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 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累所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思 想理念。
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创作题材上,而且在创作 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制作技法上也都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剪纸艺术,传统文化。
“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堂屋中。
彩灯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宁。
二月里剪条龙, 放在门前大河中,风调雨顺太平世,来年一定好收成。
三月里剪桃花??”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 区广为流传的《十二月剪纸歌》。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过去,一到 农闲,当地的妇女便聚在一起,边剪边唱,一幅幅充满着祈福、吉庆色彩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直到今天,剪纸仍是河南,尤其是豫西地区流行最广的民间艺术之一。
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 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这一习俗现在在农村的葬礼上还比较普遍。
现在,剪纸更多 地是用于装饰。
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 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哲学观、审美观、道 德观、价值观的反映,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物化体现,也是深受民众广泛喜爱和认知的艺术 形式。
创作者不仅在内容方面喜欢选用中国传统题材,在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剪刻技 法上也自然地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
这种流露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 论。
剪纸中的感情表达方式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论中的“五 行运化”。
即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 然、大天地的需要。
在精神领域里让人与山水、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某种情感 的交流,也就是让人在欣赏自然时得到启示,从而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
这种人和自然的 情感交流在剪纸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 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 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没落;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这七种(五类)情 感的表达在剪纸制作中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运化理论,从客观上解释了 自然界和人体中生克制化的关系。
在剪纸艺术的情感表达上也同样适用。
五行运化理论的基本 观点是: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五种,即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物质的分类是根据客观上的 物质、物体或生命体的所有属性综合起来分类的。
1 / 7喜:喜属火。
在五行运化理论中火的性质就是向外发散。
比如经典作品《老鼠娶亲》, 在创作时样稿几次改变, 最终把花轿放在正中间, 四周二十个老鼠, 不论是放炮的、 吹唢呐的, 还是送礼的、献花的,都显得喜气洋洋。
由于周边不加限制,似乎炮响一直继续,欢庆的气氛 在不断扩展,使作品中“喜”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怒:怒属木,木性升发,其气机向上。
古人对怒有“怒发冲冠”的形容。
如作品《钟馗捉 鬼》中的钟馗,怒发冲冠、眉毛向上,其威严的神态将小鬼震吓得匍匐倒地、瑟瑟发抖。
剪纸 《包公》也是用一种凛然的气势来剪成的,不仅官帽向上,而且官袍上的火焰也向上,衬托出 包公嫉恶如仇、为民除害的一身正气。
在具体剪的过程中,作品为表达怒的情绪常突出向上的 尖锐的直线条 忧思:忧与思属土。
土的属性是集结收敛。
同时,还具有土载四行为万物之田,承载受 纳的性能。
在人体中它主管气机的“气结”,即气体扭缠混绕在一起。
因此,在剪纸中,凡扭结 在一起、缠绕在一起的线条或结构都是忧思的情感表达。
爱情作品《相思鸟》就是用一圈鸟儿 头顶上集结的许多缠绕在一起的云彩来表达鸟儿的相思情。
而《沧桑岁月》是用许多蔓藤缠绕 在两棵大松树上,同时用线条绕出了“沧桑岁月”四个字,体现了对岁月的思考,隐喻作者的思 绪延伸到很远很远。
悲: 悲属金。
在人体的脏器里, 肺属金, 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阐述了肺的客观属性是主哭, 主一身之气。
肺藏魄,即魄力、气概。
金也有服从、顺从、收敛之 意。
如果悲伤过度,自然就失去了魄力,没有了气概。
哭的太甚,也会软弱无力,重则晕 倒甚至休克。
肺主的是一身之气,悲情过度,一身之气不足,就会正气消耗、咳嗽上逆,气短 乏力,伤风自汗,弯腰驼背。
所以中医明确提出“悲则气消”。
使正气消耗的“悲”的情绪在剪纸 的表现上是一派无力、萧条的景象。
要剪悲情的人物,此人一定瘦弱无力,风吹欲倒。
如果弯 腰驼背有碍于美, 在作品中只有使其削肩、 细腰、 低头、 内视等。
悲情的动物一般表现为低头、 皮毛不乍起而顺之下滑,并瘦弱无力。
悲情的植物一般表现为枝条软弱,叶茎细小并下垂,随 风摆动。
惊恐:惊与恐属水。
水向低处流,水具有滋润、顺下、闭藏的特性。
“惊恐”中的“惊”会 造成逆乱。
传统剪纸 《钟馗捉鬼》 中的那些形态各异的小鬼因为害怕钟馗, 跪趴在钟馗的脚下, 个个形态惊乱。
若要表现剪纸中的小动物受惊,要把小动物所处的环境剪成逆乱的线条。
如表 现小鸟受惊,只要把小鸟周围的树枝剪成摆动的混乱状态,美丽的小鸟儿就变成了受惊之鸟。
用剪纸表现不同的情感。
除了有上述总体造型上的规律外,在剪纸的具体制作上,各种 情绪之间的剪法也有较明显的区别。
不同剪法剪出来的线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有区别的。
例 如,剪“喜”的感情时,走剪的速度均匀、流畅、光滑、圆润。
即使需要跳跃,也如欢乐的小溪 一样柔顺,向外自然发散。
“怒”的剪法,直接迅速,笔直向上,在拐弯的地方硬而不流畅,剪 出的线条横来直去, 干脆利索。
“忧思”的线条, 由于是缠绕扭结在一起的, 因此剪时最不流畅, 很少有一剪子剪到底的线条,其线条多细长、柔软。
“惊”的情感是逆乱,剪此种情感的线条, 一般为短小刚硬,互不连接。
其中,杂乱、重复、折叠的线条出现频多。
一般不用连续对称的 图案。
“悲”的情感是消耗正气,软弱无力。
走剪时,剪速相对慢,从小向下,越剪线条越细, 常常将极细的线条靠在一个参照物上。
此线条虽柔弱, 但并不中断; 虽无力, 但不会随风起动。
因为“天人合一”论说明,“悲”的环境宜用无力之风、柔弱之水来表示。
“恐”的剪法也是向下, 2 / 7走剪时线条相对有力,好像是哆哆嗦嗦地向下行。
在下行中不断地有各种小弯曲,这些小弯曲 无规律、 不连续、 不对称。
例如, 表现人被吓得两腿发抖, 两腿就不能像跳霹雳舞那样有节律、 有力度。
豫西剪纸种类繁多。
每到春节,当地人就在屋顶上贴“顶棚花”,门上挂“吊 笺”、贴“福”字和门神,窗上贴“窗花”、“窗亮方”,灯笼上贴“灯笼花”,影壁墙上贴“春牛”, 炕上贴“墙围花”,厨房、灶间贴“灶头花”等。
在其他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娶媳妇、婴儿出生, 当地人也要贴“喜花”,老人过生日,亲朋好友还要送“寿诞花”??值得一提的是,吉祥是豫西庞 大的剪纸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
在这些作品中,吉祥几乎无处不在。
如“门笺”谐音是“门钱”; 春牛意喻“耕种和丰收”;葫芦代表“福禄”;石榴代表“多子多孙”;牡丹象征“吉祥富贵”;满屋 满墙全套的墙围花寓意“富贵不断头”。
陕县南沟村,很多人都会剪纸,不但女人心灵手巧,男人也可飞刀走 “纸”。
在洛阳,80 岁以上的“巧巧”老人就能举出任凤莲、陈凤英、姚素英、陈素玲、马兰芳等数位。
灵宝也是巧 手汇聚,1987 年以来,陆续有 9 人被中国剪纸协会吸收为会员,20 余人成为河南民间美术学 会的会员, 其中王蓬草、 杨仰溪还于 2007 年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称号。
她们说: 一拿起剪刀进入创作,仿佛进了仙境,心里美滋滋的,忘记了一切悲苦、烦闷。
所以,她们剪 出的喜庆剪纸占绝大多数,如《卖莲》、《农家乐》等。
而现代城市女性自由、洒脱、心情愉 快,属火(喜),火生土(忧思),也就是火(喜)滋生、助长促进土(忧思),所以,城市 女性创作的剪纸自然就多一些忧思的情感,其哲理性、思想性和忧国忧民的成分就更多一些。
剪纸的风格因人而异,总体来说,它继承了商周青铜纹饰、南阳汉画石及北魏龙门造像 和宋代开封木版神像画的特点,质朴粗犷、雄浑大气。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所反映的生产、生 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是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延续,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 征。
用“天人合一”论与“五行”学说来解读人的情感,诠释传统剪纸作品中蕴含的艺术语言和 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些实用性和指导性,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范围,毕竟它们 产生于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分开的时代。
因此,从剪纸的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说,应站在现代最 先进的认识水平上, 从现代科学与哲学的最新成就中去寻找剪纸艺术与感情表达有联系的东西, 让剪纸艺术在当代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中国的剪纸艺术名扬海外,很多作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时,咸阳市一位剪纸艺术家巧妙地把剪纸艺术与奥运会运动项目结 合起来,精心创作出《纸上奥运》系列作品,还被确定为奥运会指定礼品。
我们正经历着 一个历史的创造,一个新时代的起飞。
我们将告别漫漫的农业文明,迎来先进的现代盛世。
与 这种新旧更替同时并存,而且永远不会磨灭的,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不断的文化 精神。
而这种文化精神具体承载形式中最具民族性、群众性,最具生命力的是至今仍存活在山 野乡村的民间文化。
在我们的历史上,传统文化曾在某些阶段被无知地荒唐地虐待过。
而在今 天,一个清醒、理性、蓬勃向上的民族,将一定会把自己祖先创造的文化继承下来,并一定会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化。
我们坚信:若干年后,中国人不会因为 祖先遗留下博大、辉煌的民间文化的沉沦与湮灭而发出沉重的叹息,我们确信中华民族民间文 化必将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永存于世。
参考文献: 3 / 7[1] 徐春燕. 豫西剪纸[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2] 冯骥才,倪宝成.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豫西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3] 朱晓红.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4] 陈竟.中国民族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贵生.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二:剪纸的传统文化 剪纸的传统文化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