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导论与参考文献的对比
一、《计算机科学概论(第9版)》作者:布鲁克希尔(Brookshear J.G.)
本书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介绍了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组织和计算理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编码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算法、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人工智能以及计算理论等。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在力求保持学科广度的同时,还兼顾主题的深度,并把握了最新的技术趋势。
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表和示例以增强读者对知识的掌握,并提供了丰富的习题以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在本版里包含1000多个问题,用于复习、扩展讨论过的内容,或者提示以后会涉及的有关主题。
本书对计算机科学做了精彩的百科全书式的全面阐述,在很好地兼顾了学科广度和主题深度的同时,用算法、数据抽象等核心思想贯穿各个主题,并且充分展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新的技术趋势,使读者能够对计算机科学形成大局观,为今后深入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教程打下基础。
本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善于引发读者
的兴趣,而且教学手段多样、习题丰富,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总结:与我们的教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用以引导我们。
对计算机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计算机与人脑》冯·诺伊曼(Neumann.J.V)(作者)
这本书是自动机(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之一。
原书是冯·诺意曼在1955—1956年准备讲演用的未完成稿。
著者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从逻这本书是自动机(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之一。
原书是冯·诺意曼在1955—1956年准备讲演用的未完成稿。
著者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从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探讨计算机的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书中的许多技术推论带有预测性,尚待今后实验研究及进一步探讨才能判断其是否正确。
至于书中的一些理论概括,其哲学观点是错误的,希望
读者以分析、批判的态度来研究。
数学的角度,探讨计算机的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书中的许多技术推论带有预测性,尚待今后实验研究及进一步探讨才能判断其是否正确。
至于书中的一些理论概括,其哲学观点是错误的,希望读者以分析、批判的态度来研究。
作者对计算机的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具有前瞻性,为机器人研究指明了方向。
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对我们的创新思维具有启发作用
总结:本书主要是介绍了计算机与人脑的计算、逻辑、控制、传输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内容不如我们的计算机科学导论,但是在逻辑运算更反面要比我们研究的要深入、内容甚至涵盖了哲学的部分、是从逻辑和统计方面对我们进行引导
三、《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
提出了以“专业方向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包含如下要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三种类型、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
总结:作为我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规范、他对我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了明确的分类、我们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只是他的一个小分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让我们认识计算力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学科、专业规范只是一个大纲、我们的导论更为具体深入、
四、《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四编,分别论述了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的内容。
其中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总结: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是教我们事物发展的规律、应该是属于哲学方面的部分。
叫我们的是一种思想、而我们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更贴近专业、二者的区别较大、
五、《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
对软件开发中的形式化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内容涵盖了SE2004中关于"软件的形式化方法"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有限状态机、Statecharts、Petri网、通信顺序进程、通信系统演算、一阶逻辑、
程序正确性证明、时态逻辑、模型检验、Z、VDM、Larch等。
形式化方法是建立在严格数学基础上、具有精确数学语义的开发方法。
从广义角度,形式化方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分析、设计及实现的系统工程方法。
狭义地,形式化方法是软件规格和验证的方法。
软件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务数据库管理、宇宙飞船、机器人、飞机控制、通信系统、核电站控制、制造自动化等系统中,软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软件设计和开发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
严谨的软件开发和设计方法——形式化方法,为解决或部分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可行途径。
形式化方法是基于严密的、数学上的形式机制的系统研究方法。
客观地讲,有了数学的应用,就有了形式化方法。
从广义角度,形式化方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规格、设计及实现的系统工程方法。
狭义地,形式化方法是软件规格和验证的方法,因此,形式化方法又分为形式化规格方法和形式化验证方法。
形式化规格就是通过数学符号对系统及行为进行精确、简洁的描述。
任何大型系统开发的前提都是需求规格。
没有这样的规格,系统开发人员就没有一个系统用户的确切描述,这些用户就不得不从多个方面承担不明确规格带来的误错后果。
精确的需求规格已被大多数工程学科所接受,计算机系统在精确性方面并不比任何其他工程任务差。
然而,不幸的是,当今的软件工业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非形式文本和图形。
形式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设计的验证。
程序是数学化的文本,这样就有可能解释程序和它们规格之间的形式关系。
基于形式化方法,可以建立软
件或程序在各种情形下性质及行为的描述。
系统开发的步骤可以基于形式化规格,也可以针对形式化规格来验证。
这样,在开发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形式化验证以及时检查出误错。
开发过程中尽早地消除误错是改善软件开发过程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工业应用中采用形式化方法的一个重要理由。
总结:软件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涵盖面自然不如我们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广、该书为软件开发的方法和形式做了介绍、六、《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
系统地论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育方法学,提出了用全局优化的观点进行课程体系建立与组织的方法,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
依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我国教学和应用现状,给出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科学分析与描述,设计了覆盖知识点的核心教程,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
注重了课程体系的组织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密切结合,明确
地将实践教学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并给予了系统的论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
提出了通过拓宽知识面和强化理性教育来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观点。
列出的核心课程涵盖了与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基本内容,可用于搭建这些专业的公共课程平台。
总结: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的2002年的著作、而刚才总结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是2003年发表的、发展报告更为具体详细的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分类、这两本著作都是提出我们学科的教育方法、我们的《计算机科学导论》也是随着他们的相继发表而改进、发展、进步深入的。
2010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