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
授课时间:32课时
授课教师:新密市米村镇茶庵小学徐彩丽
课程性质:
科学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素养是学生健康生活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科学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基本理念: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课程目标:
一、本册教材体现出的主要学科思想
1. 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2.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3. 注意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4. 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素养
二、运用到的主要教学方法
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
三、分类目标
(一)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二)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三)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做的不懈努力。
(四)地球的运动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的模式。
(五)综合性学习
既要达成《标准》所要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同时,在各目标的训练过程中,也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和时间界限,力求反映多元化的综合教育目标。
(六)情感目标
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遇到的科学问题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课程内容:
一、内容、要求、课时分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物体的沉和浮
(2)物体的热胀冷缩
(3)水钟、钟摆、计时器的制作
2、难点:
地球的运动
课程实施建议
1.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3.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4.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
5.强调自主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程评价
1、定量评价,要求测试内容全面,测试形式活泼多样,试题内容有灵活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定性评价,要求评价人客观描述学生科学学习成绩和不足,多采用激励性语言,从正面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定性评价包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实验方法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