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述教案

复述教案

复述教案复述* 教法建议以学生活动为主,可采用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 教学过程建议1.精讲多练,教师要尽量补充各种类型的生动有趣的材料,让学生在实际的复述练习中掌握复述的技巧和要领。

2.学生进行复述训练时,教师要作方法上的指导。

也可先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讨论,老师明确后再让学生复述。

①结合材料具体指导学生怎样抓关键内容,哪些可省略,哪些该保留;怎样选择关键词句。

②结合材料具体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复述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如在复述中应该把材料中的长句改为短句;把原文的书面语改为口语;改变叙述的人称、角度。

3.教学中,复述训练应视材料内容、体裁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安排,或提供段落,或提供全文,并相机进行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等多种类型的复述。

在复述训练时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有声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回忆故事内容和情节,从而降低复述的难度,促使学生在复述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复述的能力。

4.根据复述的类型进行训练①详细复述。

故事不长,就可以要求学生做到把原文的主要内容叙述出来,不能遗漏;把文中的主要词句用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与背诵课文区别开来。

如:详细复述武松打虎的经过:肚里的十八碗酒开始发作,武松走路摇摇晃晃。

走到乱树林边,他撑不住了,就在一块大青石上躺下来。

刚要睡,忽然起了狂风,狂风过后,乱树后扑的一声响,跳出一头斑斓猛虎!武松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下,赶紧将哨棒抓到手里。

那老虎好容易等到这一餐,恶狠狠从半空中扑过来。

武松这一惊,喝下的酒全变成冷汗冒了出来。

他急忙一闪,闪到老虎的背后。

老虎再往后一掀,又被武松躲过。

接着那铁棒一般的老虎尾巴扫过来,还是没碰到武松。

原来这一扑、一掀、一扫是老虎的看家本事,三样落了空,气势也就去了一半了。

轮到武松发威了,他举起哨棒用全力劈过去,啪!谁知打在树枝上,哨棒断成两截。

老虎又扑过来,武松往后一跳,老虎正好落在武松面前。

武松两只手用力按住虎头,一边往老虎的脸上、眼睛里乱踢。

老虎痛得咆哮起来,爪子刨出一个土坑。

武松死死不肯放松,按得老虎渐渐地使尽了力气。

这时武松腾出右手,铁锤一般在老虎头上打了五六十拳,只见老虎的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全都流出血来,再也动弹不得,只剩喘气了。

武松怕老虎没死,捡起半截哨棒再打,直打得气也没了。

②简要复述。

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的叙述。

要求把握原文的重点,删去次要的、解释性的部分,按原文的顺序叙述。

选择较长的故事时可用此法。

如:原文:鲁迅先生在浙江绍兴县教书的时候,每天晚上总喜欢到一位朋友家去谈天,有时很晚才回家。

朋友家离学堂有好几里路,要经过一片坟地。

有一天,鲁迅先生和朋友谈得很晚才回家,这时已是半夜了。

鲁迅正快步走,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白影子蹲在坟墓旁,忽高忽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真像人们传说的鬼。

鲁迅不相信鬼和神,他大步走上前去,用又硬又重的皮鞋向白影子踢去,只听得白影子“哎哟”一声倒了下去。

鲁迅弯下腰,细细一看,原来并不是什么鬼,而是一个盗墓的。

复述:鲁迅在绍兴乡村教书时,有一天到朋友家谈话很晚才回家。

他经过一个坟地时,看见一个白影子在晃动,就用皮鞋踢了一脚,发现是个盗墓的。

复述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③创造性复述。

让学生对所听的故事,侧重某一方面,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改造,然后加以复述。

创造性复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改变叙事的人称。

第三人称可以改为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可以改为第三人称。

改变人称后,某些内容和叙述方式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把叙述改为对话或将对话改为叙述。

叙述一般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内容也比较概括,如果要进行详细叙述,可将叙述改为对话。

这种方法适宜于比较短的文章。

在对比较长的文章进行简要复述时,则可将原文中的对话改成作者的叙述。

不管是哪一种,都要力求符合原文的基本思想,不能改变原意。

改变文章的体裁。

课本中有些诗歌,含有一定的情节,可以改用记叙文的形式进行复述。

但诗歌的跳跃性大,复述时应注意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补充。

相关资料一、如何进行有效的复述复述是语文必须重点训练的基本功。

练习复述,不但可以培养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表达能力。

复述可根据课文内容、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段落、片断或全文,相应进行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在复述训练时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有声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回忆故事内容和情节,从而降低复述的难度,促使学生形成复述的能力。

在以前训练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第三、第四单元继续安排训练学生复述能力重点训练项目。

其中第三单元主要是对于课文中某些段落或重点段落进行详细复述。

在整个单元训练安排上,我发现教材是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下面我就以第三单元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复述能力的培养:第11课《起死回生》——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扁鹊为太子治病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体会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重要段落,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复述,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复述课文的方法。

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读文章一边找出扁鹊治病过程中的关键动作,帮助学生梳理扁鹊治病过程:”切脉搏听声息断病情扎银针用草药”,通过读读、演演来帮助学生理解,穿插有关中医望、闻、问、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我国传统医学的诊治方法有初步了解,再引导学生学习太子在扁鹊医治下变得怎样的句子,整理相关表示时间的词语,进一步体会扁鹊药到病除的高超医术。

最后指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动词、表示时间词语)将事情的经过部分复述清楚。

第12课《田忌赛马》——借助图表及关键词语复述文中两次比赛过程和结果,课文描写得比较简单,学生复述起来并不难,只要能将两场比赛出场顺序说清楚就可以了。

为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借助黑板上的图表和关键词来进行复述。

图表和关键词如下:第一次第二次田忌输齐威王田忌赢齐威王上等马→ 上等马下等马→ 上等马中等马→ 中等马上等马→ 中等马下等马→ 下等马中等马→ 下等马扫兴每个等级都强有点慌垂头丧气目瞪口呆第13课《完璧归赵》——抓住关键词复述本篇课文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根据这一特点着重引导学生采用抓住关键词”绝口不提、瑕斑、信以为真、理直气壮、完好无损”,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进行复述。

通过反复研读为学生复述作了充分准备。

教学将蔺相如说的四句话作为教学突破口。

先让学生找出蔺相如说的四句话,分清蔺相如说话对象:一句是出使前对赵王说的,其余三句是在秦国大殿上与秦王的正面交锋。

通过紧扣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这样充分的品读,学生很容易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复述时也一定会有声有色,扣人心弦。

为了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也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品质的感悟,我在要求学生复述时适当增加一点难度,要求学生以随从的口吻复述蔺相如智斗秦王的过程。

通过角色的互换,学生自豪、长民族志气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

第14课《”军神”》——抓住关键词复述这篇课文虽然还是抓住关键词来复述,但要求已提高,它是要求学生按”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对全文进行复述。

在教学时,我先帮助学生按照这样顺序理清文章脉络,然后紧紧抓住文中人物(刘伯承、沃克医生)在事情发展中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来教学。

为了降低这一难度(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高些),我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关键词板书,选择三个过程中的一个练习,然后指名复述评价,最后请三名同学按这一顺序连起来复述一遍。

二、复述材料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

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

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

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

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