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的通知来源:漳政[1997]综118号作者:漳州市人民政府日期:97-01-21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四章建筑间距控制第五章建筑退让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七章建筑绿地控制第八章附则芗城、龙文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委、办、局:《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颁布,请遵照执行。

漳州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一日漳州市城乡规划局关于请求批准实施“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的报告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由市领导批准试行,经我局近一年半来的实践,结合各有关规范、规定和我市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修改后的“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共八章三十四条。

特请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布实施。

漳州市城乡规划局一九九七年元月十五日附: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确保《城市规划法》的贯彻实施,根据《福建省实施<规划法>办法》、《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有关文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漳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市规划区范围内临时建设,村镇建设和私有房屋修建按其它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应符合本规定。

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并以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做为各项建设工程的依据。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为下:(一)居住用地(R);(二)公共设施用地(C);(三)工业用地(M);(四)仓储用地(W);(五)市政公共设施用地(U);(六)绿地(G);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高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区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党派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用地;(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保险、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三)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艺团体、广播电视电影、图书展览和游乐等设施用地;(四)体育用(C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熟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六)教育和科研设计用地(C6),指高等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与业余学校、残疾人学校、工读学校、科学研究、勘测设计、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等机构用地,不包括纳人居住用地内的中学、小学、幼托设施用地。

第七条工业用(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M1),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的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M2),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的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M3),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的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九条市政公用设计用(U),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建筑物、构筑物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一)供应设施用地(U1),指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燃气厂用地。

(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和电话等设施用地。

(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五)施工和维修设施用(U5),指房屋建筑、设备安装、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等的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用地。

(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U9),如消防、防洪等设施用地。

第十条绿地(G),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包括春范围内水域)。

(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及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

(二)生产防护绿地(G2),指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的防护乖录化用地。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十一条漳州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建筑容量(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应按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建筑基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区,应先确定建筑总量控制指标,在不超出建筑总容量控制的前提下,区内各地块的建筑容量参照本规定表(一)、表(二)、表(三)的规定适当调整。

第十三条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有关规划设计中已确定的,按已批准的规划执行。

尚未批准的有关规定设计,其建筑容量控制应按表(一)、表(二)、表(三)执行。

第四章建筑间距控制第十四条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十五条多层多层以下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包括两建筑夹角≤30°)。

1、朝向为南北向的,其间距在旧城区(即东至新华南北路,西至建设路、南台路,南至澄观道,北至胜利东、西路(简称旧区,下同),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在其他旧建成区(简称建成区,下同),不少于0.9倍;新建区(简称新区,下同)不小于1.0-1.2倍。

2、进向为东西向的(建筑走向与南北向夹角<45°的建筑,下同),其间距在旧区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75倍;在建成区不小于0.8;在新区不小于0.9-1.1倍。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90°≥两建筑夹角≥60°)。

在旧区已为0.6倍,且最小间距不低于6米;在建成区不低于0.7倍;在新区不低于0.8倍。

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宽度必须小于15米,若小于15米,其间距按平行的控制。

(三)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且在旧区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4倍,在建成区不小于0.5倍,在新区不小于0.6倍;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少于4米;同时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

山墙若使用要求需开窗洞,则其间距应适当增加。

第十六条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一)平行布置的间距。

1、南北向布置南侧为高层时,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6倍,且最小间距为30米;在建成区不小于0.5倍,且最小间距为24米;旧城区不小于0.4倍,且最小间距为20米。

南侧高层建筑高度超过60米时,则高度每增加5米,间距增加1米。

2、东西向布置时,在新区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且最小间距为20米;在建成区不小于0.35倍,且最小间距为18米;在旧城区不小于0.3倍,且最小间距为16米。

较高建筑的高度超过60米时,则高度每增加5米,间距增加0.8米。

3、若北则为高层居住建筑,其间距按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控制,但最小值为13米。

4、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控制(最小间距为9米)。

(二)垂直布置的间距,其间距在新区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在建成区不小于0.25倍;在旧城区不小于0.2倍,且最小值为13米。

较高建筑的高度超过60米时,则高度每增加1米,间距增加0.5米。

(三)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计算。

但山墙有窗洞的,其间距应不小于13米。

(四)南侧为板式高层建筑时,其间距将根据其对北侧建筑的遮挡程度,做适当调整。

第十七条文、教、卫建筑之间的间距,其间距须在同型布置方式时居住建筑间距要求上提高10-20%,同时须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

第十八条非居住建筑(第十六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须在同型布置方式时的居住建筑间距的要求上,减少10-20%,同时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

第五章建筑退让第十九条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山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观、环保等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第二十条沿建筑基建基地边界平行布置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多层居住建筑不少于9米;低层不小于6米。

沿建筑基地边界垂直布置的建筑物,多层居住建筑其离界距离不小于4米;低层不小于3米。

第二十一条沿城市道路布置建筑离道路红线的退让距离为:城市主干道为3-5米,次干道2-3米,支路1-2米。

沿交通性干道布置的居住建筑的退让须适当增加。

沿城市干道布置的以临街为主要入口的公共建筑、商住建筑,须据其使用功能、建筑规模,其退让距离适当增加,且高层建筑其退让距离不小于1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

第二十二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通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应符合交通视距要求外,多、低层不小于4米,高层建筑不小于8米。

第二十三条沿国道、快速公路、省道、铁路两侧建筑物的退让距离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建筑物,距离河道规划蓝线、堤岸除有关的规划另有规定外,乡城区规划区的中不小于4-6米;龙文区规划区内的内河不小于10-20米。

第二十五条在电力线路保护范围按有关规范执行。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二十六条建筑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面积、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建筑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

没有经批准的修建性详规,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核定。

第二十九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

改建建筑物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沿路一般的建筑的控制高度不大于道路红线宽度的。

2倍。

(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不大于道路红线宽度的1.5倍。

第七章建筑绿地控制第三十条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新比例:新建居住区不小于35%;旧区改造居住不小于25%。

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的绿地率应符合有关专业规定。

相关主题