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十四)历史试卷

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十四)历史试卷

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十四)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毎小题2分,共48分。

在毎小题給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主要是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连城市手工业也竞相生产“悦在玩好”的奢侈品。

这反映出当时A. 市场消费的水平提高B. 工商业服务群体单一C. 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D. 下层民众消费水平低【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奢侈品”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主要是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这反映了当时商业和手工业服务的群体比较单一,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商业服务群体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市场消费水平和下层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故C项排除。

【点睛】“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奢侈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秦始皇规定,全国政务系统下的主要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收入按等级进行分拨。

这种做法A. 否定了传统的血缘政治B. 沿袭了商周以来的等级制度C. 确立了家国同构格局D. 推动了中央集制度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官员全由皇帝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做法无法体现家国同构,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故D项排除。

【点睛】“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3.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

这表明A. 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B. 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C. 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D. 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从汉惠帝到汉文帝、景帝,再到汉武帝,汉代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不断变化,逐渐倚重,而汉武帝时期儒家的地位空前提高,故选C。

题干说的是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变化,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大一统思想,A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包容性,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治国理念的变化,D错误。

4.雩祀是国家礼仪之一,由王室或皇帝主持,其特征是喻祈于礼,晋代戴邈说:“天旱日浅则灾微,早日久则灾甚。

微则祷小神社稷之属,甚乃大雩帝耳。

”由此可以推知,雩祀应是A. 帝王年年主持祈福仪式B. 期盼国家长治久安祭祀活动C. 利用神权稳固皇权的礼仪D. 旱灾发生时举行的宜时举措【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天旱日浅则灾微,早日久则灾甚。

微则祷小神社稷之属,甚乃大雩帝耳。

”说明雩祀是灾害发生时的宜时举措,而不是年年例行礼仪,故D项正确,A项错误;雩祀是一种官方的祈雨活动,故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神权和皇权的关系,故C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天旱日浅则灾微,早日久则灾甚。

微则祷小神社稷之属,甚乃大雩帝耳。

”。

5.下表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A. 影响了唐朝的政治生态B. 捍卫了宰相控制仕途局面C. 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养D. 推动官员的选拔走向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宰相控制仕途”;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政治生态的影响,与官员的素质和选拔方式无关,故CD项排除。

6.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

它反映出唐代A. 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B. 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C. 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D. 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可得知内陆城市长沙窑文物的瓷器大量出口,外向型经济兴起,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在广州和泉州,排除C项;材料无法充分体现长沙经济繁荣与发达,排除D项。

7.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

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

”可见,朱熹意在说明A. 立纲纪以求稳定B. 循理性而求王道C. 正君心以申民本D. 省刑罚而薄税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治军省赋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中可以看出,朱熹认为通过“正君心”可以改善民生、减省赋税,这反映了朱熹强调正君心以申民本,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求稳定”、“求王道”,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省刑罚”,故D项排除。

【点睛】“治军省赋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是关键信息。

8.在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机构的演化过程中,元廷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又将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

这些措施A. 利于地方便宜行事B. 试图削弱地方权限C. 使行省独立性增强D.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行枢密院并入行省”中可以看出,元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行省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排除;B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行枢密院并入行省”。

9.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

这种官方哲学A. 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B. 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C. 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D. 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流”“宋元时期”“官方哲学”可以分析出,材料中“官方哲学”是指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而建立起来的,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排除;行先知后说是明清之际王夫之的认识论学说,故C项排除;理学反对个性和个体发展,故D项错误。

【点睛】首先通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流”“宋元时期”“官方哲学”分析出是理学;然后结合所学得出正确答案。

10.明代张萱的《西园闻见录》记载:御史上封事,虽要在当天“呈堂揭帖”(据揭帖向都御史汇报),但御史仍然“当劾则劾,仍回递其揭帖与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

这可以佐证当时A. 御史以小制大强化了专制权力B. 监察官员为皇帝耳目位尊权重C. 监察制度有效纠劾了官员犯罪D. 专制国家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御史上封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中可以看出,御史弹劾直达皇帝,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监察效能,加强了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呈堂揭帖”说明监察官员位卑权重,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材料没有体现出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御史上封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

11.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

对表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A. 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直相B. 玉米来华历史解释不够严谨C. 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D. 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农政全书》”“《金瓶梅》”“《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中可以看出,多种史料验证了“玉米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这一历史结论,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更接近”;材料对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严谨,故B项错误;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搜集史料,故C项错误。

12.清代前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

“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

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A. 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B. 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 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D. 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中可以看出,与宋朝相比,清朝“起运”“存留”制度使“地方经费”有所增加,有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财权的有所增强,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故D项排除。

【点睛】“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是关键信息。

13.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A.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B.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C.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D.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可知,是成员贫困导致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故A表述错误,排除A。

材料“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不能得出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的结论,故B表述错误,排除B。

材料没有提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信息,故排除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