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中山公园调研报告

武汉中山公园调研报告

中山公园参观实习报告日期:2013年3月3日
报告内容
1.公园基本概况
●公园区位
公园位于武汉
市汉口西南隅,
南界解放大道,
北临银松路,
是武汉市大型
公园之一。

●公园性质
经过几代人的
艰辛创业,中山公园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娱乐、饮食游艺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

●公园规模
武汉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
中水上面积6万平方米,是武汉市历史
悠久的文化休憩公园。

绿地率91%,名
木古树140株。

景观功能分前、中、
后区。

其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景,淳朴隽
永的人文景观,惊险有趣的游乐项目一
直受到广大游人的赞誉。

●定位
中山公园周边是居民密集区,它所处的
解放大道是汉口的交通要塞,高路段人车流量巨大,中山公园的介入,为孩
童提供一个嬉戏玩耍的自然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消遣时光,方便自由开展社区活动的场地,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空气清新的自然之地。

●历史
武汉中山公园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武汉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前身为一私家花园,名曰“西园”。

1927年收归国有,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汉口中山公园”。

1929年改造后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公园”,即现在的武汉汉口中山公园。

2001年,武汉市政府对公园进行了新的规划整修,并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主要特点
中山公园从私家花园发展至今,其间经历过数次扩建,面貌巨变,但基本保留了建国前的园艺格局,公园新的规划,通过水系及空间布局的梳理、植被修护、场地铺装、景观雕塑及休闲娱乐小品等设计,从二维与三维向度刷新了公园的整体面貌,使公园既保持着历史文韵的儒雅,又焕发出现代生命的活力。

2.公园分析与评价
●公园总体布局
a)功能分区中山公园分为前、中、后三个景区,前区有中山门、棋盘山、
留春湖、迎辉亭、映霞亭、龙桥等景点,为一些清心养神之地,在这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群;中区以胜利、和平为主题,以现代风格表现二十一世纪的风貌,有受降堂、受降纪念碑、张公亭、胜利广场、音乐喷泉等景点;后区则是供儿童玩耍的游乐场,三区功能分区明确,在每个区域单位内布置布置相应的服务设施与标志性景点。

b)空间组织保持着中国古典式园林布局,通过既有的形态元素,以中国
古典园林堆山、叠石、理水等营造手法,丰富场地形态,通过亭、台、岛、桥、山、水、输等景观要素自然地将整体空间划分,以不同的地面铺装交待交通流线,引导游览路线。

绿草茵茵的人工坡地、登高望远的高地与亭台建筑形成远近高低、参差错落的视觉审美效果,扩大景观欣
赏视域。

c)景观特色水是景观重要的构成元素,中山公园中设计师将土、石堆砌
的小岛将水面分隔,形成一波三折、绵绵不绝的优美曲线。

公园中桥梁
也是一特色,其中木质虹桥、石质拱桥不仅起着交通通道的效用,桥身
柔和的弧线与水中波动的倒影相映成趣,更使空间更富层次感。

园内大
量的雕塑,成为一定精神取向的物态象征,成为映射过去、表述现在、
畅想未来的特殊符号。

公园出入口、园路系统、游线组织
1)公园的南入口庄严
肃穆,以西式建筑
的风格展现出来,
入口处理简单,为
一个半圆形的广场,
大面积的铺地空间,
仅在广场中心对植
两棵法国梧桐,法
桐前将花卉摆设成半圆形,这样简单的处理手法,一方面给游客带来足够的停留空间,另一方面,也增添了公园庄重典雅的氛围。

公园的北入口则采用中国古典的建筑形式,牌楼式的入口,并题有“中山公园”四个大字,大面积的红色色调,门后掩映着常绿与落叶的林木,给公园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南北两边入口风格截然相反,与前后区的景点风格也有些冲突,但由于历史的几次修建,这种差异性已渐渐的得到人们的适应。

2)公园园路
A一级园路:联系全
园,是公园内大量游
客所要进行的路线,
道路两旁充分绿化,
宽度4~6米。

B二级园路:是一级
园路的辅助道路,沟
通各景点、建筑,道
路宽2~4米。

C林荫小路:主要供
散步休息,引导游客
更深入地到达园内
各个角落,双人行走
1.2~1.5米,单人
0.6~1米,如山上、水边、疏林中的道路,多曲折自有布置。

公园园路分级明确,道路通畅,曲折有致,在适当地方设置一定的活动广场,有效的解决了动态活动与静态休憩的需求,最终有效的引导游人在公园中的游线行进。

人群行为特征与活动场地关联性
1)公园中心胜利广场
是公园主要的人文
景观之一,设计师
采用减法设计,创
造出广阔的活动空
间,中间标志性的
构筑物为张拉膜结
构,索膜顶棚洁白
素雅、简洁灵动,
充分展示了新技术与艺术结合产生的现代美。

广场周边空地成为市民各种演出活动的聚集所,这些开敞性的公共空间强烈的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使他们参与其中,成为公园的焦点之一,各种各样的文化在这里交流、渗透与融合,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一个多元性的精神场所。

2)步行道一侧倾斜的
“红辣椒”充满了
自然生趣,唤起远
离乡村、不事稼樯
的都市人对田园风
光、泥土气息的美
好回忆,其饱满的
形态、鲜艳的色彩
也吸引着天真活泼的孩童们,成为他们嬉戏玩闹的活动之所,“红辣椒”更像燃烧的烈火点亮了城市的天空,使习惯了城市灰暗色调的市民耳目一新,这里的雕塑大多都有着它们的历史,记载着这里的兴衰过程,使得整个景区的历史文脉得以显现,又使其发挥现代使用功能,使公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的需求。

景点分析
1)张公亭1933年为纪念清末
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建。

亭高
19.6米,6层石混结构,大气
端庄,具有以圆形和穹顶为特
征的意大利建筑风格。

亭内设
有张之洞生平业绩展览,为公
园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

张公亭与中国古典式亭台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张公亭周
围灵动的湖水以及人工堆砌
的湖心岛将这一强烈差异打
破,一方面,岛的存在使一览
无余、波澜不惊的水面变得蜿
蜒曲折、细腻柔美,丰富了水域景观,另一方面,岛、亭的“闯入”以
及湖岸树木的遮掩成为视觉路径上的“障碍”,迫使游人在此停顿、调整
视线后再以新
的眼光欣赏异
国风格的建筑
避免了不和谐
的视觉印象。


过巧妙的组合,
典雅秀丽的中式亭台、朴素新奇的碉楼伴着婆娑的树影和谐的消失在悠
悠碧波中,使游人在闲庭信步的游乐中不断激发心中的历史文化情感。

2)树木园内树木栽植比例适当的常绿树种,不论雨雪风霜,园内总是生
机黯然,同时间杂各种落叶树木,春夏时节万木苍翠蓊郁、绿荫生凉,
秋冬之际,又自有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荒疏之美,裸露的枝
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视空间,阳光穿过枝条在地上形成的投影抽象而极
具形式美感。

同时,树木又是实
现空间围合、加强
空间联系的载体,
公园北端浓密的树
林形成一道天然的
屏障,将宁静的茶
轩与喧闹的过山车
游玩区分离开来,
树木强大的吸音能力使得动者任其动,静者任其静,二者互不干扰,在
空间处理上是极为精妙的一笔。

3.对公园建设及设计的感悟与体会
一个好的公园设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游客的游憩和娱乐的需求,并合理有序地组织游客在公园内开展各项游乐活动。

公园功能的分区又须因地制宜,结合各功能区自身的要求,以及各功能区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周围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的合理安排后进行分区规划。

其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