个娱乐和参与指数都比较高的节期,是一个小孩有得玩,青年男女有得盼,媳妇有得闲,男子有得闹,大家有的看的节期。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为端午节加上新义。
在我们国家,这一天也纪念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成为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若放在文学艺术上,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无可厚非。
“继承不是创造;叛逆未必就是创造,但创造中必包含叛逆,甚至叛逆是创造之始。
”吴冠中绵密的分析令人信服。
但在现实生活中,“九死”,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达到目标,不免流于极端,“一死”足够了。
1、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篇二: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目标:1、介绍端午节溯源,让学生认识到端午节最初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寻求保护而进行的盛大的对龙图腾的崇拜。
从端午节代代相传的传承性,使学生认识到龙的图腾、龙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了,从而形成一种民族归属感、认同感。
2、从不同角度表现屈原作为政治家的爱国爱民、正直等优秀品质和作为文学家对中国及世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所在,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之志。
3、学习和了解与端午节的有关传统民俗文化。
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感悟中认识到:端午节不仅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4、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采集艾蒿实物,讲述自己所知所闻的端午习俗,以及参加包粽子、系五色丝活动等行为,锻炼学生搜集加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5、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是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活动内容和步骤:端午节的溯源(一)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关系师:今天我们活动课的主题是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
(教师手示意大屏幕)这是一首传唱已久的民谣,大家一起来朗读。
(大屏幕出示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片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民谣中的“端阳”是指哪个传统节日?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回答。
师: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生:端午节其实有很多名称,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天长节等。
师: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这三大传统节日都带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预祝丰收——?——庆祝丰收(大屏幕出示)师:根据图示,你猜测一下:处在春节和中秋节之间的端午节又有何涵义呢?生:回答。
师提示:民谣中提到:过“端阳”是在什么时侯?生:回答。
师:具体的日子是在哪一天?“农历五月初五”。
师:这时侯的人们,特别是农民,最希望的是什么?生:回答。
师:这时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使粮食有个好收成。
所以端午节就是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企盼丰收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起源师:向谁企盼?生:??师:在神话传说中,谁拥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威力?生:龙!师:在现实中有“龙”这种动物吗?师:龙实际上是我们祖先创造幻想出来的。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对天灾、人祸、生死都怀有难以名状的恐惧,所以他们就希望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能保护自己,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出了一个保护神——龙。
(屏显:龙及下列文字:它的角似鹿,头似骆,耳似牛,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尾似马。
龙威力无比,“能幽能明,能吸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师:在古人看来,龙能消灾降福,是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象征;龙还能呼风唤雨,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保证。
所以人们对龙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热爱。
为了表达这种敬意,我们的祖先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拜活动,祈求平安如意,风调雨顺。
在那一天,人们一边奋力地划着龙舟,显示着强劲无比的生命力,一边不停地向水里投放装在竹筒中或包在树叶里的食物给龙神吃。
在这欢呼的庆典中,我们的祖先怀着无比虔诚之心,祈求龙神对自己生命给予充分的保障。
这些活动和今天端午节的一些习俗相吻合,所以说,端午节最初的意义就是:进行盛大的对龙的祭拜活动。
师:平民百姓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表示出极大的虔诚。
封建帝王也把龙当作自己的真身,自称是“真龙天子”,以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穿龙袍,居龙庭,坐龙椅,乘龙车,里里外外一幅龙的包装。
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都能处处看见龙的身影,你能列举一二吗?生:回答。
(人的属相中有龙的身影、绘画、书法、雕塑、服饰、建筑等)师: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龙的形象、龙的文化,已经深深地注入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中华海内外的儿女都自称为“龙的传人”。
师:大凡是传统节日,都有它的起源传说。
在今天,我们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是什么?生:回答。
(参照事先准备的材料)师:其实,纪念屈原只是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