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J 17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关键词1.经济全球化背景分析1.1 经济全球化的界定,(3)1.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3)1.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因素,(3)2.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2.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2.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2.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3. 经济全球化中我国面临的挑战4.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代价与对策4.1中国改革开放现状4.2经济全球化的代价4.3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参考文献 ” (4) ,” (5) ( 6) ( 7) (9) (9) ”,”(9) ( 11) 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4) (1) (2) (3)( 11)( 12)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它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一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使一个国家的发展伴随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风险。
不仅给发达国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投资和技术,得到各国在生产和管理上的帮助与合作,从而提高了本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实现了本国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同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代价对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机遇,挑战和代价1. 经济全球化背景分析1.1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对外扩张。
1.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从历史上看,近2000年来世界出现过4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通过建立交通网络,形成共同的语言、法律和货币等,促进了从英国到中东贸易的发展。
第二波全球化浪潮出现在500年前哥伦布等航海家开拓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及东亚地区的贸易。
期间,因一些欧洲国家内部出现反对声音,国际贸易扩张势头受挫,经济全球化一度陷入低潮。
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1870年至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增长,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
科技发达和资本充足的欧洲特别是英国成为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中心,而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国家则成为其外围。
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发生,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并出现倒退。
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持续至今,目前还在继续发展。
这个历史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霸权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并在事实上将逐渐淡出中心地位,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以及驱动力呈现多元化局面。
1.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因素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经济领域里,以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国际间流动为主要标志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强,各种推动因素在近20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作为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国际商品贸易总额约为200亿美元左右,现已高达60000亿美元。
国际贸易得以如此迅猛发展,在于国际上阻碍经济交往的力量逐步削弱。
2•国际投资。
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是继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第二大推动因素。
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从生产上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全面增长。
全球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为外国直接投资消除了制度障碍。
3.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相比,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其速度之迅猛,影响之巨大,都是历史上无法比拟的。
国际金融市场的扩大,无疑促进了企业和国家的投资、筹资和融资。
2.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2.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 生产活动全球化。
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
(1)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
(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
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
(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
(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
(5)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
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2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1)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增强。
它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2)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3)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
(4)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该类商品的主要进口国。
(5)国际贸易趋同化。
(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
3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
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
迅速扩展的跨国银行,遍布全球的电脑网络,使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4•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
(1)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新支点。
(2)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
(3)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并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4)国际借贷资金流动量增长很快,证券股权投资迅速发展。
(5)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国际直接投资规范安排提上日程。
5•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加强。
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
第一,跨国公司的数目剧增。
第二,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
第三, 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
第四,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其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现了无国界经济。
6 •经贸文化、人才出现世界性。
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国际人”开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形成。
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各大公司的首选目标,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
此外,绿色主义、环保哲学,共同反黑、扫黄、打白(毒)和反腐败,共同致力于发展与和平,共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2.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从本质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就不是单一的国际贸易不断扩大问题。
我们认为,用国际贸易不断扩大来概括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一是不准确,二是没有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应该概括为:(1)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信息和通讯技术手段。
(2)空间和时间相对缩小与扩大的对立运动。
由于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资源利用和财富占有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人才流动和信息、技术交换,一个国家可以利用他国的资源,可以占有他国的财富。
(3)外部一体化向内部一体化转化由于时间、空间缩小导致运输标准化产品的成本和交流这些产品的信息的成本不断下降,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常规产品的生产者要和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展开直接竞争。
(4)全球金融深化全球金融深化是指国际金融交易的增长大大超过生产、贸易和投资这些实体经济的增长,或者说,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大大超过了商品市场的一体化。
(5)全球竞争规则和市场纪律的形成。
建立全球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基础上的全球化经济,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全球市场规则,这就是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和效率方面的统一标准。
2.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已经出现了几大特点:1.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
2. 经济全球化迫使人们的概念在创新。
一是大国际贸易概念出现。
二是将大国际贸易概念与本国经济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密切地结合起来;“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传统信条已让位于“经济接轨”和“市场融合”。
三是变被动接受经济全球化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是变单边制裁为求得“双赢”。
3•相互协调成为时代主旋律。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
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把二者结合起来,出现了相互协调,使它逐步成为各国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
4•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
8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要求把贸易与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分析贸易与投资利益与效益,出现了新的理论分析,其理论模式主要集中于纵向或横向一体化。
5•经济全球化对表明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1)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出现了几种变化。
第一,在产业内部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得;第二,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商品直接出口,变相地进入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
第三,在一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下,把该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该国的贸易利得,更加失实。
(2)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应予修正。
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会出现两种误差。
第一,未能如实反映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
第二,原产地规则以货物贸易为主,未包括服务贸易等,因此,原产地统计在不能真实反映货物贸易的同时,也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大贸易关系。
2.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赶上或超过其发展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但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并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扩大利用国外资本,更多更好的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