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药物: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物质。

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4.药物的作用:是研究药物接触或进入有机体后,促进有机体的组织细胞生理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上的变化,或抑制和杀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补充机体的维生素、激素等的不足,以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属于药物的作用。

5.药物作用的基本形式:1)、兴奋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增强和提高2)、抑制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减弱或降低。

6.药物作用的形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7.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蓄积过多导致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产生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

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极少数动物个体在应用某药致敏后,再次用该药时发生的一种特殊反应。

4)、继发反应:是指在应用药物治疗后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后果。

(二重感染)8.剂量:即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

9.无效量:药物的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量。

10.最小有效量:达到开始出现疗效的量。

11.极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治疗作用也逐渐增加达到最大治疗量12.最小中毒量:极量在增加,即可引起中毒,最低的中毒量称最小中毒量。

13.致死量:剂量在增加,中毒严重以引起死亡的剂量14.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15.给药方法:遍洒法、悬挂法、浸洗法、浸沤法、涂抹法、口服法、口灌法、注射法。

16.渔药的选择原则: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廉价性。

17.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广谱的金属络合剂。

18.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宿主、病原、环境。

19.疾病的预防:一、改善生态环境—自然1)、设计和建筑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2)、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3)、采用生物方法改善生态环境。

二、增强机体抗病力1)、加强及改进饲养管理2)、人工免疫3)、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三、控制消灭病原体1)建立检疫制度2)、彻底清塘3)、机体消毒4)、饲料消毒5)、工具消毒6)、食场消毒7)、疾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8)、消灭陆生终末寄生及带有病原体的陆生动物9)、消灭池中椎实螺等中间寄主。

20.草鱼出血病:1)、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HV)2)、症状:体色发黑,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但仍有韧性,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3)、流行:7—10cm的草鱼鱼种普遍,水温:27-30度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

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

3.加强饲养管理4.人工免疫预防。

5.药物防治20.传染性胰腺坏死病:1)、病原: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2)、症状:病鱼在水中旋转狂奔,肛门多拖着线状粪便,有腹水,消化道内没有食物。

流行:鲑科鱼类开始摄食后的鱼苗止3个月内的稚鱼,水温:10-15度。

21.对虾白斑病:1)、病原:白斑症病毒(WSSV)2)、症状:停止吃食,行动迟缓,甲壳的内侧有白点。

流行:我国乃至东南亚普遍发生,发生在中国、日本、斑节、长毛和墨吉对虾。

22.细菌性烂鳃病:1)、病原:柱状屈桡杆菌2)、症状:鳃丝腐烂,带有淤泥,呼吸困难,导致死亡,严重时鳃盖有“开天窗”3)、流行:流行品种所有鱼,温度:15-30度,发病地区:世界各地。

治疗:漂白粉淡水1ppm,海水1.2ppm23.白头白嘴病:柱状屈桡杆菌,流行在小的鱼苗上夏花鱼种,24.白皮病:柱状屈桡杆菌,症状:开始尾柄有点白,逐渐向前向后蔓延至背鳍,25.细菌性肠炎病又叫烂肠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症状:在肠道,肚子腹部膨大,肛门口有红色,肚子软,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或血脓从肛门流出,鱼肠道的部分或全部充血发炎,呈红色,剪开肠壁会有细菌化脓的物质,肠壁轻拉易断,在所有鱼上都有,最多发生在草鱼上,流行18℃高峰25—30度。

防治:外用同烂鳃病;内用:庆大霉素;大蒜头捣烂,每0.5kg用100g,3天。

26.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症状:鳞片部分或全部脱落,主要是身体两侧鳞片脱落,皮肤发炎,鳍充血。

27.爱德华氏菌病:爱德华氏菌,症状:肝脏型:前腹部显著肿胀,严重时前腹部腹壁可有大穿孔,甚至腹部各处皮肤出血,出现软化色区。

肾脏型:肛门红肿。

用药:外用药:全池遍洒1~1.2ppm漂白粉或0.5~0.6ppm漂白精或优氯净;内服药:每吨鳗鲡氟苯尼考1~5g拌饵投喂3~5天,或磺胺甲基异噁唑200g拌饵投喂,第二天投喂100g;土霉素100g拌饵投喂,每天一次,投喂三天。

28.弧菌病: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等29.水霉病又叫肤酶病,水霉和绵霉;对温度适应很广,最适温度为13-18℃,18℃一下阴雨天易发病。

任何种类淡水全年可见。

症状:发病早期肉眼看不出什么症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

向内生长的内菌丝深入鱼的皮肤组织内。

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鱼卵发生水霉病。

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

治疗:用3-4%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浸洗,漂白粉1ppm全池泼洒,用1%的小苏打加入1-3%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

30.兼性寄生:又称假寄生,营兼性寄生,在通常情况下过着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遇到机会)才能转变为寄生生活。

31.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32.中间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时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33.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1)、机械性刺激和损伤2)、夺取营养3)、压迫和阻塞4)、毒素作用5)、其他疾病的媒介34.缝线:粘孢子虫的孢子由1~7片壳片构成,两壳相连处称为缝线。

35.斜管虫病:鲤斜管虫病鱼体表和鳃部有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防治:用8ppm的硫酸铜浸洗病鱼20-30分钟,发病时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5:2)。

主要危害病鱼和鱼种。

36.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和小车轮虫。

鳃丝大量分泌粘液形成粘液层,引起鳃上皮增生组织发炎。

适宜水温20-28℃。

防治:淡水浸洗5-10分钟,硫酸铜0.8-1.2ppm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1.2-1.5ppm全池泼洒。

小瓜虫病:多子小瓜虫。

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

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

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

寄生于鳃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病鱼鳃呈暗红色。

还可使某些组织产生坏疽性崩解。

还可侵袭眼角膜,引起眼发炎,变瞎。

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徊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各年龄组的鱼类都能寄生,但主要危害鱼种。

治疗:小瓜虫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包囊,故鱼种放养前,鱼池一定要用石灰彻底清塘。

鱼种放入时,如发现有小爪虫,可用200~250ppm的冰醋酸洗浴15min,或用0.3ppm的孔雀石绿浸洗2 h。

发病之后,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

如建议采用0.05ppm的孔雀石绿和25ppm的甲醛混合液处理,l 日2 次。

也有用次甲基蓝或食盐处理的。

37.指环虫病:指环虫;鳃丝粘液增多,鳃丝肿胀,苍白色贫血,肝脾肾等发生病变,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主要危害鲢鳙草鱼。

防治:鱼种放养前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30分钟,以杀死鱼种上寄生的指环虫。

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使池水达0.2-0.3ppm的浓度,或2.5%敌百虫粉剂1-2ppm溶液全池遍洒。

敌百虫面碱合剂(5:3)0.1-0.24ppm遍洒。

38.本尼登虫病:本尼登虫属的种类;寄生于鰤鱼的体表皮肤。

体表粘液增多,局部皮肤粗糙或变成白色或暗蓝色,严重时体表点状出血。

鱼眼变白严重时眼球充血或发黑,甚至脱落。

鳃丝发黑个别肛门红肿,消化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有较多黄色粘液。

在我国主要危害大黄鱼,流行11-12,1-3月。

防治:淡水浸洗5-15分钟,同时淡水中加入抗菌素2-5ppm的浓度,防治细菌性继发感染。

福尔马林浓度500ppm浸洗5分钟或250ppm浸洗10分钟。

39.三代虫病:三代虫属的种类。

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皮肤,鱼体瘦弱,呼吸困难,体表和鳃粘液增多,鳃瓣边缘呈灰白色,鳃丝上呈斑点状淤血。

鱼苗最易得病,流行季节为春夏。

防治: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15-30分钟,晶体敌百虫0.2-0.3ppm的浓度全池泼洒,福尔马林200-250ppm浓度浸洗病鱼25分钟,或25-30ppm全池泼洒。

40.双穴吸虫病:双穴吸虫。

急性感染时头部充血,湖北尾蚴引起脑部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倪氏尾蚴及山西尾蚴引起脑室中央部位充血及鱼体弯曲,慢性:水晶体变白脱落及瞎眼。

多危害淡水鱼,5-8月。

防治:轮养,驱赶鸥鸟,饲养吃螺的鱼类,减少和消灭螺。

41.单殖吸虫与复殖吸虫的区别:1)复殖吸虫一般为体内寄生虫而单殖吸虫一般为体外寄生虫2)复殖吸虫的感觉器官退化无后固着器,有吸盘3)两者均为雌雄同体但复殖吸虫的生活史较复杂,需要更换寄主。

4)寄生于鱼体的复殖吸虫一部分直接引起疾病,另一些种类以鱼类为中间寄主,危害人类。

42.复殖吸虫生活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43.温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